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集体林权改革激活生态经济双引擎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07-16 20:17

黄海之滨,一场关于绿色的变革正悄然发生。

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主线,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从打破林地碎片化桎梏到打通生态价值转化链路,从黄河故道绿美乡村的建设到黄海岸边“碳汇”林场的解码,盐城用创新的笔触勾勒出兴绿与富民的双向奔赴。

破局“碎片绿”

林权改革蹚出资源整合新路径

“有了这个证,我的9.26亩林地就能抵押融资了!”东台市头灶镇村民钱某拿着办好的林权证,计划贷款15万元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4月,东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向钱某颁发了东台市首本林权类不动产权证书,标志着当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关键突破。

针对2002年“买断制、承包制”林改遗留的林地碎片化难题,东台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以林权流转为突破口,通过转包、合作经营等方式化零为整。在头灶镇姜祝村等4个村(居),完成100宗1403亩林权地籍调查,核发5份林地承包权/林木所有权证书,并探索水工建筑用地林权发证,为全省林权类不动产登记提供经验。

金融赋能让“绿色资产”变“金融活水”。东台与省农担公司创新推出苗木贷,累计发放贷款135笔、金额1.3亿元,当前余额0.4亿元,精准“滴灌”林业经营主体。同时,积极探索生态保护补偿,联合当地法院、检察院,初步建立破坏资源环境案件的林业碳汇补偿制度。更具突破性的是,东台联合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南京林业大学开展生态产品价值评估,预估2022年东台湿地生态产品价值量达386亿元,森林生态系统生态产品价值正在测算之中,“森林绿碳”“湿地蓝碳”正从生态账转化为经济账。

做活“生态链”

多元业态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花开是景,花谢成果。黄河故道沿线的滨海县岭山村,凭借1500亩蜜梨种植基地,依托梨花语景区,实现户均年增收1万元。

近年来,岭山村同步结合环境整治工作,推进“见缝插绿”工程,推进区域范围内的林带建设,有机连接镇村绿化、公园绿地、高效经济林、苗圃等生态斑块,绿化道路6条、节点24处,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5%,建成省级绿美村庄,走出一条果香村美的乡村振兴路。

在东台新曹农场,林下种植演绎立体生态经济,种植芍药、牡丹、白术等中药材200亩,种植大马士革玫瑰、猕猴桃、薄壳山核桃700亩,林下套种农作物500亩,套种日本矮麦冬50亩,织就绿色聚宝盆,每年林业板块收入达300万元。

大丰林场深入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将传统林业和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相结合,不断提升林业综合效益。目前已成片栽种薄壳山核桃1500亩,林下套种200亩芍药、牡丹,核桃已陆续挂果,去年收成6吨、收益20万元,“林业+旅游+种植”模式让林地综合效益大幅提升。

筑牢“碳基底”

科学经营构建森林可持续模式

盛夏的盐城林场,林木葱郁,植被丰饶。高低错落的树冠交织成浓密的华盖,置身其间,夏日的暑气便一扫而空。作为沿海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盐城林场以国家级森林碳汇试点为抓手,针对林相单一、生态脆弱等问题,实施6000亩森林可持续经营工程。

其中,人工落羽杉林通过疏伐、修枝、割灌等方式减少林木个体之间的竞争,定向培育大径材,同时兼顾生态防护和固碳增汇作用;国槐林采取异龄混交模式,通过间密补疏,将台风影响下的低效林改造成健康混交林;刺槐林搭配元宝枫等可食用植物,既优化生态结构又拓展食物来源,形成“一林多用”的立体经营范式;紫薇景观林采用复层混交模式,改善景观效果、延长观赏期的同时,不断提升碳汇能力和生态系统功能。

从东台的林权改革试点到黄河故道的绿美乡村建设,从林下经济的多元实践到森林碳汇的科学经营,盐城正以林权改革为支点,撬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全域升级,让“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与“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在黄海之滨交相辉映。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陈婷 通讯员:刘彧辰

图片来源:“江苏林业”微信公众号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冯源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