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新闻
仅有0.18毫米至2毫米厚度的钛纤维气体扩散层中,却容纳了数百个“小房间”,这些结构不仅支撑起薄薄的膜电极,还肩负导电、分配水流的重任,确保电解水制氢反应均衡稳定进行。4月9日,国科华创新材科技(盐城)有限公司纤维制备间内,工程师已经完成设备调试,并启动试生产。
作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创新中心共同推进的我市首个“拨投结合”重点孵化企业,国科华创依托华北电力大学氢能技术创新中心对PEM水电解制氢及核心零部件的研究,专注突破钛纤维气体扩散层进口替代难题。
钛纤维气体扩散层作为水电解制氢装备核心零部件,是整个制氢装备中水、电、气、热的核心变换场所,对性能与成本影响巨大。
“目前,国内钛纤维气体扩散层主要依赖进口,并且技术能力薄弱,研发性能难以满足工业级PEM电解槽用高端钛纤维气体扩散层产品要求。”公司总经理张科介绍,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钛纤维气体扩散层产品,攻克了超细钛纤维制备、三维梯度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填补国内高端钛基扩散层产业化空白。
视角向外,西伏河绿色低碳科创园内,氢能技术研发中心、氢能装备智造基地等大院大所纷纷落地,“制氢”“储氢”“用氢”一应俱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环环相扣。作为我市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引擎,园区紧扣“1+7+N”建设思路,积极布局绿色低碳产业,携手抢占“绿氢”技术高地。
“搭建一个完整、高效的产业闭环对于实现氢能产业化、商业化发展至关重要。”在张科看来,我市拥有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多方协同的创新生态,是氢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项目的首选地。
从实验室到场景应用,从进口替代到技术领跑,国科华创正搭建着一条从研发到中试再到产业化的完整生态链。“公司将以材料科学为基石、氢能核心零部件为突破,持续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为能源转型贡献新的力量。”张科表示。
记者手记
在能源转型大背景下,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市氢能产业发展迅速,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市场应用逐渐拓展,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氢能产业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与瓶颈。氢气制取、储存和运输等环节仍存在技术难题,氢能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产业链尚不完善,氢能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这些问题限制了氢能的推广应用,也制约了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氢能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其产业链条长。要打破传统能源的线性思维,推进“制储输用”全链条协同发展,构建产业生态,探索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创造新需求,形成“需求拉动供给”的良性循环。
技术创新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持续挖掘降本空间,用好协同创新平台,加速标准制定与技术转化,探索出台新的政策工具,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让氢能从“政策风口”真正转变为“经济引擎”。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曾浩然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王艺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