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常州盐城工业园区的江苏驷博电气有限公司车间里,一派繁忙的景象,电装工人们正专注地组装着各种定制化的电气设备。仓库内,工人正麻利地打包装箱,数件成品即将发往全国各大船厂。
“这批正在赶制的系统是为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全国首支纯电拖轮船队‘云港电拖’量身定做的,用电力驱动替代传统燃油,对我们的配电和监测系统提出更高要求。”公司副总经理耿韬介绍,目前订单充足,已排到2027年,车间正开足马力保生产、保交付。
驷博电气能赢得这样的市场口碑,与其“上海研发、盐城制造”区域协同模式密切相关。江苏驷博电气作为驷博集团船舶电气的重要板块,入驻园区后,逐步形成清晰的区域分工——技术研发“大脑”在上海,产品制造总装基地在盐城。
“我们的技术人员经常在上海和盐城两地往返。”耿韬说,这种协同模式带来实实在在的技术成果。
近期,公司集成报警监测控制系统顺利完成升级迭代,可实现对船舶位置、航速、航向等航行动态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预警信息可通过公网同步上传至管理中心平台,并支持向PC端及移动端的实时推送,构建起“态势感知—智能预警—联动处置—闭环反馈”的全流程管理体系。“相当于给船舶装上更智能的‘大脑’,从过去单纯看监控,变成现在主动管安全。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多个客户项目中推广应用。”耿韬说。
研发在沪,制造在盐,两地紧密联动,让驷博电气在精细生产、严格管理和贴心服务上形成独特优势,成为国内外市场上少数能提供全方位、定制化电气设备和系统的制造商之一。50余人的研发团队,共获得9项发明专利、5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企业获评省市级专精特新认定,为国家航天探测事业保驾护航。
在耿韬看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高效的协作方式。“对我们而言,这不只是换个地方生产,更是产业链条上的优势互补。”他特别提到,园区便捷的“四位一体”综合交通网络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为他们打开市场空间,物流也更顺畅。
区域协同的优势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1至6月,驷博电气实现销售7352万元,订单量171套,销售较去年同比增长12.53%。
“链”接长三角“智”绘新蓝图
区域协调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区域链则是承载这一发展的关键空间载体。在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盐城以开放姿态深度融入区域协作网络,通过产业协同、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在区域联动中锻造竞争力,为城市能级跃升开辟路径。
产业链深度协同是嵌入区域价值链的根基。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在于打破行政壁垒,构建跨区域的“研发—制造—市场”闭环。驷博电气的“上海研发、盐城制造”模式,清晰展现这种协同逻辑:将技术创新的“大脑”置于研发资源密集的上海,把生产制造的“躯干”落在产业空间广阔的盐城,通过精准分工实现产业链高效衔接。这种模式,不仅让盐城成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的重要节点,更推动区域产业链从分散布局转向有机耦合,为盐城嵌入长三角价值链搭建坚实框架。
要素自由流动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命线。长三角的独特优势,在于通过交通网络与创新平台的互联互通,让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突破地域限制。驷博电气车间里,上海的研发图纸经数字化平台实时传至盐城生产线,技术人员跨城往返成常态,是长三角创新要素的无缝对接。资源共享打通区域发展的“毛细血管”,让盐城既能承接上海技术外溢,又能将绿色能源、产业空间等本地优势转化为区域共享的发展资源。
优势互补是区域协同的核心要义。长三角一体化不是简单复制,而是各展所长、协同共进。盐城凭借成本优势、空间优势和生态优势,与上海、南京、苏州等地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形成精准互补。驷博电气扎根常州盐城工业园区,既借助上海研发力量攻克船舶电气系统技术难关,又依托盐城制造基地实现规模化生产,成为国内外船厂核心供应商,订单排至2027年。这种“1+1>2”效应,让盐城形成“高端制造+定制服务”的独特竞争力。
区域链的深度融合,既是资源要素的流动重组,更是功能优势的互补共生。随着更多“沪盐联动”“苏盐协作”模式的涌现,盐城正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笔,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书写精彩篇章。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邱欣泽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