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高贵
●范爱华/文
●凌敏/诵读/音频制作
如今,人们被各种自媒体平台铺天盖地的信息消费,但我还是喜欢读书,读书可以培养个人的品位和气质,提升个人的魅力。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刻让人谨记“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读《普希金童话诗》,那个关于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教人不要奢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即使得到了,上天也会用各种方法收回去;读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让我相信,一旦拥有了独立的人格,便可成为自尊、自爱、自信的女子,即使是一株野百合,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天;
读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让我懂得:“独立,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第一需要。”我告诫自己,初心不改,笔耕不辍,把“煮妇”之外的时间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变老的时候,要变得更好。一个人吃山珍海味,只能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
一个人穿绫罗绸缎,只能使外表光鲜亮丽。但读书却能潜移默化地使人发生改变,让人犹如站在高山之巅,眼界开阔,胸有丘壑。当厄运降临时,不至于手足无措;当幸福来敲门,也不至于欣喜若狂。
读一本好书,如遇挚友,你的满腹心事都可以向它倾诉,你的困惑、烦恼、忧愁,书中不少人也有过,甚至比你更苦更难;你憋在心里的话,有人替你说出来了,你们穿越时光隧道,两个灵魂透过书籍有了思想的交集、共鸣。于是,你心中释然,觉得无处安放的孤独和挫败也少了几分。
去年生病住院,内心焦虑不安。当我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病隙碎笔》,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余华的《活着》,整个人一下子静下来,如入禅境,内心不再焦躁不安,反而有一种劫后余生的侥幸。它让我重新思考、定义生命的意义,积攒足够的力量去应对人生的苦难。终于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陪你到永远,孤单是生命的必然和常态。有些苦,必须自己吃;有些责,必须自己担;有些罪,必须自己受;有些痛,必须自己忍。只有文字给予的陪伴,才是生活最好的馈赠。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不是目的,而是过程,潜移默化中包容了生活的全部。读书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当岁月消逝了你的美貌,内涵却升华了你的气质。读书让你发现更大的世界,变得有理想、有追求,生活更有动力。淡泊名利,即使有一天铅华褪尽,你仍能把日子过成诗。
读书是最廉价的高贵。当你爱上读书时,你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在悄悄爱着你。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