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浸润处,塔影映初心!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07-23 17:57

盛夏的泰东河畔,水波潋滟,古塔巍峨。

在东台市梁垛镇临塔村的天仙桥畔,一群孩童正围着老人听“天仙配”的故事,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顺着桑梓河的流水,漫过青砖黛瓦的村落,在新时代的风里轻轻回响。

这座浸润着仙缘灵气与孝贤底蕴的古村落,先后摘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美丽乡村、中国生态文化村、江苏首届最美乡村、江苏特色田园乡村等桂冠,2023年3月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如今,正以“传统为根、创新为翼”的姿态,书写着盐城传统村落振兴的鲜活答卷。

仙缘孝贤的文脉传承

临塔村的历史根系,深扎在泰东河的水波以及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的土壤中。村落坐落在曾是古老的运盐河道和入海水道的泰东河旁,因毗邻千年古塔“海春轩”唐塔得名,这个村域面积5.2平方公里的村落,不仅是神话传说“天仙配”的起源地、《二十四孝》人物董永的故里,也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

追溯至西汉末年,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佳话在此生根发芽。抱子沟、桑梓河、卧牛汪、舍子头等村落周边49处遗迹诉说着这段传说的悠长,将神话故事刻进了村落的地理记忆。2006年,“董永传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临塔村珍贵的文化名片。

孝贤文化更是流淌在临塔人血脉里的基因。临塔村现有80岁以上老人162人、90岁以上老人19人,更有盐城市最长寿纪录保持者。长寿的密码,藏在代代相传的孝亲传统里:晚辈对长辈的悉心照料,邻里间的互助守望,让“百善孝为先”的理念融入日常。

在岁月的沉淀中,临塔村还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蒲草编织将水乡的柔韧织进生活用品,透着自然的灵气;虎头鞋上的一针一线,凝结着母亲的慈爱;民俗庙会、孝贤文化节等活动,更让古老习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虎头鞋技艺传承至今,已有多位传承人坚守这门手艺,让传统工艺得以延续。

不仅如此,村里还深入挖掘孝贤文化资源,建设村史馆、孝贤馆,用老照片、旧物件、故事墙讲述临塔人的“孝亲故事”;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驻场手工坊,教村民学做鞋、编蒲草,让传统技艺在指尖流转。在这里,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融入三餐四季的生活方式。

形神共塑的振兴实践

传统建筑是村落的“形”,临塔村更是深谙此道。在人居环境提升中,全村坚守“青砖黛瓦”的建筑风格,依水而建,保留“枕山环水”的传统建筑格局,水系连通、古井密布,建筑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我们就地取材,用瓦当、青砖等老物件修复了8座水乡小码头,站在码头边,仿佛能听见当年董永撑船的橹声。”临塔村党总支书记沈平告诉记者,还优化烟波、晓月等四座桥梁造型,在天仙桥两侧修缮孝贤馆、复原抱子沟遗址,村里的改造让古朴之美与现代生活交融,让古韵看得见、摸得着。

“过去村里闲置房不少,现在改造成了照料中心,老人住着舒心,我们看着放心。”村民朱桂根的话道出了临塔村“形神共塑”的变迁。近年来,临塔村以“保护为先、活化利用”为原则,让古村落既留得住乡愁,又过上了新生活。

“80岁以上老人免费吃食堂,还有人帮着送餐,这日子比蜜甜!”82岁的村民许志南笑着说。临塔村将孝贤文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服务:400平方米的省级示范卫生站与日间照料中心相邻,形成“医养结合”的养老阵地;为全村80岁以上老人家庭免费安装“智慧化居家安全设备”,一键报警后15分钟内必有专人上门,织密“15分钟应急响应圈”;数字化县域医共体利用无人机配送药品等物品,从东台市人民医院飞到临塔村卫生室,单程仅需8分钟……

富民强村的和美画卷

“以前靠种地,现在家门口上班,还能分红,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王志敏在临塔机电产业园工作,每月收入稳定,年底还有合作社分红。临塔村的振兴,离不开“产业为基、文化为魂”的发展路径。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以临塔机电产业园为核心,村里探索出“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园区内中高端机电产业集聚,入园企业100多家,建成各类厂房超过60万平方米,匠准、欧邦等多家企业为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园区实现产值达30亿元、税收超2亿元。

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机电家具、物业管理等特色产业多点开花,“临塔”牌商标越叫越响,“临塔机电”“临塔工贸”“孝德物业”成为区域知名品牌。村里以优质稻米、瓜果采摘为基础,建设开心农场,利用新老村庄资源,打造香蒲堂、家居馆、手工坊、奶茶店等网红打卡点,游客接待中心、村史馆、孝贤馆串联起文化体验线路,推动农旅融合深度发展。

在这里,产业与文化无缝衔接:机电产业园的工人下班后,会去村里做志愿者;农户种出的稻米,包装上印着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孩子们在手工坊学编蒲草,编出的篮子成了热销的旅游纪念品。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让临塔村从“单一农业村”变成了“多元文化村”。

东台市住建局村镇科科长张亲林介绍,截至2024年底,村集体收入结余达229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800元,并以“产业发展型”入选江苏省“共同富裕百村实践”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画卷在临塔村徐徐展开。

临塔古韵

林四海

走进东台市梁垛镇临塔村,花影扶疏之处,青砖白墙、飞檐黛瓦;草木葳蕤之间,潺潺流水、桑柳盎然。

这座从西汉元狩年间即有人集聚的传统村落,在盛夏的阳光里是那样的静谧安详,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静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临塔,顾名思义是靠近宝塔的地方。宝塔是迄今为止江苏境内唯一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砖塔,名曰“海春轩”,相传是唐代大将尉迟恭监造。其母看不得沿海渔民因出海捕捞而历险,叮嘱尉迟恭有朝一日发达后,要在海边建造一座航海灯塔,以便给出海的渔民指引方向。尉迟恭做了将军后,不忘母亲的嘱托,亲自监工建造了这座屹立于千年古镇西溪的航标塔,故又被称为“孝母塔”。

风雨飘摇,宝塔耸立;不改初颜,风采依然。

塔被保存下来了,因造塔而生的孝贤民风也被传承了下来。不仅仅是此,董永、七仙女传说中的男主人公——牛郎董永,其老家即在临塔村附近,董永墓、董贤祠、卧牛汪、舍子头、抱子沟等如同耀眼的星斗散落周边,每一处遗址都有着一个缠绵婉约而又令人肝肠寸断的传说。

那年,董永卖身葬父的传说也得以口口相传,甚至被写进了地方志中。南宋时的《方舆胜览》中记载:“海陵西溪镇,汉孝子董永故居。”清代嘉庆《东台县志》亦记载:“汉,董永,西溪镇人,父亡。贫无以葬,从人贷款一万,卖身葬父。”卖身葬父、孝母造塔,两者不是简单的叠加效应,而是刻在村民骨子里的那种家传、家训;也不是族谱上简单的血脉传承,而是融入了灵魂深处的那种民风、村风。

很多村庄人口密度日渐式微,但临塔似乎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古老的盐运水道——串场河、泰东河、桑梓河、辞郎河缓缓流淌,流经千年的岁月,也让这座古老的村落洗尽铅华、迎接新生。这里,已经不能简单用“安居乐业”四个字来形容了,全村12个村民小组,分布着826户居民、2642人,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800元,常住人口高达7000多人。

许多人慕名而来,只为一睹临塔的传说。殊不知,这座村庄再现的不仅是昔日烧制淮盐的繁华,更是“孝贤”精神的赓续。在村里,随处可见的是慈眉善目的长者,或是悠闲地踱着步,或是在瓜架下拾掇着,或是坐在凉爽处轻摇着蒲扇,或是三三两两围在一起闲谈着。

有家长里短的琐事,有孩子考上大学的祝福,有高声询问庄稼的长势,也有低语呢喃的邻间问候。童颜鹤发的他们,在静谧之中享受着村庄里的万般惬意,就连远处传来的鸡鸣狗吠的声音,都是那样的缥缈,恍若进入了另外一个桃花源。

数据是没有温度的,有温度的是乡村治理的人。“孝贤文化”成为村庄发展的定海神针,如同数里之外矗立的海春轩塔。无论是村居环境、福利待遇,还是医疗社保,不用去询问,更不用刻意去探访,从他们的日常起居就能感受到“在这里,每个人都会得到善待”这句话的内蕴。

村道上:几位身穿橙色工作服的保洁正在清扫着路面。扫帚过处,微尘翻滚,太阳的光斑透过稀疏的树梢,直溜溜地在地面上跑来跑去,每一个动作都是不紧不慢的,从历史掸至现实。

河道里:一叶小舟轻飘水面,碧清的河水被划开一道无痕的波纹,向四面荡漾开来。水中的浮萍被点滴打捞出来,惊动了悬停的鱼儿,忽然就一个转身不见了踪影,倒是激起了一层白色的浪,像是一朵氤氲的花儿。

董祠前:茂密的竹影在微风中婆娑,一侧的桃树、梨树已经是硕果累累,压得枝头都弯了下来,像是弓腰迎接着四方的宾客。低矮处的红叶石楠,因了阳光的照射,红得有些不像话了,满眼的闪耀。

民居旁:海桐的花满株满株的,茎部红艳的芍药笔直着身姿,月季也来凑热闹,姹紫嫣红地开在墙角。美人蕉更是傲娇着妆容,双手捧着一朵黄色的恋情。甚至,蒲公英也争先恐后地在路边的每一个角落抢占着地盘,像一袭笼罩的羽衫。

村卫生室中:排开的洁白色床榻被褥整洁,轻声和语的“白大褂”正细心地为老人免费检查身体,在得知“无大碍”三个字后,老人们的脸上顿时就堆满笑意,额头上的皱纹都填满了开心。

午间时分,村里的长者食堂瞬间就热闹起来。这种热闹并不是那种杂乱无章的嘈杂,而是正在给村里老人打饭的志愿者,生怕遇到耳背的老人听不清,故意地放大了声量。“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就餐,行动不便的送餐上门。”

一句承诺,一份责任,更是一份义务。惊叹于村管理者的担当与大气,但仅一句话就诠释了这么做的意义:我们终将老去,眼前老人们的现在,不就是将来的我们?再回望这座村落弥漫着的传说,于董永、尉迟恭而言,他们曾经的卖身葬父、孝母建塔之举,在新时代已经被拓展了孝贤的内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其实,临塔本身是没有塔的。塔在哪里?答案很明显:“塔在心中。”在那依水傍岸的鹊桥边,在村居盛开的花花草草中,在静静悬挂的一果一蔬里,在临塔老人们的心里……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市作家协会生态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登瀛观察

编辑:梁鹤龄 李艳 于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