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苏超”,让江苏十三座城市集体变身“段子手”。盐城网友一句神来之笔——“麋鹿头顶十二角,一角(脚)一个‘小太保’”,其传播速度竟比球赛本身更迅猛,瞬间“踢”进全网视野。这意外走红的麋鹿梗,不经意间揭开了城市形象传播的新密码:会玩梗,是门硬实力!
麋鹿梗的爆火,秘诀在于对本土文化符号的精准“拿捏”与创意转化。作为“东方湿地之都”的生态名片,麋鹿本是温顺祥和的象征,却在网友的奇思妙想中,化身赛场上的“战斗力担当”。这波操作,不仅展现了盐城人独特的幽默感,更深层地映照出城市的气质——低调务实之下,蕴藏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冲劲。这恰如盐城在新能源领域的深耕:默默布局多年,终成全球最大海上风电场,用实打实的“绿电”踢出了产业发展的“世界波”。麋鹿梗的“闷声发力”,正是这座城市发展韧性的生动注脚。
地域梗能成为“传播王炸”,关键在于它击穿了传统传播的“次元壁”。无需鸿篇巨制讲述历史文脉,一句俏皮话便能让盐城的生态特色深入人心。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让厚重的城市故事跃出报告,飞入寻常百姓的谈资与朋友圈,完成了从官方叙事到大众共鸣的华丽转身。
麋鹿梗的成功,为盐城文化传播点亮了新路标。盐城的文化富矿远不止于此:滩涂湿地可戏称为“地球的充电宝”,丹顶鹤迁徙堪称“年度空降兵大戏”,千年海盐文化亦可提炼为“咸味人生奋斗哲学”。当新能源之都的硬核实力被解构成“一度绿电定乾坤”,当先民煮海为盐的艰辛历程被重构为“老祖宗的硬核996”,厚重的文脉便插上了轻盈的翅膀。这些看似信手拈来的“梗”,实则是将城市特色精炼为大众乐于传递的“社交货币”,在亿万次转发与欢笑中,完成了城市形象的自传播。
流量即注意力,注意力即竞争力。盐城在新能源、生态旅游等领域已然成绩斐然,更要善用“梗文化”这把金钥匙。政府应鼓励市民成为城市故事的“创意源”,企业可将产品特质融入“梗”营销,让盐城的文化宝藏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刷屏热梗。相信不久,盐城不仅能以“麋鹿之乡”“风电之都”闻名,更能成为全网公认的“玩梗高手”——用最轻松有趣的方式,让城市形象在亿万次会心一笑与主动分享中,愈发闪亮动人。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邹妍
编辑:梁鹤龄 李艳 杨维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