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和煦,草木蔓发。3月31日清晨,盐城淮海农场产业发展中心中山杉林间,一垄垄棕褐色的“小伞”破土而出,飘散着菌菇清香。技术人员轻捻菌柄,将形似蜂窝的羊肚菌收入篓中。
“林下半野生羊肚菌试种成功了!”技术员李博捧着新鲜采摘的羊肚菌激动地说,羊肚菌作为世界公认的“种植难度天花板”,对光照、土壤、温湿度等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曾让无数试种者铩羽而归。
“生长温度不能超过25摄氏度,当温度低于3摄氏度,菌丝就不会分化了,上次试种就因为温度原因失败了。”李博解释,去年12月,淮海农场再次尝试播下菌种。
“这次我们将驯化的羊肚菌菌种播撒在中山杉树下,厚厚的松针腐殖土为其生长提供了养分。”李博小心翼翼地清理菌帽上的腐殖质,“加上用小拱棚模拟山林间的环境湿度,探索总算是见到成果。”
淮海农场依托省农科院技术支持,除常规大棚大面积种植羊肚菌外,将林业管护与食用菌栽培深度融合,构建起“遮阳网+喷灌系统+智能监测”精准调控体系,在中山杉树林间架起现代化种植的创收“温床”。
行走在林下菌垄间,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顾明辉算起“生态账”:“每亩林地可采收半野生鲜菌150斤,按当前野生菌市场价三分之二价格即每斤90元计算,亩产值达1.35万元,还能利用现有林地资源,节省传统设施搭建成本80%以上。”
不仅如此,采收后的菌渣就地转化为有机肥,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提升,加速树木生长,可实现经济林增值与食用菌创收双赢。特别是菌种厂建成后,菌棒基质可将农场稻麦秸秆与秕谷、豆粕进行配比,实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这场“林菌革命”在不断探索中引发了链式反应。首批采摘的野生羊肚菌将被送往检测中心进行成分检测,重点分析菌体蛋白质、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含量。后期将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申报绿色农产品认证,并联合科研机构探索即食菌汤、冻干菌粉、微量元素提取等深加工产品开发项目。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蔡冰清 通讯员:杜明
图片:淮海农场提供
编辑:梁鹤龄 李艳 王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