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宁县羊寨镇黄河故道东堤,有一座以革命烈士童世明命名的村落——世明村。1943年3月19日,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二团在单家港阻击来犯之敌,副团长童世明为掩护部队和群众转移,壮烈牺牲。为了纪念烈士,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将原来的高庄村改为世明村。
7月8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走进世明村。这片英雄之地,历经烽火硝烟的洗礼,如今,正在赓续传承红色基因,奋力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展示着黄河故道片区强劲的发展脉搏。
【战火魂】
黄河故道埋忠骨
在世明村东头,单家港战斗烈士公墓,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村里的老党员,87岁的陆凤佩又一次来到这里。圆形拱墓静默矗立,红砖围墙环绕,其上白底黑字的挽联——“野蔓荒烟埋忠骨,斜阳芳草吊英魂”,无声诉说着八十余年前的壮烈。
1943年春,日军对盐阜地区进行第二次大“扫荡”。3月16日,新四军三师二十二团与日伪军300余人交战于涟东黄营,激战10小时,毙敌近百人,这是敌人“扫荡”以来遭受的一次惨败。
3月18日,敌人纠集600余人寻找我军作战,企图报复,新四军二十二团在阜宁县单家港严阵以待。19日,敌人与我军再次交火。在副团长童世明指挥下,新四军二十二团连续击退日伪军三次进攻,歼敌347人。下午4时,涟东日军数路赶来增援,童世明当机立断,命令二营撤出战斗,向范家荡方向转移。为掩护部队和群众转移,童世明来到前沿阵地组织火力,不幸被敌弹击中头部,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
“单家港战斗是盐阜地区反‘扫荡’作战中,以最小代价歼灭日军最多的一次重大胜利,打出了新四军的军威,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陆凤佩说,这一战,连同童世明在内,23位新四军将士血染沙场,长眠于此。
1943年6月1日,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举行公祭大会。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亲题挽联:“单港永留名,典籍流芳,抚墓碑追怀故旧;黄河长饮恨,烽烟尚炽,闻鼙鼓痛失忠良”。为了纪念这23名烈士,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将高庄村改为世明村,将单家港小学改为世明小学,并筑起这座庄严的烈士墓。
八十二年过去,每逢清明,长长的祭扫队伍穿过松柏,孩子们将鲜花轻放在墓前,肃立默哀。先烈们用生命守护的家园,如今芳草萋萋,生机无限。他们的英名,永远铭刻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
【振兴图】
林果飘香产业兴
盛夏七月,沿着村里的市旅游公路2号线行驶,两旁果木葱茏、田园秀美。农户王光发的十亩果园里,郁郁葱葱的梨树,累累硕果压弯枝头,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这是5年前引进的日本品种‘绿宝石’,7月正是上市的时候。”王光发指着另一边的梨树说,“这是‘黄冠’品种,8月上市。”
“这个‘绿宝石’品种的梨子,现在卖每斤8元左右。”王光发种植果树已有三十多年,主要种植苹果和梨,一年下来,能有十万元左右的收入。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高峰期每日有100多人前来采摘,还有大巴车组团来的游客。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兴旺。世明村将英雄热血化为发展动能,以产业破题,盘活黄河故道生态资源,铺就“红农旅”融合新路。
“砌楼房,娶新娘,存银行,全靠林果帮的忙。”67岁的村民嵇先俊念起这句顺口溜,脸上绽开笑容。世明村利用黄河故道沙土特性,规模发展特色林果,苹果、葡萄、梨、桃子等已经成为世明村的“致富果”。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9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万元。
“村子变大变美变富了,日子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有盼头。”如今的幸福生活,嵇先俊特别珍惜和感恩,“这样的好日子来之不易,先烈们用生命换来了太平,我们才有这好光景。”
嵇先俊一家人年收入达40万元,不仅在村里盖起了两层小楼,还在镇上买了房。他经常给孙子讲过去的抗战故事,讲那些烽火连天、舍生忘死的英雄往事,“不知过去的苦,怎知今日的甜呢。”
世明人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丽乡村,他们深知,唯有勿忘历史,感恩奋进,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才能对得起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盛世安宁。
【青春志】
红色血脉薪火传
“走世明走过的路”,在通往烈士公墓的路上,有一组新四军战士群雕巍然屹立。雕塑后方,一条名为“世明路”的崭新路向前延伸——这是赓续红色血脉、迈向未来的生动象征。
市委驻阜宁县富民强村帮促工作队和镇村合力,以“走世明走过的路”为主题,整治提升人居环境,在世明村部新建红色大舞台、直播间等,让游客在世明村走红色路、看故道景、品乡村兴,沉浸式体验世明村的红色文化。
如今的世明村,“红农旅”有声有色,“绿富美”相济相生。“红色基因融入我们的血脉,激励着我们干事创业,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作为村里“新农人”代表,商建华2019年回乡创业,通过流转土地,办起了蚂蟥养殖基地。
“蚂蟥晒干了是中药材,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品的重要原材料,市场前景不错,经济效益也好,亩均收益能达到七八千元。”商建华说,根据市场行情收购价格有所变化,最好的时候,卖到过每公斤1900元,7月中旬投苗,9月底就能收。除了80亩地养殖蚂蟥,他还流转了48亩地用来养殖龙虾。
产业做大了,也带动更多当地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我们有16名正式员工,都来自世明村和单家港村。忙的时候,还要临时再雇20多个村民。工资每人每月4000元。”商建华说。
昔日,童世明以“我们共产党人干革命、打江山,是为了让世界变得光明”为信念改名;今日,世明村早已把烈士的“光明”愿景化作了现实。
这里,红色血脉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一幅产业兴、生态美、民风淳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黄河故道上徐徐铺展。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戴汇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