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以生态“含绿量”赋能发展“含金量”
2025-07-07 20:37 我言新闻

完成人工造林面积3000亩,明湖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在全省率先探索浒苔资源化利用路径,农村生态河道建成总长全省首位;海通镇团塘村入选中国零碳村镇促进项目试点;射阳电子信息产业园获评全国首批“智慧低碳园区”……近年来,射阳县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基、绿色转型为要,统筹推进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发展,让蓝天更蓝、碧水更清、大地更绿,用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绘就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守牢绿色底线筑牢发展根基

清晨,在广袤的滩涂湿地上,一群白鹭优雅地掠过巨大的白色风车矩阵,向着潮汐滋养的滩涂深处飞去。这幅“风车鹭影共潮生”的和谐画卷,是射阳县倾力守护生态本底、筑牢绿色屏障的生动写照。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的最大资本,更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守护生态,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射阳县坚定不移地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射阳河是里下河地区排水入海的最大天然干河。为守护这条母亲河,射阳紧锣密鼓地推进射阳河水生态修复(一期)工程。走进蒲港段施工现场,十余台挖掘机沿河分布,挥臂作业;数百位施工人员紧抓晴好天气,稳步推进步道铺设、景观点打造等工作。

“射阳河水生态修复(一期)工程蒲港段占地面积约1850亩,目前每天出动15台大型机械、300名工人施工,完成工程量90%,预计月底完工。”项目现场负责人赵红飞介绍,施工项目涵盖支流河道提升、河口净化湿地、滨河湿地修复、明湖生态缓冲带等板块。建成后,能有效提升射阳河沿线生态环境,让河水更加清澈、岸边植被更加繁茂,为居民提供亲近自然、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除了紧抓内河水系的生态修复,射阳还以实际行动守护广袤的海岸线。无人机在天空中巡航,实时监测海岸线的生态状况;大屏监管系统高效运行,对各类生态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和处理;浮标静静伫立在海中,全面记录海洋各项指标。人机协同,织就一张严密的生态保护防护网。

2024年,射阳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方面成绩斐然,完成海洋生态保护修复890公顷、退渔还湿305公顷、海岸线修复16.9公里。“实施‘退养还湿’‘退渔还滩’,把人为侵占的空间还给自然。”县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修复不是简单地恢复原状,而是运用科学手段,有效提升湿地、河道的生态功能和韧性,让这片“生态家底”更丰厚、更具生命力。

注入绿色动能驱动转型升级

如何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射阳县给出的答案是:坚定不移地向“绿”而行,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赛道,以创新驱动产业结构深刻转型,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和强劲引擎。

走进射阳港经济开发区,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叶片如同巨人的臂膀,在港口悠悠转动。依托得天独厚的沿海风能资源,射阳吸引远景能源、长风海工等30余家风电装备制造及配套领域的龙头企业入驻,形成了从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到施工运维、检测认证的全产业链条。

今年,射阳县与远景能源有限公司签署投资约10亿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绿色能源研造基地项目正式落地。“选择射阳,看中的不仅是港口优势和丰富的风电资源,更是当地对绿色产业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高效务实的营商环境,”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色产业在这里不是口号,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蓬勃现实。他们将携手射阳打造面向国际的零碳产业和贸易园区,为全球清洁能源发展贡献力量。

风电产业迎势起飞,传统产业亦在绿色转型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生。在江苏瑞恩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300多台喷水织机高速运转、机声隆隆,工人们在各自工作区域内熟练操作机器,全身心投入紧张有序的生产工作。

“传统易撕产品依赖碱处理,这种方式不仅不环保,还会降低产品强度。瑞恩新材料首创的非碱处理技术,让产品经向可撕、纬向高强,解决了行业痛点。此外,我们还积极开发可降解生物基材料,替代传统的PVC胶布,从源头上减少白色污染。”公司总经理冯玉龙介绍,车间的废水通过收集管道汇入沉淀池,经历气浮、氧化反应,添加氧化剂和高分子助剂以去除杂质,再经反冲罐二次沉淀,实现“净化重生”,回流车间循环利用,不仅降低了成本,更是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有力实践。

为助力传统企业绿色蜕变,射阳多管齐下,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制定严格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有效推动传统企业加快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丰收”。

践行绿色理念共绘绿意生活

如今,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射阳不断做优绿色运输服务,加大公共交通新能源车辆推广力度,持续提升营运公交车、出租车新能源覆盖比例。扎实推进网约车合规化工作,优化公交线路,创建“我的车,放心坐”公共交通品牌,不断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服务质量,让市民出行更加低碳、便捷。

新能源车辆的广泛普及,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坚实支撑。人民路、解放西路、幸福大道等众多路段,一大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如雨后春笋般成功“落户”,为居民绿色出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以前每次出车都要看着电量,没有客人的时候舍不得开空调,太远的单子也不敢接。现在好了,没多远就有公共充电桩,不仅节约排队时间,费用也划算,再也没有‘电量焦虑’了。”出租车司机吴师傅说。

“零碳生活”不是城市的专属,而是融入广袤乡村的每一寸土地,成为乡村绿色发展画卷中一抹亮眼的色彩。走进洋马镇贺东村,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零碳生活图景在眼前徐徐铺展:屋顶上,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党群服务中心四周,3500株容器苗郁郁葱葱,既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还为村庄带来经济效益。农户家中,太阳能、天然气等绿色清洁能源用具随处可见;菊花种植基地里,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制剂,施用有机肥,强化资源循环利用……在这里,绿色不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还将探索‘碳积分’制度,研究碳足迹体验系统,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零碳生活的热情,让他们从心底认同绿色生活理念,自觉将绿色生活方式融入日常的点点滴滴。”贺东村党总支书记徐金生满怀憧憬地描绘着未来蓝图。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邱欣泽 通讯员 吴君灵 陈慧敏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王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