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名“苏超”盐城队队员从这里起步→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07-18 18:05

“苏超”联赛的记分牌上,盐城队八粒进球的辉煌战绩令人瞩目。更令人惊叹的是,其中五粒进球的创造者,竟拥有同一个“足球摇篮”——盐城市第一小学,12名“苏超”盐城队队员从这里起步。当职业赛场的光芒照亮这些年轻身影时,一道清晰的轨迹也随之显现——它从盐城一小那片或许并不十分宽阔、却浸润着汗水与梦想的操场延伸而出,最终抵达了万众瞩目的职业赛场。足球,在这所校园里,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竞技范畴,成为一整套育人体系的核心载体。这里的足球故事,核心不是制造球星,而是如何借助一颗滚动的皮球,教会孩子们奔跑人生的智慧。

与学校共生的校园足球

“说起校园足球,它是跟这个校区(盐城市第一小学实验小学校区)一起成长起来的。”盐城市第一小学原副校长俞向阳说。2003年,盐城市第一小学实验小学校区建成办学,同年,学校组建足球兴趣班。2006年获得全市中小学生男子足球赛冠军,2009年成为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布点学校”。2012年至2015年,学校获得两次全国校园足球冠军杯总决赛一等奖、两次全国校园足球冠军杯总决赛二等奖。“现在‘苏超’盐城队的队员胡书铭、唐锦等人,都是这四届比赛的主力队员。‘苏超’让我们看到,我们一直在校园足球上做出的努力,在这座城市需要的时候,有了回馈。”俞向阳不无骄傲地说。

走进盐城市第一小学的校园,足球元素无处不在。“第一次带孩子来报到的时候,就看到了足球兴趣班的招生海报,孩子感兴趣,就让他报名试试。”家长姜女士回忆说,“起初只是本着能锻炼身体的愿望,没想到孩子会坚持这么久。”学校构建了竞技足球、游戏足球、艺术足球、魅力足球、文化足球五大策略,让学生们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校园足球中来。足球主题绘画展、“校长杯”足球赛、趣味足球游戏比拼、足球心理剧……足球文化渗透着校园每个角落。

三个“疯狂”

“取得成绩的背后,是三个‘疯狂’。疯狂的球员,疯狂的教练,疯狂的家长。”在训练场上,俞向阳的描述得到了最好的印证。下午四点半,盐城一小的操场化身沸腾的“足球乐园”,酷暑并没有阻挡孩子们的热情。“暑假训练时间拉长,每天上午两小时,下午三小时左右。”教练曹浩说,“孩子们练足球,是非常辛苦的。所以更要把每一分训练都落到实处,在细节上、基本功上好好打磨,才能让他们的路越走越远。”

校队的训练场内,总教练庄广东双臂环抱,目光如炬。“坚持!最后五秒!”庄教练的喊声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一组高强度折返跑刚结束,几个孩子撑着膝盖大口喘气,汗水顺着发梢滴落。紧接着是分组对抗练习,“传完跑!别站着看!”庄教练的哨声不时打断,“位置!注意你的位置!团队!”传球失误了,没有抱怨,只有队友一声“我的!”和立刻展开的反抢。

盐城一小校队的独特基因在于:教练团队清一色由本校体育老师兼任。庄广东说:“我们是老师,首要职责是育人。我更在乎的是培养多少个孩子,而不是拿多少个冠军。我希望在规则范围内,让孩子能体会到公平,平等地给予每个孩子训练的机会、比赛的机会,让他们能展示自己。”在庄广东眼中,训练场是比课堂更生动的育人实践场,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团队观念,远比单纯的技术训练更重要。“只要是分组对抗,无论奖惩,都是以团队为基本单位。”庄广东说。“他们是老师,是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足球教练。他们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业状况、性格特点了如指掌,这是纯粹的技术教练无法比拟的优势。他们无私的坚守与奉献,为孩子们点燃了足球的火种。”俞向阳高度肯定了这支“土生土长”的教练队伍。

训练场边,家长们的目光是无声的注脚。不同于职业梯队外常见的焦虑与急切,盐城一小绿茵场旁的等候区,弥漫着一种踏实而平和的氛围。“教练把小孩当作自己的子女来教导,我们都看得到,所以非常放心。”家长朱奶奶说。在家长眭琥眼中,家长与教练是双向奔赴的信任。眭琥说:“三十八九度的天气在这里训练,没有哪个家长不心疼,但是对于家长来说,支持是第一要素,有了家长的支持,老师能更放心放手去训练孩子,如果做温室的花朵谁都碰不得,那就不要练了。”据了解,很多学生家长之前并不关注足球,但是因为孩子的训练,学校与家长一次次足球推进会的联结,爱上了足球。“有些家长虽然自己孩子已经毕业很多年了,但仍然是我们学校铁军少年队的铁杆球迷,很多比赛都会特意到场支持。”教练周江波说。

踢球读书“双螺旋上升”

“踢球耽误学习”——这是横亘在许多家长心头最大的顾虑,也是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障碍。盐城一小用一套严格的“体教融合”机制,成功打破了这一魔咒,并让足球成为促进学业的“助推器”。

“踢球的前提是做好学生!球踢得再好,书读不好,这条路也走不远,更违背了我们育人的初衷。”俞向阳的语气不容置疑。为此,学校建立了紧密的学业跟踪联动机制,一旦队员出现成绩明显下滑或学习态度问题,教练会立即“亮红灯”——暂停其训练和比赛资格,直至学业状况改善达标。这条“铁律”让所有队员和家长都清楚学业是底线。“很多学生为了能上场踢球,不落下训练,加倍努力地学习。对足球的热爱,成了他们学业上的‘助推器’。”教练曹浩说。训练的高强度,倒逼出了高效的学习习惯。学生施一航:“训练要时间,学习也要时间,这要求我必须计划好每一分钟。上课更专心了,做作业也不拖拉,效率反而比以前高。”一位曾担心孩子踢球影响学习的家长李女士,在儿子进入校队一年后彻底转变了看法:“当初怕孩子踢球分心,现在看他为了赶上训练,作业效率奇高,成绩不降反升,还学会了自律!足球真是‘意外’的推手。”

当夕阳为盐城一小的操场镀上金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仍在不知疲倦地奔跑、传球、呐喊。那颗滚动的足球,承载的早已超越竞技本身。它是一把钥匙,开启的是身体与意志的锤炼场,是规则与协作的实践课,更是盐城教育人以体载德、以体育智的深邃匠心。在这里,衡量成功的标尺,不在遥远的职业赛场,而在每个孩子奔跑人生时,脚下是否足够稳健,内心是否足够强大。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苏新辉/文 胡国卫/视频、图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王心怡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