啾啾啾啾啾啾~
2025-05-10 16:40
我言新闻



根据《盐城市鸟类名录3.0》(2024)显示,截至2025年越冬鸟类调查结束(2025年2月底),盐城市野生鸟类记录共计23目73科447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29.48%。


©李东明
从2019年盐城黄海湿地申遗成功时的416种鸟类,到如今的447种鸟类,数字叠加的背后,不仅是对盐城生态优势的彰显,更是对盐城创建鸟类友好型城市的有力证明。
在这里
每一声鸟鸣
都是行政力、社会力
科技与教育的交响
每一只飞鸟振翅
都在讲述一座城市
与自然共生的中国故事

©李东明
盐城黄海湿地是全球九条候鸟迁飞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的关键枢纽,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
然而盐城并不止步于此,申遗成功以后,仍然不断加大湿地修复与保护力度,实践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打造鸟类友好型生态修复基地,为候鸟“筑巢安家”,不仅吸引新鸟种驻足,更是让“老朋友们”有更多选择。
如盐城明星物种丹顶鹤,过去在遗产地北部(YS-2)区域越冬,但自从遗产地南部(YS-1)的建川鸟类友好型种养殖基地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后,便有部分丹顶鹤来到此处越冬。该地23年11月首次发现野生丹顶鹤,到25年1月,监测到的丹顶鹤已增长为54只。
盐城一步步成为“仙鹤严选”,离不开行政力量主导的系列生态修复工程。

创建鸟类友好型城市,还离不开社会自发的爱鸟观鸟氛围。
随着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的影响力不断提高,盐城观鸟活动蓬勃发展,爱鸟观鸟人士“抱团”的意愿愈发强烈。2022年,盐城市观鸟协会正式成立,填补了盐城野生鸟类保护及公益事业民间机构建制的空白。
这些观鸟爱好者不仅用镜头记录了曾经因缺乏记录而“隐身”的鸟种,更是为盐城创建鸟类友好型城市增添了活力。

盐城逐渐摸索出“行政统筹+社会参与+专家认证”的鸟类普查与发布机制:由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统筹,组织志愿者并委托市观鸟协会组织等专业机构在不同季节开展持续性鸟类调查。
在发现新鸟种或珍稀鸟种后,经复核后,再以“科普的语言”统一对外发布,引导社会公民采取行动来保护人类与鸟类共享的空间。
不仅关注当下,更关注未来。除了在线发布鸟类科普文章外,盐城还在线下开展鸟类相关的自然教育活动及讲座。
黄海湿地博物馆作为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展示窗口,联动遗产地及周边营地,带领青少年群体学习鸟类相关知识及观鸟技能,从教室到自然,以教育之火,点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

在盐城
447种候鸟的羽翼
正谱写着生态文明的新乐章
每一次翅膀的振颤
都是生态文明的动人回响
盐城这座候鸟天堂
正以系统化创新
诠释“鸟类友好型城市”的中国方案
来源:盐城发布综合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韩昕栩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