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城故事丨范国仁:一顶礼帽 一柄折扇 唤醒盐城的千年记忆
2025-07-07 07:55 我言新闻

在盐城,有一位头戴礼帽、手执折扇的“网红”,他不追逐流量密码,而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盐城2100多年的历史娓娓道来。他是范国仁,一位致力于传播地方文史的公益志愿者,他正以最“潮”的方式,为这座城市书写一部“行走的地方志”。近日,记者走进范国仁的文化世界,探寻他如何用行动让“盐城故事”“活”起来。

初心:从“地域尴尬”到文化觉醒

范国仁有很多头衔,盐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天地人营销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盐城市新文艺群体联合会会长……然而让他被大众熟知的,却是“天地人老范”抖音账号。

谈及做“盐城故事”短视频的初衷,范国仁笑着说:“没有谁强迫我一定要这么做,完全是我个人出资组织团队,没想过从中获得金钱和名誉。费时费力为什么?因为我是盐城人。”对家乡的热爱,是他坚持公益宣讲盐城地方人文历史的动力源泉。

其实早在2021年,范国仁就紧随自媒体时代的浪潮,开始在网络上发布传统文化和书法相关的内容,而他决定宣传盐城文化故事的契机,始于一次尴尬的经历。

多年前,范国仁带儿子外出旅游,在大巴车上,被问到盐城在哪里时,他心中五味杂陈。那一刻,他意识到,外界对盐城了解太少。他当即从“瓜井仙踪”的传说讲到新四军红色历史,同车人感叹:“原来盐城是座了不起的城市!”这件事深深触动了他。在他看来,盐城经济腾飞后,许多本地青年对家乡历史“一问三不知”,这种文化断层令他痛心:“外人不了解尚可理解,但盐城人怎能不知盐城事?”

他敏锐地察觉到抖音平台短视频点击率高、传播速度快、效果好的特点,加上自己文化传媒公司的人员和器材优势,便决定组建团队,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通过“天地人老范”抖音号重点宣讲“盐城故事”。

从盐城古八景到现代生态成就,从民俗风情到红色记忆,老范逐渐走红,粉丝从几百人涨至三万多人,单条视频播放量最高达80万次。

探索:从摸索到形成风格

起初,范国仁和他的团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将盐城故事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吸引更多人关注,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他们从室内录制开始,范国仁坐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场景中,手持折扇,时而展开,时而合上,表情丰富地讲述着盐城的故事。从盐城古八景的“瓜井仙踪”,到红色盐城的峥嵘岁月,每一个故事都被他讲得绘声绘色。然而,这种单一的室内录制方式,在视觉效果上略显单调。

于是,他们开始尝试走出室内,到故事的发生地去录制。在盐城的古街古巷、历史遗迹前,范国仁侃侃而谈,将观众带入到历史的长河中。这种实地录制的方式,不仅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盐城的历史文化氛围,也让视频的视觉效果上了一个台阶。

尽管已经出了近500期“盐城故事”,有了稳定的粉丝群和播放量,但范国仁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带领团队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好的经验,听取好的建议,不断创新。

在内容创作上,范国仁将“盐城故事”分三大块:过去的人文历史故事、现在的生活故事、未来值得期待的故事。他认为,这样可以挖掘的故事就能源源不断。比如,对盐城的“母亲河”的表述有多个说法,从古至今,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母亲河”。多年前,政府为了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花巨资在宝应建设取水口,让盐城人在家中就能喝上大运河的水。这些都是“盐城故事”的宝贵素材,关键是如何呈现亮点。

于是,他开始挖掘盐城独特的文化元素,如“一个世界自然遗产、二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条自然风光带、四色文化元素、五项国家非遗”等,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句口诀,将盐城的历史文化精髓娓娓道来。

通过不断尝试和改进,范国仁和他的团队逐渐掌握一些技巧,经验也丰富起来,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他们的视频内容精彩、知识丰富,范国仁头戴礼帽、颈挂珠串、手持折扇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成了“盐城故事”标志性符号。

破圈:从短视频到线下脱口秀

范国仁的“盐城故事”不止于线上。他坚信:“文化传承需要年轻人接棒。只要有一颗热爱家乡的心,盐城故事就能永远鲜活。”去年10月,他在盐城工学院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开展“话说盐城”文化系列讲座第一讲,点燃了年轻学子对家乡的热情。

“大家好,我是‘老范’,今天分享的是我们盐城的故事!”随着这句标志性开场白,300多名大一新生跟随他穿越时空:从古代“煮海为盐”的艰辛,到抗战时期的新四军;从“四色文化”(红、白、绿、蓝)到“一个世界自然遗产、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名片。

“年轻人不是不爱历史,而是讨厌枯燥的说教”,范国仁深谙此道。为了让历史“接地气”,他将盐城精髓浓缩成“一到十”口诀,穿插方言笑话和互动问答。当提到盐城鸡蛋饼、东台鱼汤面时,台下学生欢呼雀跃;讲到麋鹿与丹顶鹤的故事,又引来阵阵惊叹。

第一次文化破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此后,范国仁开启了他的线下脱口秀之旅,从各大高校到机关单位,每一次他都会根据讲座对象针对性准备内容。

在江苏医药职业技术学院,范国仁以“盐城历史故事+脱口秀”模式征服观众。他以校园里的雕像罗生特医生的故事展开,拥有高超医术的罗生特为新四军医疗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由此引出盐城红色铁军文化。学生们纷纷表示:如果不是听了这场讲座,现在还不知道校园里这座雕像背后的故事。

不久前,“话说盐城”文化系列讲座走进盐城住建大讲堂暨首期盐城园林匠师工作室文化讲堂,范国仁从盐城历史溯源讲起,介绍其因盐而兴至现代化都市的发展进程,用丰富资料与生动故事展示盐城文化魅力,剖析传统文化在城建与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传承,为近百名市直住建系统职工及园林相关人士带来文化之旅。

坚守:从独行到文化星火的裂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被问及持续投入的动力,他展开折扇,吟出这句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在传播盐城文化的道路上,范国仁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他表示,只要大家喜欢看,他一定会坚持做下去,有信心做得更好。

范国仁的公益之路并非孤军奋战。快餐店里,陌生青年向他致谢:“看了您的视频,我终于能向外地同学夸家乡了!”校园讲座后,外地学生纷纷感慨:“原来盐城是座宝藏城市!毕业后想留在这里。”而本地学生则集体感叹:“以前只知道家乡美,今天才懂它美得有底蕴。”盐城工学院志愿服务队甚至主动联系他,共同开发“盐城文史数字教材”。

令他惊喜的是,视频不仅吸引了本地粉丝,还让海外游子找到情感归宿。一位定居加拿大的老友通过抖音认出他,激动留言:“30年没见,竟因‘盐城故事’重逢!”如今,他的视频在加拿大华人圈反响热烈,成为传播盐城文化的“国际窗口”。

这些瞬间让他倍感欣慰,他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也感受到文化传播的力量:“虽然比不上网红大咖,但越来越多人因‘盐城故事’而自豪,这便是最大的回报。目前我们在整理出版已经讲过的《盐城故事》,正设计初稿,可读、可看、可听,有文字、图片、周边文旅,还有二维码可以听故事,服务于地方文旅。”

说到困难,范国仁表示自己有很多想法,但是实施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盐城是全国少有的拥有完整海盐文化体系的城市之一,未来,他计划以“探寻盐场古镇,寻找盐城根脉”为主题,展开系列“盐城故事”讲解,希望得到相关文旅部门的支持。

从抖音屏幕到脱口秀舞台,从书法墨香到世遗湿地,范国仁始终戴着那顶礼帽,用多元方式打破文化传播的边界。“帽檐压低是为俯身倾听历史,折扇轻摇是为扇动文明星火。”他不求名利,只因一句“我是盐城人”,便甘当地方文史的“守护者”与“传灯人”。正如书法家冯错对他的评价:“老范有他自己的‘范er’——静水深流,心有所余。”

“盐城人的底气,藏在2100多年的历史褶皱里。”在这片因盐而兴的土地上,范国仁正以文化为笔,书写着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与未来篇章。他让城市记忆从史料碑刻中苏醒,化作年轻人手机里的光影、舌尖上的滋味、血脉中的认同。当万千盐城青年开始主动讲述家乡故事,那顶礼帽下的笑容,便成了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文化注脚。(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胡贝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徐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