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丨独特的文化密码
2025-07-14 19:44 我言新闻

独特的文化密码

陈宝林/文

凌敏/诵读/音频制作

南京与南通的“南哥之争”悬念迭起,宿迁与徐州的“楚汉相争”延续千年文脉。足球场变成了地域文化的展演空间。这种将历史记忆转化为足球语言的集体智慧,构建了“苏超”独特的文化景观。

“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为“苏超”破圈的催化剂。南京与无锡赛前的“水蜜桃加盐VS盐水鸭加糖”的饮食battle,常州球迷“乌龙球也是龙城特产”的自黑,@南京发布官方账号“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幽默互动,这些充满市井智慧的创意表达,让足球超越了单纯的竞技范畴,升华为城市文化的嘉年华。

“苏超”的参赛名单犹如一幅当代市井浮世绘:被称作“盐城坎特”的高二学生严子航,东台三仓镇走出的“钢铁长城”;扬州社区五金店老板老张踢进制胜球时,整个街区的微信群瞬间沸腾;南通球迷用方言改编网红歌曲,徐州观众带着梆子乐器助威,苏州赛区则用评弹调子喊加油。这些鲜活的故事在抖音获百万点赞。

从更深层次看,“苏超”现象是江苏“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足球+文旅+美食”的产业融合,“苏超”实现了经济效益、城市形象与群众获得感的协同提升。正如一位常州球迷的感言:“在这里,足球重新找回了让我们心跳加速的纯粹快乐。”火热盛夏以来,“苏超”坚守着足球的本真性。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足球被忽视的民间根基;也像一束光,照亮了足球运动最动人的模样——那种根植于生活、生长于热爱的原始魅力。

在全球化与在地域性的张力中,“苏超”联赛展现了中国足球的另一种可能路径。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足球复兴,永远始于对生活本真的回归,对民间智慧的尊重,以及对文化认同的建构。这或许正是“苏超”现象带给中国足球最珍贵的启示。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徐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