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火了,能“复制”吗?
2025-07-03 16:45 我言新闻

开赛第五轮,江苏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热度不减。6月28日,坐镇主场的盐城队以2∶0力克镇江队。这场备受关注的“鹿王”登顶之战,现场涌入31833名观众,线上抢票人数突破83万人次,再次印证了赛事的火爆人气。

“苏超”的持续升温,不仅点燃了江苏本地的足球热情,还引发了兄弟省份的关注思考——这样的办赛模式,能“复制”吗?

事实上,“苏超”并非国内首个省级足球联赛,“浙超”“桂超”等赛事已开展多年。想要复制"“苏超"”,得先看懂“苏超”。

深厚的经济基础,是支撑赛事“腾飞”的关键。作为经济大省,江苏2024年GDP达13.7万亿元,排名全国第二,13个设区市特色鲜明、发展均衡。密集的高铁网络构筑起便捷的“一日观赛圈”,各地专业的球场和体育中心,为赛事提供了物理保障。

巧妙嫁接地域文化,是“苏超”的活力密码。比如,盐城对阵淮安被誉为“鹿马大战”,盐城迎战镇江成了“鸡蛋饼VS锅盖面”,这些趣味标签和幽默表达,在社交平台形成强大传播效应,有效拉近了赛事与球迷的距离,极大激发了大家的归属感和参与度。

各地在提升球迷体验上,更是“各显神通”。就拿盐城来说,相关部门专门为暑期观赛的大学生设了驿站,提供行李寄存、旅游咨询一条龙服务,还发百万元文旅消费券。这种全方位的暖心保障,显著提升了球迷的观赛体验和城市好感度。

由此可见,“苏超”的出圈并非偶然,而是江苏深厚综合实力在足球领域的集中体现。其他省份想要复制,恐怕不能简单“照搬照抄”,更应从“苏超”的办赛理念中汲取普遍经验。比如,尊重足球发展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精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体育需求。再比如,善于发掘市场潜力,激发社会参与热情,勇于探索“足球+”的融合发展新模式。

实践证明,当一项赛事能够与球迷建立深层次、多元化的情感连接,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既叫好又叫座,拥有稳固的群众根基和持久的生命力,为区域体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蓬勃活力。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殷俊杰

编辑:梁鹤龄 李艳 冯源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