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臂以毫米级精度轻巧抓取微型电子元件,3D锡膏检测仪如AI质检员般快速扫描电路板,智能物流机器人驮着物料穿梭于工位之间……在江苏鸿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MiniLED生产线上,40余条自动化生产线正由中央“数字大脑”精准调度,从物料入库到成品检测全程“零断点”。
这样的“数字工厂”图景,得益于我市大力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撬动一场从“制造”到“智造”的跃迁。3年来,我市累计实施“智改数转”项目6756项,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实现全覆盖。
破解“不敢转”:高速路修到厂门口
当下,以“网联”放大“智改数转”效应,成为制造业转型的共识。近年来,我市统筹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合理布局,规划建设“东数海算”“东数绿算”海洋算力中心集群,加快构建以黄海新区、盐南高新区为核心,多个边缘智算节点协同的“2+N”算力发展体系,打造东部沿海算力港,为“网联”搭网络、供数据,扩大覆盖面,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目前,我市累计建成5G基站超1.5万个,构筑覆盖全市重点工业园区的数字5G高速公路网络,创成国家“双千兆”城市。
数字高速公路不能只建不用,更要解决“最后一公里”接驳难题。“凭借自身云能力和5G网络等优势,中心参与了亭湖区第一、二批工业企业智改数转诊改项目,引导和支持企业深入开展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中国移动亭湖营销中心政企解决方案郭经理介绍,作为企业信息化重要服务商,致力于企业分级分类提供解决方案。
对于数字基础相对薄弱的传统企业而言,开发一个全新的应用软件相当于“摸着石头过河”,转型的试错成本过高,成为不少中小企业“不敢转”的主要原因。为了让企业在“智改数转”上甩开包袱、少走弯路,我市先后打造中汽研车联网平台、CNC产能协同平台等一批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标识解析二级节点4个,标识注册量超110亿。
位于滨海县的净呼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尝到了“智改数转”带来的甜头。“我们借助智能化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分析,通过成本分析、能耗分析、质量追溯等,对生产过程实施管控,强化质量管理和生产效能,实现降本增效、提质增效。”公司设备部经理马高见说,针对今年订单稳步增长的实际,4月,公司又投入100多万元升级智能制造及经营管理一体化信息平台,进一步促进企业精益化管理。
马高见介绍,目前公司正全力实施“企业上云”计划,通过网络将企业的基础设施、管理及业务部署到云端,利用网络便捷地获取云服务商提供的计算、存储、软件、数据服务,以此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提升企业数字化创新发展能力。
化解“不会转”:把脉问诊开良方
“随着‘智改数转网联’工作逐步推进,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阶段的企业转型需求逐渐出现差异化,‘把脉问诊’成为关键。”市工信局信息化处处长孙大伟说。
为破解企业“不会转”的难题,我市积极推动国内知名智能装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落户盐城,开展本地化运营,为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持。
“就像量血压、测血糖,我们先做个全身检查。”上电智联科技(江苏)有限公司通过物联网网关接入企业设备,靶向制定解决方案。在盐城经开区,盐城大捷实业的转型堪称经典案例:上电智联为其定制“神经中枢再造手术”——植入MES系统后,让设备“会说话、能协同”,运维更智能、更高效,实现生产效率飞跃。由此,大捷实业人均产值同比提升45%,产品不良率下降28%,利润率同比提升12%,从一家传统制造企业成功蜕变为“智造”标杆企业。
在盐城,通过服务商“把脉问诊”,实现“智改数转网联”的蜕变并非孤例——
“我们采用盐城数融智升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联网BIM运营管理系统平台、设备故障智能预警系统等,生产效率提升100%,羊毛不良率降低至2.25%。”江苏金盟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凯介绍,公司大胆开辟高端纺织赛道,有效填补响水羊毛加工产业空白。作为响水县数字化转型先锋的盐城数融智升科技有限公司,先后为400多家企业提供“智改数转”诊断服务,助力100多家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为确保“药方”有效,我市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实际需求,分类推进数字化转型,连续两年编制诊断服务指南,建立严格诊断监管体系,提升诊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转化率,两年完成4542家企业诊断工作,提前一年实现规上企业诊断全覆盖。
“政府部门和属地的定期走访和贴心服务,帮我们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令我们倍感温暖,也坚定了扎根盐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江苏苏缘幕墙材料有限公司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政企联动的“陪跑服务”让这家传统建材企业实现产能翻番,用科技创新叩开国际市场大门。
转变“不愿转”:标杆引领优生态
走进佛吉亚(盐城)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智能工厂,60余支机械臂灵巧舞动,AGV物流机器人沿着数字轨道精准配送,犹如一场高科技的芭蕾。
这背后是我市精心培育的数字雨林生态:构建国家、省、市三级标杆矩阵体系,分行业总结提炼经验方法,编制“智改数转网联”实施指南,为观望企业提供看得见、可实现的技术路线。维信、立铠建成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三年累计创成省智能工厂65家、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26家、省智能车间282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4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6家,每年编制全市标杆案例汇编集和微视频,总结发布200多个优秀项目案例。得益于此,4月,省政府在我市召开全省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工作推进会,全面部署新一轮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更大力度、更高质量推动全省“智改数转网联”工作走向深入。
一系列新政策、新机制,成为打消企业顾虑、撬动企业“破局”的杠杆。近年来,我市紧盯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在全省率先实践细分行业中小企业轻量级数字化改造。遴选泵阀、精密结构件、汽车零部件3个产业集聚度高、产业基础好的细分行业,梳理共性问题清单、场景建设清单、改造投入清单,形成一整套从顶层设计到实施推广的完备解决方案,具有较强代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聚力打造一批以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的数字化改造示范样本,形成行业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盐城方案”。
让企业从“不愿转”转变为“我要转”,标杆企业是“领头羊”,真金白银的投入才是“定心丸”。三年市、县两级累计兑现专项资金10亿元以上,20多家金融机构推出专属融资产品,总授信超百亿元。2022年以来,我市累计开展各类现场推进会、政策解读会、供需对接会、专题研讨会、主题培训会200余场,服务企业超万家。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盐城已擘画新蓝图:《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瞄准七大攻坚方向,在促转型、树标杆、广覆盖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工作不断突破。
当5G网络串联起产业集群,当AI算法融入流程管控,这座黄海明珠正以数字浪潮冲刷传统制造底色,用数字技术重构传统产业“基因链”,书写着属于盐城的“数字跃迁”进行曲。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吕正龙 宋琦磊 通讯员:李四阳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