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徐刘根从江苏公安专科学校毕业后,放弃留在大城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东台,并选择到路途最远、条件最艰苦的基层法庭工作。这一干,就是34年。
初到法庭的第一个冬天,徐刘根遇上了张老太的赡养案。老人因女儿们拒绝赡养,蜷缩在漏雨的老屋中瑟瑟发抖。他顶着寒风跑了十几趟,终于让女儿们达成赡养协议。从此,他的足迹踏遍辖区每一寸土地,田间地头的泥渍沾满裤腿,“泥腿法官”的名号也在乡亲们口中传开。
东台法院几次想调他到市区机关,都被他婉拒。爱人曾怨他:“别人往城里挤,你倒好,在乡下扎了根。”他只是笑着说:“乡亲们需要我,我也离不开他们。”他审结各类案件4000余件,做到案结、事了、人和。《人民法院报》专门推介他总结的“五勤五治”家事纠纷调解法。
三仓法庭的“法官村长”机制成了全省基层治理样板。徐刘根带着法庭干警,把巡回法庭开在晒谷场、村委会,把普法课讲到田间地头。他为调解一起宅基地纠纷,连续一周泡在村里,白天丈量土地,晚上召集村民评理,最终拿出的方案让双方心服口服。他的“四不”原则在当地无人不晓:不接受当事人吃请和礼金、不在家里谈公事、不接受说情打招呼、不贪单位一分钱好处。
34年泥土芬芳,34年初心不改。徐刘根用脚步丈量法治的深度,用真诚传递司法的温度,让公平正义像稻穗一样,在乡间地头结出饱满的果实。如今,他又站在了第九届江苏省道德模范的领奖台上,胸前的奖章映着他身后那片深爱的乡土。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倪静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