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
《人民日报》头版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专栏
聚焦盐城
追寻红色记忆感悟为民初心
在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
宋公堤绵延在黄海岸边
抗战烽火中
新四军和苏北人民一起修堤筑坝
留下一段
“阻海波于堤外、造平安于黎民”
的动人故事
抗战时期,江苏是新四军抗战的主战场之一。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盐城考察时指出:“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近日,记者走进盐城、淮安、南京等地,寻访红色地标,领略今昔巨变,感受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
宋公堤畔念党恩
“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逢潮声思宋公。”73岁的滨海县居民杨步庚缓缓唱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苏北民谣,“我的父亲曾随‘宋公’筑堤。每每讲起往事,他都会感念共产党的恩情。”
陈列于新四军纪念馆的“宋公纪功碑”上,碑文字字真切,记录着军民合力筑堤的场景。
苏北沿海百姓曾长期饱尝海潮侵袭和海水倒灌之苦。1941年5月,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宋乃德在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的支持下,广泛动员群众,历时两个多月筑成长达45公里的拦海大堤。当地百姓将其与北宋范仲淹所修“范公堤”并称,命名为“宋公堤”,立碑纪念。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坚持敌后抗战。“经常有参观者问,盐城是平原,没有山,新四军如何能在这个地区坚持下来?”新四军纪念馆馆长仇金标说,“我们能从宋公堤上找到答案——盐城最大的‘山’,就是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80多年过去,宋公堤日夜守护的这片海岸,已发展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滨海港。临海远眺,海堤公路蜿蜒延伸,月亮湾风景区游人如织,风力发电机的白色风轮迎风旋转……近年来,盐城坚持沿海湿地生态保护,开发风光等清洁能源。昔日贫瘠的盐碱地上,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今年9月,2025全球滨海论坛将在盐城举办,向世界展示这片红色热土上的绿色低碳发展实践。
距离海岸线10多公里的小街村实现大变样。曾饱受海潮冲击的沿海小村,如今道路平整宽阔,公共设施完善。“家乡发展得好,吸引许多年轻人回乡工作。附近新能源企业和工厂‘扎堆’,就业机会真不少。”小街村95后村干部卢艺说。
宋公堤纪念亭、宋公大道、宋公堤主题文化展陈馆……如今,宋公堤畔涛声依旧,“红色课堂”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前来追寻红色记忆,感悟为民初心。
扫描二维码查看全文↓
同时
《人民日报》四版
以深情笔触聚焦
盐城抗日英烈陈中柱
陈中柱:英勇无畏不折脊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陈中柱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此头可断不可辱,此身可折不可弯。今日若跪豺狼殿,九泉怎对亡夫言……”6月30日,以抗日将领陈中柱事迹改编而成的淮剧《燃尽硝烟》,在他的故乡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首演。该剧以陈中柱遗孀向日军索还丈夫头颅为叙事切口,试图还原那段英勇悲壮的抗战历史。
1941年6月5日,日伪军分多路“扫荡”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其主要矛头指向陈中柱率领的第4纵队。由于敌人来势凶猛,第4纵队未能及时转移,遭到日军包围。作为第4纵队少将司令,陈中柱率部边打边退,损失惨重。退至兴化一带时被日伪军拦截。战斗中,陈中柱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35岁。
陈中柱牺牲后,残暴的日军割走了他的头颅,交到泰州日军司令部邀功请赏。陈中柱夫人王志芳当时身怀六甲,听到丈夫罹难,强忍悲痛,在当地村民帮助下,日夜行船来到泰州城,只身前往日军司令部,要回丈夫头颅,使得丈夫得以全尸入殓。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陈中柱被当时的国民政府追晋为中将军衔。1987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同年,盐城市人民政府将陈中柱烈士墓从泰州迁至盐城市烈士陵园。2014年9月,陈中柱名列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抛头颅、洒热血的陈中柱,被当地群众称誉为“断头将军”。为中国革命和抗战事业奔走呼号,他还是国共合作抗日主张的积极宣传者和践行者。
1906年10月,陈中柱出生于建湖县草堰口乡堰东村一个农民家庭,与共产党人、革命烈士赵敬之是发小。少年陈中柱家中较为清贫,曾受到赵敬之家的接济。1925年,成年后的陈中柱来到上海电车公司工作。1927年北伐军进入江苏,陈中柱返回家乡,参与筹建国民党支部和农会组织,与地方土豪劣绅进行斗争。大革命失败后,他来到南京考入江苏省警官学校,后转入南京军官研究班学习,编属黄埔军校第6期,毕业后在国立中央大学、天津北宁铁路、江苏津浦铁路等处任职。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陈中柱被委任为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地特种团第3总队少将团长,与赵敬之一道参与了台儿庄战役。1938年底,陈中柱任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第4纵队少将司令,在苏北从事抗日活动。他非常重视军队文化宣传,在部队组织政工队,编辑出版《战地新闻》《新群报》等,并组织当地中学师生演戏唱歌,宣传国共两党合作抗日。1939年秋,他率部进驻江苏泰州,同新四军配合和日军进行游击战,曾设伏击沉日军汽艇2艘。
陈中柱以血肉之躯抗敌殉国的事迹,在其家乡至今仍被传颂。每年九月开学季,以陈中柱名字命名的草堰口中柱初级中学,会组织学生瞻仰矗立在教学楼前的陈中柱半身塑像,参观学校“陈中柱史料陈列室”。“陈中柱的爱国壮举激励学生们奋发向上。”草堰口中柱初级中学校长颜学成说,学校还将陈中柱的事迹写入了校本,每年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以陈中柱、王志芳夫妇命名的奖学金。
在《燃尽硝烟》剧目的结尾,王志芳双手捧着装有丈夫头颅的陶罐,走出日本军营,走向日光明朗的远方,剧中人合唱:“愿以此身化长风,拂遍关山九万重。人间永存一粒火,燃尽硝烟星月明。”
“全剧深情刻画中华儿女‘宁可断颅,不折脊梁’的民族风骨。”建湖县淮剧团团长单文鉴介绍,建湖是淮剧发源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剧团以地方戏剧的方式,向公众呈现可亲可感的陈中柱人物形象,揭露战争的残酷本质,传递对和平的永恒祈愿。
来源:盐城发布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