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亭湖区新兴镇的西北首、串场河的西岸有一个村子叫双烈村。名为双烈,其实在村烈士事迹展陈室内,纪念着王荣贵、吴应成、倪从新、王长宏四位烈士。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走进双烈村,追寻烈士的不朽足迹,聆听新时代的奋进之音。
【战火魂】
血沃串场英名在
位于新兴镇的永安烈士陵园内,一座烈士纪念碑矗立在苍松翠柏间,肃穆静谧。其身后,长眠着王荣贵、吴应成、倪从新、王长宏等数十位烈士。7月29日一大早,双烈村老党员王立坤带着扫帚来到这里,一一清扫墓前的落叶。“四位烈士都是我们双烈村人,他们的事迹就是我当年收集整理的。”王立坤回忆。
1944年7月19日,也是在串场河西岸这一带,盘踞在新兴场据点的一支伪军向北下乡扫荡,王荣贵所在四区游击队获悉情报后,准备在伪军返程途中打伏击。
当时,伏击地点预设在串场河畔的倪家灶堆圩一带(今双烈村五组)。傍晚时分,回据点的伪军大队由北向南进入伏击圈,游击队随即从四面发起攻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游击队员的子弹打光了,穷凶极恶的伪军仗着人多势众,扑上堆圩,王荣贵等游击队员与伪军展开肉搏,王荣贵最终腹部中弹倒在血泊中壮烈牺牲,年仅25岁。
吴应成是四位烈士中牺牲时年龄最小的。1943年2月17日,当时已是游击队长的吴应成,在建湖县庆丰镇稽家社、界牌桥附近坟场遭遇下乡扫荡的日军,由于敌强我弱,为掩护其他同志安全转移,不幸中弹,英勇牺牲,年仅20岁。
1941年5月,倪从新参加革命,于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村长。1947年4月23日深夜,倪从新不幸被捕,敌人对他用尽酷刑,逼迫他交出当地共产党员名单及活动情况,他坚贞不屈、只字未吐。最终被敌人残忍杀害,壮烈牺牲,年仅40岁。
王长宏,贫苦农民出生,生于1906年7月,1940年12月加入建阳县四区游击队,曾与王董氏、吴友福等人一起出席新四军重建军部誓师大会。1941年9月在建阳县倪家河遇敌殉难,年仅35岁。
先烈之名镌刻家乡热土,不屈精神激励后人奋进。如今,双烈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红色基因,烈士们用生命守护的家园,正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焕发新生。
【振兴图】
小青菜做“大文章”
7月29日下午,太阳刚收敛起刺眼的光芒,双烈村党总支书记杨林连忙安排工人进棚干活,“眼下这茬青菜已经结束,要抓紧时间把地翻出来,轮作辣椒、番茄。”
这里是亭湖“好口碑”家庭农场,也是双烈村的书记领办项目。眼前这20多亩的全自动温控连栋钢架大棚实际上不在双烈村,而在隔壁的三灶村境内。
“这块地在343省道和新永公路之间,交通便利,2022年村‘两委’经过多次市场调研、论证,决定以资金入股的方式与‘好口碑’农场合作,率先尝试反季节蔬菜的种植和销售。”杨林介绍,涉及村集体利益,每一步都要走得谨慎。双方约定,好口碑家庭农场以固定资产占股,双烈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经营资金占股。好口碑家庭农场在保证双烈村保本的前提下,保证每年收益达投资总额的10%。
2022年4月,农场建成运营,当年便上市、收益。目前,双烈村在该项目的分红已累计达26.8万元。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00万元。2023年该村还获得“江苏省健康村”荣誉。
“刚开始我们以好操作、易掌握、不愁卖的青菜为主,青菜一年可以出8茬。晚上收,晚上就能到华东农产品交易中心。”杨林说,“村里人看这个真的好上手,目前已经有7家跟着种青菜,种植面积近200亩。”
小青菜做出了“大文章”,杨林又开始新的尝试。去年,好口碑家庭农场空出一座大棚,他就种上了红心火龙果。“我先尝试,做得好自然有人跟上。”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的蓬勃兴旺是坚实根基。从圩田河畔的袅袅炊烟,到大棚里茁壮成长的瓜果蔬菜。先烈们的不屈意志早已融入乡村的血脉,成为这片土地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精神密码,指引着双烈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续写属于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青春志】
八成“村官”都是年轻人
走进双烈村村委会,最新鲜的事就是:屋前屋后忙碌,楼上楼下奔跑的都是年轻的面孔。
“我们村从‘两委’班子成员,到普通工作人员,超过八成都是年轻人。”1995年出生的村委委员倪璐自豪地介绍。
实际上,2019年倪璐刚回村工作时,她是年龄最小的。“当时,我和另外一个‘85’后同事吴玉忠是‘唯二’的两个年轻人,大家用电脑、用手机遇上麻烦都找我俩。”
“可以说村里的‘无纸化办公’事业就是我俩开拓的。”村委委员吴玉忠在旁边笑道。
他们也没想到,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村里。
在村里负责综治工作,兼网格员、组长的倪旭东今年刚满27岁,三年前还在外工作的他突然接到父亲电话。
“我爸说,他和爷爷都为村民服务了一辈子,现在大家遇到麻烦还是会给他打电话,他不希望这事在我这断了。”原来,倪旭东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村里的老电工,两代人都扎根乡土,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
“咱们这是烈士村,后代不能忘本。”挂了父亲电话,倪旭东总是想到从小听到大的烈士事迹,想到每年清明,烈士墓碑前的鲜花,“双烈村是我最熟悉的地方,回到这里工作就是回家。”倪旭东回家了。他到专为村民排忧解难的岗位,用行动践行着为村民服务的承诺。眼下,双烈村300亩的藕塘美丽极了,他看着碧绿的荷叶铺满水面,突然反思,“双烈村夏有美丽荷花,秋有甜蜜莲藕,为什么我们不能在网上宣传呢?”倪旭东打定主意要让双烈村搭上短视频的“快车”,在网络世界扩大自身的名气,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这里。
不知不觉间,这几年里像倪旭东这样回到村里、“反哺”家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心系乡邻,植根故土,以奋斗和担当回报家乡。
原来红色精神的力量,一直滋养着这片土地。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蔡冰清/文 王海婷/图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蔡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