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响水县陈家港镇,有一座以革命烈士王商命名的村庄——王商社区。1945年,盘踞在陈家港的日、伪军出动两个连的兵力外出侵犯,滨海县南河区委书记王商带领区队和民兵英勇阻击敌人,不幸壮烈牺牲。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烈士,当地政府将他的牺牲地九港命名为王商乡。历经变迁,如今这里成为响水县陈家港镇王商社区。
7月2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响水县陈家港镇王商社区,追寻先辈浴血奋战的足迹,触摸时代发展的脉搏,感受产业振兴的活力。如今,“王商”之名,如同一座不朽的精神坐标,正奋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
【战火魂】
英烈丹心铸丰碑
“王商自幼聪颖好学,成绩优异,小学毕业后考入南京省立中学。”78岁的王商社区退休老书记朱顶宽向记者讲述他所了解的王商烈士。
王商,1917年出生于皖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积极宣传抗日,高中毕业便放弃升学,投笔从戎参加新四军学生团,曾任某部二团教导员。1941年皖南事变时不幸被俘,关进上饶集中营。后经千方百计,他成功越狱来到苏北,几经辗转终于找到党组织,于1944年被分配到滨海县南河区任区委书记。
“在艰苦的斗争岁月里,他除了做好群众工作,就是带领区队和民兵打游击。”朱顶宽介绍,游击队在哪里,王商就出现在哪里。他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处处关心战士安危。1944年夏,王商曾带领区队在陈家港附近的九港与敌人遭遇,他指挥果断,冲锋在前,成功打退了敌人的“扫荡”。
1945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敌人出动两个连的兵力,向南河方向的五港、六港等地进犯。王商率区队和民兵英勇阻击,从凌晨5点激战至下午6点,多次打退敌人进攻。正当敌人向陈家港溃退时,站在坟头举着望远镜观察敌情的王商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
为永远缅怀烈士,1956年,滨海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将烈士牺牲地九港命名为王商乡。此地后为王商村,现为响水县陈家港镇王商社区。
硝烟早已散尽,但“王商精神”却化作一座永恒的丰碑。王商居委会办公楼前专门设立了“王商烈士事迹展陈馆”,时刻激励后人。“我们每年都会组织党员干部到展陈馆参观学习,铭记光辉历史。”陈家港镇综合指挥中心主任、王商社区居民委员会书记季正义说。
【振兴图】
点草成金绿生金
错落有致的村庄、生机盎然的农田、欢声笑语的人们……如今,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当地人民建设家乡、追求幸福的不竭动力,革命老区焕发新的活力。
盛夏晌午,响水县陈家港一处30余亩的收储场上,金黄的秸秆包堆积如山。30台(套)秸秆打包机一字排开,袁德凯带着记者参观他的“钢铁战队”。“以前秸秆要么烧掉污染空气,要么烂在地里,乡亲们直发愁。”袁德凯擦去额上汗珠,目光扫过收储场上堆积的秸秆。2018年8月,他毅然创办金锐秸秆收购专业合作社和凯瑞生物能源再生利用有限公司,购置4台(套)专业机械,决心让废弃秸秆“点草成金”。
经过数年发展,凯瑞公司年收储秸秆量已达3万吨。这些昔日田间的负担,如今化作生物质燃料与饲料原料,源源不断供给市场,不仅带来可观经济效益,更显著减轻焚烧污染,为蓝天减负。袁德凯指着远处忙碌的工人说:“光我们公司,每年就优先吸纳周边村200多人务工,工资按时发,家门口就业,老乡们日子也稳当了。”
当被问及创业初衷时,这位党员企业家朴实一笑:“一人富不算啥,能带着大伙儿一起把秸秆变成‘黄金’,让村子更美、日子更甜,这才对得起党员身份。”汗水在他沾满草屑的工装后背浸出深色印记,恰似一枚无声的勋章。
昔日随风飘散的秸秆,如今在袁德凯手中真正化为“绿色黄金”。这黄金,是合作社账本上跳动的数字,是工人手中沉甸甸的报酬,更是乡村田野重焕的清新空气——一名党员以创新与担当,默默铺设出一条金灿灿的共同致富路,为乡村振兴这幅宏图,添上了充满希望的绿色注脚。
【青春志】
薪火接力新脊梁
“防汛,首要在防患于未然。”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这句沉甸甸的心得成了江苏省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驻王商社区志愿者张海宸日夜忙碌的基石。2024年7月踏入王商社区,转眼已是他在此守护的第二个汛期。当预警信号开始闪烁,他深知,时间便是一线堤坝。
最耗费心力也最不容闪失的,是叩开每一扇门——尤其是那些独居老人、留守儿童与残障者的家门。“预警信息必须点对点、面对面传递,确保听得懂、能行动。”张海宸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次入户,风雨未至,人已安顿,这是预警信息覆盖无遗漏背后无声的奔忙足迹。
回想2024年初抵王商,张海宸坦言曾“茫然无措”。幸得季书记引路,带他挨家挨户走访、调解邻里纠纷。从只做跟随者到如今能独当一面,张海宸的脚步却愈发沉稳。今年夏天,一户村民因排水争执不下,他竟能凭一年积累的经验和信任,有效平息了矛盾。季正义看在眼里,赞在口中:“小张现在办事,叫人放心。”
一年合约期满,张海宸却主动申请留下。“这份责任和担当,我会一直守护。”在风雨声中,他坚定地说。当被问及缘由时,他眼中漾着温暖:“王商”二字已悄然化作了另一个“家”的名字——那些他反复敲开的门内,已有牵挂他的人和他牵挂的人。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宋琦磊/文 王海婷/图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