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忆钱毅:以笔为刃,血荐轩辕
2025-04-13 21:05 我言新闻

4月14日,是盐阜大众报记者钱毅烈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百年时光流转,历史长河奔涌向前,回溯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无数仁人志士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舍生忘死、前赴后继。钱毅,在短暂的生命中,以笔为利刃,投身革命,在历史长卷上书写了壮丽篇章。

他的一生,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每一个足迹都深深烙印着对党的无限忠诚,饱含着对人民大众的深情厚意。他以青春之躯,投身于血与火的斗争,在短暂的时光里,释放出了无尽光芒。他的精神,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高高耸立在历史的天空下,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时刻激励着后人在追求真理、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童年:革命火种悄然播撒

1925年4月14日,钱毅出生于安徽芜湖,原名钱厚庆。他的父亲钱杏邨,以笔名阿英闻名于中国现代文坛,是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编译家。阿英早年便投身革命文艺活动,家中往来的都是志同道合的进步人士,革命的火种在这个家庭里悄然跃动,年幼的钱毅自出生起,便浸润在这样的革命氛围中。

3岁那年,钱毅随父亲迁居上海。在那个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为躲避反动当局的迫害,一家人漂泊不定,频繁搬家。有时短短一个月就要更换住所,十几年间辗转了十几处地方。这使得正在上学的钱毅无法在一所学校稳定就读,往往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就得转学。尽管生活动荡不安,但钱毅从未有过一丝懈怠,他求知若渴,在学业上刻苦努力,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1935年2月,危险突然降临。由于父亲阿英从事革命活动,反动当局将钱毅姐弟、祖父、母亲等一家人抓捕关押。年仅10岁的钱毅,在拘留所里经历了审讯、恐吓,但他和家人咬紧牙关,始终未吐露阿英的真实信息。这次磨难,让钱毅深刻见识到国民党统治的黑暗,也在他心底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这一时期,阿英常与洪灵菲、戴平万、蒋光慈、李克农等友人往来。李克农与阿英早在1910年求学时便已相识,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李克农常来家中做客,很喜欢钱毅姐弟,常给他们讲故事。有一回,李克农抱着小钱毅上街,钱毅突然撒尿,当时租界严禁随地大小便,李克农急忙用袍子遮挡,这个小插曲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抗日战争爆发后,钱毅跟随父亲投入爱国救亡运动中。1938年,年仅13岁的钱毅在上海文化界高尔基纪念晚会上主演《高尔基童年》,他以饱满、真挚、动人的表演,赢得了文化界前辈的普遍好评。此后,他又接连参演《古宙钟声》《夜上海》《一年间》等剧目,成为备受关注的小演员。1940年,在父亲创作的四幕历史剧《海国英雄》中,15岁的钱毅饰演郑成功之子。这些演出,让钱毅深受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思想,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青年:盐阜大地上的笔耕岁月

1942年夏,17岁的钱毅随父亲来到盐阜区抗日根据地,从此踏上了新的征程,成为一名光荣的新四军文化战士。1944年7月,钱毅加入《盐阜大众》报,开启了他新闻工作的生涯。

在报社工作期间,钱毅始终坚持“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的办报理念。战争年代的农村条件艰苦,冬天,寒风刺骨,墨水瓶里结着薄冰,钱毅的手上、脚上长满冻疮,手背肿得老高,可他往手上哈着气,依然坚持写作;灯芯烧光了,他就从破棉衣里抽出棉花,捻成灯芯继续照明。夏天,烈日炎炎,夜晚他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手用芭蕉扇拍打蚊子,一手改稿。即便面对工农通讯员那些字迹歪歪扭扭、错字别字较多的稿件,他也从不抱怨,总是一篇篇认真阅读、一字字仔细修改,只要内容有可取之处,就尽力让其发表。与通讯员陈登科的交往,更是成就了无产阶级新闻史上的一段佳话。

陈登科初来报社当工农记者时,是一个半文盲,钱毅从识字开始手把手教他写稿。陈登科成为著名作家后,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钱毅如何帮助他的情景:“每天都是在深更半夜,别人睡了,他拿着我的日记本,坐到我的床边上,一字一句剖解给我听……我记不清钱毅为我的学习,熬过了多少个夜晚;我更记不清,我写的每一篇文章,有钱毅多少心血和脑汁!”为了解决工农写稿难处,钱毅满腔赤诚地写成了包括《怎样写新闻通讯、小故事》等13篇、共计132页的《怎样写》一书。

钱毅还积极深入盐阜老区老百姓和部队中采访。他采写的战地新闻通讯和解放区群众新生活的报道,充满激情、短小精悍、生动可读。在采写过程中,他虚心向群众学习,逐渐形成了简洁、纯朴、活泼的语言风格。作品在报纸上刊登后,迅速在军民中广泛传播。

工作之余,钱毅还注意收集盐阜地区的农谚、俗语,编辑出版了《庄稼话》小册子。他常常带着小本子,走到街头村边,和群众谈心、听他们聊天,将农民生动鲜活的语言记录下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他还常常把写好的稿件念给报社警卫班战士或驻地农民听,征求他们的意见,真正做到贴近大众。由于工作勤奋努力,钱毅被选为报社的模范工作者,后来还担任副主编,在短短近三年时间里,写下了几十万字的作品,包括消息、故事、诗歌、新闻理论等,这些作品大多被收录在1980年出版的《钱毅的书》里。

牺牲:英勇不屈的壮丽篇章

1946年秋,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向苏北解放区发动猛烈进攻。战火再次燃起了钱毅的奋斗激情,他一连三次向组织打报告希望到前线去,最终获批,作为新华社盐阜分社暨盐阜日报社特派记者,深入敌占区淮安进行采访报道。

1947年2月22日,钱毅在淮安石塘区李小庄给姐姐钱璎写信,信中描述了当时的危险处境:撤退时,大半里地没有掩蔽物,“子弹从背后飞过”。尽管身处险地,但他却临危不惧,始终坚定地认为,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战斗在战火最前线是无上的荣光。然而,危险也在悄然逼近。1947年3月1日,敌人包围了他所在的民兵联防队驻地,突围中,他不幸被俘。

2022年,本报记者经多方查证史料,并采访当地多位目击者,基本还原了钱毅牺牲的经过。据目击者韩伏铨老人回忆,3月2日,大雾弥漫,钱毅被4个国民党士兵推搡着押至孙家院子,遭受残酷拷打。但他坚贞不屈,面对敌人逼迫其“自新”的要求,厉声回应:“宁可枪毙,决不自新”。后来,国民党部队换防,钱毅被押到北大街东。此时的他已被打得无法行走,面对敌人的枪口,钱毅用尽最后的力气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随后惨遭杀害,年仅22岁。敌人将他的遗体扔入河中,后来在下游被当地群众发现并妥善掩埋。

钱毅牺牲后,父亲阿英悲痛欲绝,含泪写下:“毅儿不负我党教育,在敌人前不屈不挠,英勇殉国,以完成其伟大人格之创造。”1947年,著名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也题字纪念钱毅:“是人民的文学,是民族的精英,从墨写的言辞中,辉映着血写的生命的火花。”钱毅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今年3月9日,纪念钱毅烈士诞辰100周年活动在淮安市淮安区施河镇戴西村举行。在当地原有的钱毅烈士纪念碑附近,新竖起一方“钱毅烈士殉难处”的汉白玉石碑。石碑左侧有钱毅的生平简介,右侧有钱毅生前的照片和黄克诚将军的题词:“威武不能屈,临难不苟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

几十年来,钱毅生前工作过的盐阜大众报始终坚持“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的办报宗旨,以钱毅精神教育激励员工。2009年,报社设立“钱毅奖”,表彰优秀记者;同时多次组织青年记者到钱毅牺牲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2018年,报业集团在办公大楼建立报史馆,详细介绍钱毅事迹。

回顾钱毅的一生,我们看到了一位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为人民大众奉献一生的英雄形象。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也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顾善济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蔡悦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