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京照相馆》的片尾字幕缓缓滚动,影院灯光亮起,观众却静默如雕塑,久久不愿离场。这种“观影后遗症”,恰似新四军纪念馆前那些驻足良久的身影。两个时空在此刻重叠,一种共同的精神震颤穿透银幕与史册。
《南京照相馆》以独特的视角,将我们带回到1937年南京沦陷后的黑暗时光。影片中,吉祥照相馆里的普通百姓,在日军的残暴统治下,意外冲印出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他们从颤抖着藏匿底片,到用生命传递真相,每一个角色的转变都扣人心弦,让观众深刻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残酷与先辈们的伟大。
这样的抗争并非孤例。距南京300公里的盐城,同样是一片浸染着红色基因的土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这座黄海之滨的城市成了华中抗战的“心脏”。盐城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积淀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全市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72处、革命遗迹遗址248处、以英烈姓名命名的镇村128个,这些历史的丰碑,仍能触摸到弹孔与誓言的温度,默默诉说着当年盐阜人民的英勇事迹。
正如《南京照相馆》里那卷穿越硝烟的底片,记忆需要“活着”的载体。盐城的传承智慧,或为历史记忆的延续提供答案。这里,红色基因被编织进日常:盐城运用杂技、淮剧等地方文化表达形式,创作推出情景剧展演、音乐作品创作;编印《盐城红色文化地图册》,将全市红色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形成10条经典红色旅游寻访线路;“N4A铁军潮”文创品牌成了年轻人的随身物件。这种“不是陈列,而是对话”的传承,让80年前的精神有了当下的体温。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节点回望,南京与盐城的故事像两面互映的镜子:一面照见黑暗中的微光,一面折射当下的星空。当代南京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正是对1937年焦土最沉默也最震耳的回应。我们要从《南京照相馆》中汲取力量,深入挖掘盐城红色文化内涵,唯有如此,才能让“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呐喊,永远回荡在中华大地。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邱欣泽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