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角似鹿非鹿、蹄似牛非牛的“四不像”,正牵引着天南海北的镜头奔赴黄海之滨。2025年盛夏,盐城中华麋鹿园迎来特殊访客——他们穿越大半个中国,用镜头在盐城湿地写下同一份追问:究竟是何等魔力,让散落天涯的旅人,为追寻麋鹿的足迹专程奔赴?当生态摄影成为新旅行方式,这群为麋鹿而来的自媒体创作者,正在滩涂湿地书写着人与自然的对话密码。
缘起:从屏幕到湿地的召唤
“是麋鹿让我认识了盐城。”广州教师周映帆滑动手机相册,晨雾中的鹿群剪影在屏幕上泛着柔光。他跨越1400公里,只因小红书上一组麋鹿踏浪图击中心扉。而对同乡郝梦雅而言,这场相遇更像命运馈赠的盲盒:“抢到扬州特价机票后随手搜周边,小红书上的‘盐城麋鹿’让我改了行程。”
当上海大学生陈思源背着相机出现在保护区时,故事有了第三种版本。“学校生态课讲到麋鹿引进计划,我连夜查了文献。”21岁的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展示着书包里的《中国濒危物种图鉴》,“坐三个小时高铁就能看到课本里的传奇物种,谁能忍住不来?”
三份迥异的行程单,折射出新媒体时代的旅行革命。周映帆的攻略文档标注着麋鹿活动规律,陈思源的日程表嵌合了保护区科研活动,而郝梦雅笑着展示空白备忘录:“带相机来就够了,惊喜都在路上。”
镜头之外:滩涂上的生命对话
滩涂在雨后泛起琥珀光泽。周映帆的镜头里,鹿群踏过积水的身影倒映出流动的油画。“像在东非草原见证迁徙!”他压低声音惊叹。远处传来树枝断裂声——一只麋鹿正将枇杷枝丫顶在犄角间,警戒注视闯入者。这种被当地人称为“鹿戴花”的行为,成为他相机里最珍贵的画面。
蜿蜒水道上,郝梦雅的无人机镜头正漫无目的地巡航。突然,屏幕一角闯入一个矫健的身影——一头壮硕的雄鹿。只见它肆意奔跑着,随即毫不犹豫地纵身跃入波光粼粼的河心,四蹄奋力划开水面,激起的水花在午后阳光下如同碎金泼洒。“充满野性和生命力的美!”回放这段意外捕捉的画面时,郝梦雅赞叹道。
陈思源在黄昏的树林收获了更温情的邂逅。母鹿带着幼崽漫步,小鹿踉跄踩进母亲踩出的蹄印。“教科书上的‘鹿道’就在眼前!”他激动地调整三脚架。当鹿群缓步没入芦苇丛,滩涂上蜿蜒的足迹链接着基因密码——1986年从英国重归故土的39头麋鹿,如今已在此繁衍出八千余头的世界最大野生种群。
涟漪效应:从个体创作到城市名片
归途的行囊里,除了存储卡满载的影像,更有心灵深处发酵的触动。周映帆小心保存一枚枇杷果核——那是他在鹿群栖息地拾得的珍宝。“当地人告诉我,这片林子是特意为麋鹿栽下的食堂。”他说,“原来人与自然的共生,尝起来是这么清甜。”
而陈思源的背包里,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另一种震撼。连续几日的观察,让他着迷于麋鹿种群的微妙互动:母鹿呼唤幼崽的低鸣、雄鹿警戒时独特的喷鼻声、鹿群穿越丛林时蹄声传递的信息……“它们拥有自己完整的语言和社交密码。”他感慨道,“这份在荒野中生生不息的生命智慧,比任何课堂都更坚定我拿起相机记录生态的决心。”
而在虚拟世界,盐城麋鹿正踏着数据流走向远方。周映帆的攻略帖收获数百收藏,网友按图索骥拍下同款;郝梦雅拍摄的麋鹿照片获赞数千;陈思源的观察记录收获万余浏览量。“最常被问‘值得专程去吗’。”三人不约而同亮出手机:“我的回复都是——直接看答案!”
当被问及改进建议,创作者们给出多维答卷。周映帆呼吁开发主题路线:“拍鹿+观鸟+吃鱼汤面的复合体验才能留住人。”陈思源期待深度生态游:“如果开放志愿者跟踪科研项目,我能直播一个月。”郝梦雅则指向信息痛点:“希望官方能实时更新鹿群位置。”
暮色四合,野鹿荡的滩涂被染成金红。一位新抵达的摄影爱好者正俯身调整三脚架,镜头对准天边——那里,一群归林的麋鹿正踏着霞光徐行,鹿角将流云切割成瑰丽的碎片,仿佛大地向天空伸展的生命图腾。这条被麋鹿蹄印标记的生态廊道,正通过无数跨越山海而来的镜头,在影像的河流中苏醒、奔涌,最终汇入千万人凝望的瞳孔,化为守护这片生境的无声誓言。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苏新辉
编辑:梁鹤龄 李艳 王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