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在全省推进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工作,实施8大类235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9.4亿元,培育壮大林果、白首乌、铁皮石斛、鲜食玉米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截至2024年底,滨海、响水两个重点帮促县和射阳、阜宁两个乡村振兴任务较重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万元以上,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十四五”以来,累计改善农民住房17万多户,新改建农村公路1563公里,更新改造农村供水管网1607公里,完成农村户厕改造23.7万户,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95个行政村获评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
“十四五”以来,我市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要求,深入实施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绘就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图景。
在响水县运河镇鲜食玉米种植基地,大片成熟的玉米植株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株株玉米秸秆被快速粉碎,一穗穗籽粒饱满的玉米棒被精准“吞”进车厢。
刚采摘的玉米棒,在2小时内被送入现代化的加工生产线。在江苏志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一根根金黄鲜亮、颗粒饱满的玉米依次经过挑选、剥皮、清洗、蒸煮、冷冻等程序,最终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小玉米托起“甜蜜”富民梦。响水县抢抓省市推进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重大机遇,在故道沿线春秋两季种植近3万亩鲜食玉米,并引进志禾等深加工企业,形成集种植、冷藏、保鲜、分拣、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鲜食玉米产业链,产品畅销上海、深圳、长春等全国各地,年产值达5亿元以上,奏响了乡村振兴新乐章。
在滨海县天场镇陶河村,40亩闲置沟塘已“变身”蓝色光伏海洋,5086块单晶硅光伏组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2024年,市委驻滨海县工作队将光伏产业项目作为帮促驻点村实现产业振兴的重点。市委驻滨海县工作队队员、天场镇党委副书记、陶河村第一书记薛俊说:“这个光伏项目日均发电量1.8万度,预计年均可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约180万元,共带动7个村集体增收,并形成长期、稳定、可持续的经营性收益。”
工作队正在推动光伏项目资源拓展利用,探索光伏+鱼虾养殖等“农光互补”模式,延伸产业造血功能,提供创业就业岗位,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
去年年底,响水县黄圩镇结球生菜产业化基地项目成功落地,为黄北、黄南等多个村居带来长远的经济收益。结球生菜产业化基地项目采用订单化种植模式,对接东南亚市场,实行“一年两茬生菜、一茬毛豆”轮作。
目前,二期400亩扩种计划已启动,将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居共同参与,进一步壮大村集体收入,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其保鲜库正式投用后,将形成集种植、加工、冷链、出口于一体的完整链条,成为继西兰花、鲜食玉米之后,黄河故道片区的又一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黄圩镇副镇长裴迅说:“据测算,当前大棚生菜亩均产量可达5000斤,全年总产值预计突破1000万元。该项目运营后,每年可为重点帮促村集体增收50万元以上,并带动季节用工200余人次。”
一个个欣欣向荣的场景,汇成盐城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图景。盐城将乘势而上、接续奋斗,进一步激发农村内生动力,让脱贫成果更稳固、乡村振兴成色更足,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持久活力,谱写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崭新篇章。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戴汇
编辑:梁鹤龄 李艳 马语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