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轻洒,鹿鸣呦呦,万鸟翔集。
5月7日,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群麋鹿悠然漫步,它们或低头啃食嫩草,或在阳光下休憩享受静谧时光。不远处,一头新出生的小麋鹿,颤巍巍地站起来,在母鹿轻柔舔舐下,好奇地打量着崭新的世界。
“3月25日,初次记录到今年首头小麋鹿出生。进入5月份后,将迎来麋鹿产仔最高峰。”该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刘彬说,“这一时期,保护区内麋鹿种群数量显著增加,为麋鹿的繁衍和生态保护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充分发挥“天蓝地绿基因红”独特优势,持续擦亮“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黄海湿地申遗成功后,这里采用更科学、更严格的国际标准来实施管理,生物圈逐年扩大,生物数量持续上升,生态系统日趋完善,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麋鹿基因库,得到世界广泛关注。
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麋鹿的主要栖息地类型为湿地,对环境质量要求较为苛刻。“我们始终坚持修复麋鹿的栖息地,包括种植一些耐盐耐碱的植被,治理入侵植物如加拿大一枝黄花、互花米草等,以此保证整个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的完整和丰富。”刘彬说。
麋鹿繁育很讲究科学方法。从引种开始,科研监测就伴随麋鹿保护始终。与野生麋鹿不同的是,围栏内的麋鹿容易出现类似人类“三高”的现象。为此,保护区科研团队将其作为重点研究课题,从而为麋鹿种群健康繁衍提供科学依据。
有力的保护让湿地显现更多活力,生物多样性“家谱”持续丰富。在保护区里,广袤湿地成为麋鹿的乐园。保护区里的麋鹿达8216头,其中野外的有3553头。珍稀保护鸟类也增加很多,仅鸟类种类就多达287种,其中含丹顶鹤、白头鹤、小青脚鹬、黑嘴鸥、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秃鹫等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及白额雁、小天鹅、鸳鸯等4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与珍禽共舞”,成了麋鹿日常生活的生动写照。
而在最近,58头麋鹿从大丰麋鹿保护区北迁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新闻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资料显示,1995年,大丰麋鹿保护区首次向上海野生动物园输出10头麋鹿,之后的30年里,先后向浙江、福建、宁夏、天津等25个省市保护区、繁殖基地等进行26批次种群输出,共计输送麋鹿448头,这些迁出的麋鹿很快适应了新环境,种群不断壮大。
“它们如同流动的生命火种足迹燃遍多地,点亮生态希望。”在刘彬看来,麋鹿“远走他乡”,既缓解保护区的种群密度压力,也在全国播撒了物种多样性的种子;既扩大了麋鹿在国内的分布,也有助于物种的存续和生态优化,促进南北麋鹿基因交流,从而为这一珍稀物种的保护注入新活力。未来,保护区还将进一步扩大选点范围,在适宜麋鹿栖息的地区让更多麋鹿“落户”新家,使麋鹿这一珍稀物种成为激活湿地保护、串联生物多样性的“绿色纽带”。
新闻短评:
尊重自然的生态智慧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黄海滩涂型湿地,独特的地貌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经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保护区实施引种扩群、行为再塑、野外放归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实现了麋鹿种群从“濒危绝境”到“鹿鸣遍野”的成功实践。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物种引进指南》认为,中国麋鹿回归是全世界最成功的物种重引进项目之一。
在持续科学保护与精心管理下,除了标志性的麋鹿,这里还拥有众多珍稀动植物。兽类、两栖爬行类、鱼类、鸟类、昆虫及植物种类繁多,形成了复杂且稳定的生态系统。作为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野生麋鹿种群数量最多、拥有最大麋鹿基因库的自然保护区,它对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此外,保护区在生态保护、物种延续和科普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科普教育为例,每个季度都会有一次普法宣传计划,很多学校也成立了小麋鹿讲解队。通过科普宣传教育,让周边居民和企业能够深入了解麋鹿的生活习性、保护历程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为生态保护事业培养更多支持者和参与者。
可以说,该保护区是生态保护的成功典范,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了榜样,值得人们持续关注和大力保护。如今,踏入保护区,广袤的湿地与茂密的植被便映入眼帘。蜿蜒的河流静静流淌,青翠的芦苇随风摇曳,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灵动的韵律。这里的生态之美,不仅在于自然景观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生,更在于人类为守护这片美好所付出的努力。
从“濒临灭绝”到“种群复壮”,从“单一保护”到“生态共建”,大丰麋鹿保护区在一代代人的守护下,实现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这种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相互成就的关系,正是生态之美的深层内涵。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祁兆胜 赵亮
视频来源:大丰麋鹿保护区 图片:资料图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马语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