当电影《南京照相馆》的片尾字幕滚动,影院灯光亮起,观众席却陷入一片沉寂。电影中那红光照亮的暗房,不仅显影了苦难的胶片,更彰显了拒绝遗忘的铮铮铁骨。走出影院,一个叩问挥之不去:我们看《南京照相馆》,究竟在看什么?
——看的是个体命运在历史洪流中的浮沉与坚守。硝烟弥漫的金陵城中,形形色色的面孔汇聚于吉祥照相馆——逃难者、背叛者及狰狞的侵略者。这个小小的照相馆,成了风雨飘摇中的临时避难所,更成为守护历史真相的隐秘阵地。当胶片在显影液中逐渐呈现那些目不忍视的画面,当平凡的小人物在绝境中挺起不屈的脊梁,影片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在被血与泪淹没的时代,守护真相本身,就是最坚韧的抗争。
——看的是历史证言如何穿透谎言的迷雾。电影揭示了影像作为记忆载体的双重性——它既可能被侵略者刻意遮蔽掩埋,亦能在勇者的守护下化作刺破黑暗、无可辩驳的铁证——历史记忆的存续,是一场永不停歇的争夺与坚守。这种对历史真实的执着追寻,在盐城也得到了鲜活印证:新四军浴火重生的旧址、以烈士命名的镇村、遍布城乡的革命遗址遗迹,还有陈列的文物、展陈的照片、口耳相传的故事……这些无声或有声的证言,都在宣告:铭记,是对牺牲最深沉的告慰;而清晰、多元、鲜活的历史证言,是照亮前路不可或缺的星火。
——看的是民族韧性如何在废墟之上顽强生长。诚如尼采所言:“凡是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更强大。”影片中,同胞们在炼狱般的境遇里,以其微弱却坚定的行动,诠释了这种精神的真谛。然而,这种韧性,绝不能仅存于历史书页,它必须在当代被回应、传承与活化。我们看到,盐城正为此提供生动的实践经验:通过出台《盐城市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保护条例》、建立红色资源目录和大数据库,系统化守护历史根基;更通过创新表达——创作精品淮剧、杂技报告剧、广播剧,开发文创、服饰、交互游戏等,让历史鲜活起来。泛黄的照片、模糊的影像、消逝的声音,在创新的加持下重获新生,使历史的温度可触可感,精神的脉动得以延续。看《南京照相馆》,实际在看一面映照民族精神的镜子、看一场跨越时空的守护接力。铭记历史的沉重,以珍视当下的和平;激活记忆的温度,以汲取面向未来的力量——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马静雯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马语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