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群20岁左右的年轻人把暑期社会实践放在“希望的田野”上,他们或许会成为这片田野上的希望。
6月,盐城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的老师发布了一条特殊“招募令”——学院将牵头开展一场为期1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地点在阜宁县羊寨镇,内容是直播带货。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院每年都会搞,但走进乡村是第一次。“我开始也怕招不满,没想到来报名的人特别多。”带队老师岳老师感慨,最后按照报名时间,选择了前10名同学。“这10名同学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
报名最积极、最令岳老师惊讶的学生是李成。李成平时不爱讲话,参加活动也不积极,这次活动不仅积极报名,还在15天内凭一己之力全程扛起直播后台的“重任”,在面对炸麦、画面丢失等紧急情况时都能冷静应对。
“李成,你为什么会报名?”7月18日,暑期社会实践即将结束,岳老师在羊寨桃花源林果交易中心和学生们谈心,她忍不住问道。“我小时候在这里住过,一直想找机会回来看看。”李成的回答朴素而真挚。
这15天内,包括李成在内的10名大学生,上午到羊寨镇中心小学当暑托班老师,带孩子们唱歌、画画、拼七巧板,下午和晚上带着准备好的万字材料,走进直播间完成每天4小时的直播任务。
18日的主播是陈一鸣和陆圆圆,他们熟练地和进直播间的网友打招呼,见缝插针介绍自己大学生志愿者的身份,热情推销羊寨镇和早熟梨“苏翠1号”,把每个链接的区别说得明明白白……两位同学清晰的逻辑、“机关枪”似的语速压根看不出来是新人主播。
“以前看人家直播,感觉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了,轮到自己的时候,半个小时嗓子就冒烟了。”下播后,陆圆圆感慨,“做直播真的挺累。”
这些年轻人为推广“苏翠1号”,没少动脑筋,他们去果园采摘、拍摄,编段子发社交平台。“这款梨真的很好吃,水嫩多汁,我恨不得穿过屏幕,让大家先尝再买。”陆圆圆举起手中的梨,向岳老师诉说,“可惜知名度不高,所以我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人知道羊寨的‘苏翠1号’。”
“15天太短了!”陈一鸣是10人当中的“领头羊”,他代表团队询问岳老师是否能延长社会实践的时长,“感觉刚上手就结束了,以后能不能经常来。”
让大家依依不舍的,不仅是这份直播工作,更是这段时间内,团队建立起来的信任和默契,以及对羊寨的情感。
报名前,当南京女孩姚晔在网络上搜索“阜宁乡村”,好奇的种子就在她心间种下。她浏览了相关词条下的图片、视频,和父母商量后,最终决定来看看。
“我从来没有去过盐城乡村,来到羊寨后,发现这里和我想象的和网上看到的都不一样,我以为到处是农田,只有零星几户人家,没想到大家居住相对集中,还有热闹的城镇、集市。”最让姚晔惊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在我们居住的旅馆,打扫的阿姨经常关心我们睡得好不好,街边纳凉的爷爷奶奶也会问我们吃没吃饭,果园里的叔叔阿姨把自己的草帽给我们戴。”这些经历,大大改变了她对盐城乡村的印象,“这里很有人情味。”
一场暑期社会实践,让年轻人有机会在羊寨工作、生活。他们和乡村彼此“打量”、深度“拥抱”,依依不舍。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蔡冰清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