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护航,营商环境方能行稳致远
2025-04-05 18:19 我言新闻

【一线见闻】

立案审查24小时内响应,重大案件专班推进,切实为经营主体“松绑减负”。近日,在江苏某药业公司工程欠款纠纷案中,盐都区人民法院通过诉前调解精准施策,仅用五十多天便促成双方达成和解,成功解除企业账户冻结危机,避免了因诉讼导致的生产经营停滞,诠释了法治护航企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法治环境一头连着企业活力,一头连着市场信心,是优化营商环境的“说明书”。近年来,我市司法机关推出涉企案件快速通道机制,一般案件立案审查不超过24小时。通过缩短司法周期,降低诉讼负担,有效破解企业发展困局,让法治成为最优的营商环境。

【现场评论】

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土壤”,而法治则是这片土壤的“说明书”。没有清晰的规则,没有公平的保障,再肥沃的“土壤”也可能让企业望而却步。

从研究出台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二十条措施”,到在全省首创“企业投资环境感受度+法治保障供给力”营商法治保障指标体系,近年来,市相关部门积极作为,着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根据设区市营商环境的评价,我市从2022年的全省末位跃升至2023年的第5位。这背后,正是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有力支撑。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心经济,而法治正是信心的基石。当前,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市场准入壁垒、融资难、政策落实不到位等挑战。同时,市场瞬息万变,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经营主体的需求也在持续变化,都对地方将法治建设向纵深推进提出了更高要求。

江苏某药业公司案例启示我们,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关键,在于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服务”。既要加快构建涉企案件全周期管理机制,实现司法资源与企业需求的高效匹配;也要积极引入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参与纠纷化解,提升矛盾解决的精准性与社会协同性。

同时也要看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不能止步于个案的成功,还要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生态。政府部门应联合司法机关,建立“法治体检”常态化机制,为企业提供合规经营、风险防范等前置服务;经营主体自身也要强化法治意识,将合规管理纳入发展战略。

营商环境的优化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让我们持续擦亮法治化营商环境这块“金字招牌”,以法治思维破解发展难题,用法治方式提振市场信心,让每一份判决书都成为营商环境的“说明书”,让每一次司法实践都化作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殷俊杰

编辑:梁鹤龄 倪蕊 王艺蓉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