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系列报道③丨 昔日“望天收” 今日林果兴
2025-07-07 07:42 我言新闻

缤纷夏日,甜蜜来袭。位于阜宁县芦蒲镇黄河故道旁的淮河生态农场里,百亩桃林挂满沉甸甸的果实,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采摘。

“妈妈快看,这个桃子比我的拳头还大。”7月4日上午,吴敏带着中考结束的女儿在桃林中漫步,轻轻解开牛皮纸袋,用手掌托住果实,从根部慢慢拧下,一颗颗白里透红的桃子被收入袋中。

搬运水蜜桃 记者 单丹 摄

“现在采摘的是白凤桃,属于中熟品种,果形饱满、肉质细腻、甜度稳定,即将进入大面积采摘期,预计每天可收获2000余筐,年产量超50万个。”农场负责人计高军的笑容里满是丰收的喜悦。

过去,这片土地是另一番景象。芦蒲镇境内的黄河故道曾陷于“易涝易旱,靠天吃饭”的困境,当地人无奈地称为“望天收”。

转机始于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我市将穿越阜宁、响水、滨海三县118.8公里的黄河故道定位为生态富民廊道,芦蒲镇抢抓机遇,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规划千亩林果经济带。

返乡创业的计高军是“吃螃蟹”的先行者。2014年,他决定辞去苏州市广播电视台的工作,回到家乡专干果树种植,在镇政府大力支持下,承包100余亩地种植水蜜桃,逐渐建立起淮河生态农场。如今,农场除水蜜桃外,还种植葡萄、草莓、苹果等水果,形成四季不断的供应链。

沙土种植是水蜜桃的竞争优势。“沙土长出的桃子糖度更稳定,汁水也更充沛。”计高军介绍,黄河故道沉积的沙质土壤疏松透气,能够促使桃树根系生长,充分吸收深层养分。

“水蜜桃的甜,也在于每一处种植细节,冬季修剪控产、春季疏花疏果、夏季套袋防虫,保证树上留下的都是优质果。”计高军介绍,品种搭配同样经过科学设计,京红、日川、白凤、湖景等早中晚熟品种依次挂果,采摘期能从6月延续至8月中旬。

优良的生态环境加上科学的种植管理,让淮河生态农场的水蜜桃脱颖而出,畅销长三角地区。“我们走的是精品水果路线,而且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即便价格高出不少,仍然供不应求。”计高军说。

采摘、分拣、冷藏、储运,农场建立了一套规模化、标准化流程。“果子摘下来要先分拣、称重,按品质分级。我们配套了现代化的冷藏仓储设施,确保桃子能更新鲜地送到消费者手里。”计高军说。

产业做大了,也带动更多当地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特别是修枝、套袋、采摘的繁忙期,每天能有50余名本村及周边村民参与劳作,单日人工支出就超过万元。”计高军说,“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水蜜桃真正成了乡村振兴的甜蜜产业。”

傍晚时分,夕阳为黄河故道镀上金边,一辆满载鲜桃的货车驶向远方。昔日“望天收”,今日致富林,如今的黄河故道正如枝头的水蜜桃般积蓄着“甜蜜”能量。

记者手记

“融”出发展新动能

黄河故道片区的农旅融合实践,不仅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物理结合”,更是催生新业态、激活新动能的“化学反应”,在这片承载厚重历史与无限希望的土地上,描绘着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农旅融合促使传统农业挣脱单一生产功能的束缚,向集生产保障、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综合功能体转变。广袤的田野不再是单纯的“米袋子”“菜篮子”,更是城市居民向往的“心灵栖息地”和“亲子乐园”。

在黄河故道这片生态敏感区,发展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农旅融合的内在要求是守护绿水青山,摒弃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路径,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仅守护河畔的生态屏障,美化乡村人居环境,更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为乡村的长远繁荣奠定坚实的绿色根基。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曾浩然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徐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