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系列报道①丨一根白首乌串起富民链
2025-07-04 17:44 我言新闻

7月2日,在滨海港经济区首乌村,广袤的田野间正孕育着独特的生机,农户邵三层俯下身,拨开地里的藤蔓,“这泥土下面就是白首乌,一亩地就能收益5000多元。”

一方水土一方味。滨海是我国唯一的“白首乌之乡”,种植历史已有二百余年,全国95%的白首乌产自于此。

滨海黄河故道片区是白首乌主要种植区域,偏碱富钾的土壤,上淡下咸的“阴阳”水系,昼夜温差较大的海洋性气候,形成了适宜白首乌生长发育、优质高产的优越自然环境。

去年,滨海全县首乌种植面积5000余亩,产值达亿元。其中,滨海港经济区三港、双堆、陶湾三个村的白首乌种植面积超3000亩。

如何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把“好品质”转化为“好品牌”?

滨海不断放大特色优势,做足“土特产”文章,持续拉长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业精深加工水平,打造知名品牌,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有公司保底收,不愁卖,销路不用操心,只管安心种地就行。”去年,邵三层种植了50亩白首乌,因为收购价一路涨,收益增加,今年,他和朋友一起合作种植了200亩白首乌。

邵三层口中的“公司”,正是江苏姿生元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以“订单农业”为纽带,与村集体、种植大户签订白首乌收购协议,进行标准化种植,构建了稳定的原料“第一车间”。

这颗“定心丸”不仅保障了优质原料稳定供应,更让农户亩均收益4000多元。“白首乌的收购价已经连续三年在涨,原料根本不够用。”江苏姿生元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华文说。

这份底气的背后,是企业以“非遗传承、产品升级、联农带农”为发展理念,构建“种产销研旅”白首乌全链条农业发展体系,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

“酒香也怕巷子深。”作为省级非遗“何首乌粉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华文深知,必须深挖非遗内涵,讲好白首乌故事,以文化赋能产品,以创新引领营销,打通并提升全产业链价值。

在陈华文建成的首乌非遗馆,游客不仅能目睹“何首乌古法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更能沉浸于首乌产品的多元消费场景。

陈华文举例,首乌非遗馆推出每人29.9元的研学之旅,游客可以研磨白首乌粉、制作白首乌糕点,还能去种植基地挖白首乌,产品一经推出就特别受欢迎。

合肥、广州、南京、杭州等地的直播电商团队纷纷慕名前来,带动滨海白首乌线上流量激增。

“销售在前,订单定产,反向驱动加工与种植,形成三产带动二产、延伸至一产的发展链条。”陈华文说,公司深化电商布局,私域电商与平台电商双轨并行,实现了销售渠道拓宽与订单量持续增长。

基于此,公司在产品端持续发力,与江南大学、省农科院等学校和机构开展深度合作,瞄准市场需求,推出白首乌代餐粉、白首乌芝麻丸、鲜首乌原浆、白首乌酒、白首乌花茶等几十种产品。

从黄河故道深厚泥土中破土而出,一根白首乌,串起了融合种植、精深加工、科技研发、市场销售、农文旅、非遗体验的完整链条。

它生动诠释了何谓“土特产”的大文章:立足一方水土独有的馈赠,以全产业链思维深掘精耕,不断延伸增值环节,让传统资源焕发新生。

 

记者手记:

“小特产”催生“大产业”

滨海白首乌的蓬勃发展,是我市深耕黄河故道片区“土特产”文章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我市各地立足“土”、凸显“特”、聚力“产”,充分挖掘黄河故道片区的独特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推动西兰花、鲜食玉米、铁皮石斛、菌菇、白首乌、堆上林果等一批特色富民产业加速崛起。

一个特产带活一个产业,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要让“土特产”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引擎,既需立足本土优势延伸产业链条,也需拓宽视野,跳出特产看发展。

注重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让“山野土货”走出乡村、走向市场,将“土特产”与非遗、民俗文化、乡村旅游深度嫁接,打造破圈引流的“拳头产品”,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

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我市正着力向农业多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挖掘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全力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一批批特而优、特而美、特而强的特色产业,必将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戴汇/文 杨毅/图

编辑:梁鹤龄 李艳 杨维欣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