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来信丨吃小龙虾会肌肉溶解?医学真相来了
2025-07-03 17:16 我言新闻

炎炎夏日,小龙虾配啤酒是许多人的消暑标配。无论是十三香、蒜蓉还是麻辣口味,那扑鼻的香气总能让人食指大动。但每到这个季节,“吃小龙虾导致横纹肌溶解”的新闻总会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不少读者来信咨询:美味的小龙虾还能放心吃吗?

近年来,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出现多例因食用小龙虾导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病例。例如,杭州20多岁的小凯(化名)一次夜宵吃掉五斤小龙虾,次日出现小腿肿胀、酱油色尿,后被确诊为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经抢救脱险。此类案例引发公众对小龙虾安全性的担忧。

然而,亭湖区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卢祖礼指出,这类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常见,属于“哈夫病”范畴。哈夫病(HaffDisease)是一类原因不明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最早于1924年在波罗的海沿岸哈夫地区被发现并命名。

该病通常在食用水产品后24小时内发病,但除此之外并无明显规律。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小龙虾,海鱼、淡水鱼等其他水产品也都曾引发过类似案例。美国、巴西、瑞典等国均有相关报道,说明这是一个全球性但发病率极低的食品安全现象。

横纹肌溶解症并非如字面意思所示的“肌肉溶解”,而是指肌肉细胞受到损伤后,大量细胞内物质外泄进入血液所引发的一系列病理反应。人体肌肉分为平滑肌、心肌和横纹肌三种,其中横纹肌主要分布于四肢和躯干,是人体运动的动力来源。当横纹肌细胞膜受损破裂时,原本应该存在于细胞内的肌酸激酶、肌红蛋白、钾离子等物质就会“泄漏”到血液中,造成一系列临床症状。

“这些‘逃逸’的肌肉成分会给人体带来多重危害。”卢祖礼强调,肌红蛋白分子量较大,流经肾脏时可能堵塞肾小管,导致急性肾损伤甚至肾衰竭;钾离子大量释放会引起高钾血症,严重时可导致心脏骤停;炎症反应还会引发全身性症状。患者常表现为突发的肌肉疼痛、无力,尿液呈茶色或酱油色,严重者可能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若不及时治疗,确实可能危及生命。

那么,小龙虾为何会与横纹肌溶解扯上关系呢?卢祖礼提醒,目前科学界对此尚无定论,但存在几种主要假说。一是“生物毒素说”,认为某些藻类产生的毒素通过食物链在小龙虾体内积累;二是“洗涤剂污染说”,怀疑商家使用洗虾粉等化学物质导致残留;三是“个体过敏说”,认为特定人群对小龙虾某些成分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四是“储存不当说”,变质小龙虾产生的组胺等物质可能是诱因。

然而,这些假说都缺乏确凿证据,大多数患者在食用同一批次小龙虾后并未发病,说明个体差异因素不容忽视。这种“偶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使得科学研究难以确定确切病因,也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挑战。

面对美味与风险并存的现实,消费者该如何理性应对?卢祖礼给出具体建议:适量食用是关键,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确保充分煮熟,易过敏体质或有基础疾病者应谨慎食用。食用后如出现肌肉酸痛、尿液变色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同时,建议餐饮商家严格把控进货渠道,拒绝使用化学洗涤剂处理小龙虾,并做好食品安全溯源工作。

从公共卫生角度看,小龙虾引发的横纹肌溶解案例虽然引人关注,但实际发生率极低,消费者无需过度恐慌。相比之下,因食用不洁小龙虾导致的肠胃炎,或因过量饮酒引发的健康问题更为常见。科学认知食品安全风险,关键在于把握“风险概率”与“防范措施”之间的平衡。

“其实,美食与健康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对待小龙虾与横纹肌溶解的关联,我们既不应掉以轻心,也不必因噎废食。”卢祖礼表示,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采取适当预防措施,便能安心享受夏日美味。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张咪

编辑:梁鹤龄 李艳 冯源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