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盐城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联合《大众考古》杂志,发布2025年增刊《大众考古·探源盐城·2024年度专刊》,这是盐城首部考古学术专刊。
《大众考古》为中国第一本面向社会大众兼具专业权威的科学普及性考古学杂志,定位为面向公众的科普类刊物,以通俗性和传播性为主,强调“让科学走出象牙塔”。从龙墩头遗址探寻盐城历史的源头,到沙井头遗址锁定汉代盐渎县治所的原点;从点对点深度发掘盐业生产链条,到线连线还原再现市井生活样貌……《大众考古》盐城专刊通过“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四普工作”“文物保护工作”“地域文明探源”“学术研究”五个块面,多维度呈现近年来盐城地区考古挖掘的成果和经验。
这是一扇了解盐城历史变迁、文化交流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本报记者就大众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采访,以飨读者。
新石器至商周:文明的曙光与交融
该刊的卷首语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所著。开篇便点明“从文化上说,盐城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她拥有海洋文化、淮河文化、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黄河文化五大文化体系,在中国,少有其他城市拥有如此多样的文化体系。”
盐城的历史有多久?一般认为,盐城在西周前为“淮夷”之地,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始建盐渎县,但自此再往前大众往往不甚了了。目前已知最早的遗址是梨园遗址,位于阜宁县古河镇梨园村村部东北方向,与距今约7400—6400年的青莲岗文化一致。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的最早遗址为东园遗址,位于阜宁县施庄镇东园村,距今约5400—5200年。
我市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不少,例如位于盐都区龙冈镇的龙墩头遗址,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自2018年以来,经过多次考古调查与发掘,揭示了从新石器晚期至宋至明清时期的连续文化层,揭开这一时期区域文明的神秘面纱。
这一时期的盐城,不仅是多种文化交汇点,还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明。龙墩头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这里曾是不同文化群体交流融合的前沿阵地,各种文化因素在此碰撞、融合,共同塑造盐城早期文明的独特面貌。
战国至两汉:聚落兴起与盐业初现
进入战国和两汉时期,盐城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显著发展。阜宁县新荡遗址的发掘揭示了汉代至明代时期的水井、灰沟、灰坑等历史遗迹,其中汉代遗存数量最多,表明此时此地已出现规模较大的农业定居聚落。可以想象,那时的盐城大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派繁荣的农耕景象。
与此同时,盐城的盐业也开始崭露头角。沙井头遗址的考古发现提供了汉代盐渎县所在地(今盐城)的重要线索。遗址中出土的大型房屋基址、道路、排水设施等,暗示这里可能是汉代盐渎县的官署所在地。特别是疑似淋卤坑的发现,进一步为研究早期盐业生产与置县功能提供了线索。沙井头遗址的考古成果,为厘清汉代盐渎县的建置、布局与规模等情况提供了重要考古支撑,也揭示了汉政权依托海岸线变迁规律设立盐业专管机构的智慧。
此外,盐城市串场河新兴镇段的盐业遗址调查也取得了重要成果。调查发现计16处与制盐相关的遗址,年代跨度从战国、西汉一直延续至唐宋元明清,显示了盐城盐业历史的悠久与连续。这些遗址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古代盐业生产技术、盐政管理以及盐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提供了宝贵资料。
唐宋时期:经济繁荣与文化交流
唐宋时期是盐城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蒲东、张曹、徐庄等唐宋遗址的发掘,复原了这一时期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蒲东遗址中的大规模房址、整齐排列的磉墩与灶,以及出土的动物瓷像和生活器具,反映了当时居民的居住条件和日常生活。张曹遗址和徐庄遗址则通过沟渠、灰坑等遗迹,揭示了农业生产活动和地形地貌变迁的历史。
高裴遗址的宋代墓葬群,提供了研究宋代丧葬习俗的实物资料。墓葬中出土的瓷碗、瓷罐等随葬品,以及墓葬的集中分布和统一墓向,呈现出家族式聚葬的特征,丰富了盐城地区平民墓葬的资料。
唐宋时期,盐城不仅是经济繁荣的地区,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东闸新村遗址出土的多地窑口瓷器,如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反映了当时盐城与外界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这些瓷器的发现,不仅展示了宋代盐城居民的生活图景,也是各地产品交流沟通的见证。
明清时期:盐业鼎盛与社会变迁
明清时期是盐城盐业发展的鼎盛阶段。小东圩遗址的考古发现,厘清了明清时期滨海地区的人地关系、海陆变迁与生业经济。遗址中保存完好的灶群和大量草木灰堆积,与文献中“刈草煎盐”的燃料使用传统相吻合,显示了明清盐灶的生产场景。这一发现对于探讨明清时期盐业生产的组织模式与社会运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双元村明清城墙砖窑址,则是盐城地区首次发现的官方烧制城墙砖的窑址。遗址中出土的“盐城县”铭文城墙砖等,为研究明清城墙砖砖窑的选址特点、形制结构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盐城地区明清城墙砖窑址的空白,也为了解当时官方对盐城城墙建设的规划管理提供了线索。
此外,双元村墓地和止刘庄墓地的清代墓葬发掘,找到了研究清代盐城丧葬习俗和社会生活的实物证据。墓葬中出土的陶器、银器、铜器等随葬品,以及墓葬的分布和形制,勾画出清代盐城地区的丧葬观念和社会结构。
记者获悉,盐城地处江淮东部平原,淮河、黄河、长江、大运河、海洋五大文化体系在此交融发展,催生出了内涵丰厚、文脉悠长的独特历史文化,要想探明其渊源,传承其内涵,离不开考古学的学术支撑。回顾过往,盐城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联合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京大学、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等学术单位在四普工作、文物保护、考古前置、科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仅在2024年,即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委托51项,主持参与考古发掘19项,出土文物2000余件(套)。其中沙井头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6项社科课题获国家、省市级立项,2篇核心期刊论文系统阐述“江淮东部盐业考古理论与方法”,《寻味盐城——串场河沿线古代盐文化遗迹概览》等专著结集出版。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盐城地区的历史文化,也为研究盐城历史变迁、文化交流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资料。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王咏
图片来源:《大众考古·探源盐城·2024年度专刊》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