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黄沙港畔,射阳鼎隆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的码头已是一派繁忙景象:一艘艘满载而归的渔船停靠在自卸码头,一箱箱鲜活的海产品自码头运抵生产车间,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鲜活的原料经过分拣、清洗、蒸煮、速冻等环节,迅速变成一箱箱色泽鲜亮、包装精美的冷冻水产食品,即将发往韩国超市的“明星货架”。
这家集海洋捕捞、加工、贸易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企业,年产值超3000万元,如今正以“一粒虾皮”串起从海洋到餐桌的现代化产业链。“能有今天的规模,离不开金融‘及时雨’的滋养。” 公司负责人王伟坦言,企业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却因研发投入大、扩产急需资金陷入困境。
转机出现在江苏银行盐城射阳支行的一次主动上门走访,了解了企业需求后,该行为其量身定制了“苏贸贷”信用贷款方案,无需抵押、担保,通过“随e融”线上平台快速审批,仅用数日便完成审批流程,成功发放500万元贷款。“这笔资金不仅缓解了流动资金压力,更让我们有信心在智能化设备和数字化管理方面继续投入。”王伟说,资金迅速用于智能化生产线升级,企业日速冻能力提升至60吨,虾皮、虾米等产品出口占比达70%。金融“活水”不仅化解了流动资金压力,更助推企业从传统加工厂迈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型企业。
今年,我市出台《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的若干措施》,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广大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从保障金融供给、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融资成本、优化续贷机制、提升服务效等多个方面,切实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截至5月末,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263.11亿元,同比增长18.41%,高于各项贷款增速近4个百分点;民营经济贷款余额3132.29亿元,同比增长8.95%。
评论:破解融资难,盐城做对了什么
鼎隆水产的成功转型升级,是盐城金融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无抵押、无担保等一系列融资困境,针对这一问题,我市从政策引导、机构赋能、企业自强三个方面破题,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三方协同发力,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为企业发展解决了资金后顾之忧。
政策引导,优化融资生态。今年2月出台的《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的若干措施》,为破解融资难提供了制度保障。一方面通过专项扶持政策精准滴灌,提升融资效能,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搭建高效对接桥梁,银企对接平台常态化运作,让资金需求与供给精准匹配。同时,还将金融支持纳入地方产业规划,鼓励银行机构重点服务特色农业、智能制造等领域,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关键环节。
机构赋能,提供优质服务。面对民营企业抵押物不足、需求分散的特点,我市金融机构跳出传统模式,转向“因企施策”的精准服务。通过批量化处理提升效率、创新线上产品打破时空限制、针对细分行业推出特色方案…… 这些创新举措让金融服务更贴企业实际,既解决了银行“不敢贷”的顾虑,也满足了企业“贷得到”的迫切需求,成为破解融资难的重要突破口。
企业自强,提升融资能力。企业自身的“健康度”,始终是获得金融支持的核心前提。鼎隆水产的转型之路便是生动例证: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技术含量,以智能化生产锻造竞争力,规范财务与信用建设,最终成为机构眼中的优质客户。在盐城,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循着这一路径,通过强化管理、提升科技含量增强“造血”能力,为获得金融支持夯实基础。
金融是活水,企业是幼苗。破解融资难,需要政策引导的“指挥棒”、机构赋能的“传送带”与企业发展的“动力源”同向发力,唯有如此,才能让金融“活水”持续润泽实体经济,助力民营经济行稳致远。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祁佳 通讯员:陆维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