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续文明乡风 | 盐都区杨侍村: 绘就乡村和美新画卷
2025-04-15 17:59 我言新闻

热闹的杨侍水上乐园、温馨的村民集中居住点、充满文化气息的村文化大会堂……一幅“生态宜居、文明善治、文化兴盛”的乡村画卷在盐都区郭猛镇杨侍村徐徐展开。这个曾以传统农耕为主的村庄,如今不仅是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的“网红打卡地”,更以“全国文明村”的殊荣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鲜活样本。

农旅融合 奏响发展新乐章
  走进杨侍村,映入眼帘的是杨侍水上乐园色彩斑斓的建筑。春日里,水上乐园虽然还未正式营业,但工作人员已忙着进行设备调试和环境布置,为夏日狂欢做足准备。自建成以来,杨侍水上乐园成为周边地区游客夏日休闲娱乐的热门打卡地。

“水上乐园不仅为游客带来欢乐的游玩体验,也为村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杨侍村党委书记陈勇林介绍,水上乐园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同样生机勃勃的还有杨侍村果蔬采摘园。草莓采摘大棚里,游客们穿梭其中,享受着采摘的乐趣。“周末带着孩子来摘草莓,既能亲近大自然,又能品尝到新鲜的水果,感觉很不错。”前来采摘的游客开心地说。
  杨侍村通过土地流转,整合资源,打造了集果蔬种植、采摘体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业旅游产业链。如今,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果蔬可供采摘,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让乡村旅游真正火起来。

文明实践 培育乡风新文明
  在杨侍村田间地头,活跃着一群身穿红马甲的身影,他们就是杨侍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

3月31日上午,志愿者胡海燕和伙伴们忙着向村民发放反诈宣传单页。“我们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工作,除了反诈宣传,还会宣传政策法规、乡村文明等知识,把理论带到群众身边。”胡海燕说,杨侍村共有8支志愿者队伍,定期走访孤寡老人、困难群体,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帮助村民排解矛盾纠纷。
  为激励更多村民参与志愿服务,杨侍村推行积分制,村民们通过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维护睦邻友好、村规民约等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村民过上“城里人羡慕的生活”。“现在的居住环境是以前想不到的,院子里种蔬菜,超市、饭店、卫生院靠在附近,生活特别方便。”在村民集中居住点,69岁村民耿书女正在打扫屋子。从“散居”到“安居”,杨侍村共有5个集中居住区,水电燃气、社区医疗、便民超市等一应俱全。
  为提升村民生活品质,杨侍村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和河道整治工作。如今,村里道路宽敞整洁,河道清澈见底,村民们也逐渐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文明之花在杨侍村处处绽放。

文化滋养 丰富精神新家园
  杨侍村文化大会堂里,一场公益性文艺演出正在排练。舞台上,志愿者和淮剧爱好者们认真地排练着节目;台下,几位老人兴致勃勃地观看。曾任杨侍村副书记、村主任的王锦秀今年74岁,他说:“2011年礼堂和村部建成后,文化大会堂常有文艺演出、书场时有小演唱、老年活动室内各种娱乐活动,3处娱乐场所让老人精神生活有滋有味。”

王锦秀退休后,经常到老年大学学习新知识,然后回村和其他老人分享。他说:“我还会继续发挥余热,做好宣传和志愿服务。”
  在杨侍村,“沈拱山书场”也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书场里,村民们利用闲暇时光前来听书、喝茶,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这里,不仅有传统的故事讲述,还有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内容,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杨侍村以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省达标卫生室等为纽带,织就一张“服务民生网”;8支志愿者队伍活跃在田间巷尾,村图书馆点亮智慧星火;依托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吹响移风易俗的号角——破除陈规陋习、倡导科学新风,让文明理念扎根乡土。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定位,探索多元发展路径,做活土地流转、做强集体农场、做优农旅融合,延伸产业链条;同时,着力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沈拱山议事堂等阵地,持续开展文明评选、移风易俗等活动。既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更让崇德向善‘精气神’提起来,实现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同频共振,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注入持久动能。”提到村里的发展,杨侍村党委书记陈勇林信心满满。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宋晓华 文/图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吴玉楼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