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学校育出“田专家”
2025-03-25 18:03 我言新闻

“闻闻我们这个米,多香!”江苏金满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蒋维银捧过一把米,长嗅一口,自豪地介绍道,“这就是我们种植的代表产品,宁香粳9号水稻。”

江苏金满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位于东台市五烈镇东里村,是一家以“公司+基地+农户”为经营模式的股份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该公司创办的农民田间学校是首批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

去年,金满穗农民田间学校通过培训宁香粳9号种植技术,带动农户亩产增产超100公斤。这一品种的水稻产量高、品质好,但是种植起来并不容易。

“宁香粳9号有严格的种植规范,例如施肥的次数、方式等,都与普通水稻不一样,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来。”蒋维银说,为让更多农民熟练掌握种植技术,学校邀请了专家来讲授相关知识,把课堂开在田间,提升农民种植水平。

当然,培训内容远不止宁香粳9号。蒋维银介绍,“我们拥有300多平方米农业技术培训教室,聘请了10余名技术专家和6名农民讲师,常年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7家科研院所合作,可围绕稻米生产经营16项关键技术,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培训。”

什么时候培训?培训什么?土地说了算、农作物说了算。

“培训都是跟着眼下的事情走,庄稼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蒋维银解释,学校的授课时间以及内容安排,紧密围绕稻米生长周期展开。一般在4月底5月初,会开展育苗培训,帮助农户确定水稻种植品种;进入7、8月份生长关键期,便着重进行病虫害防治等培训;到了年底,还会组织一次总结分享会,邀请农民们结合种田实践,分享自己一年来的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学员通过一次次培训实践,从学生变成了老师。蒋维银介绍,“比如种田大户冯佳斌,经常被外地邀请过去讲课,我们都喊他‘没有文凭的土专家’。”金满穗农民田间学校每年开展培训20余次,累计培训2400多人,已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65户,为农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

这几天,又有两名外籍教授来到学校,讲授新品种水稻种植技术。“我们希望通过田间学校,把更多新品种、新技术带给农民,让农业生产更加高质高效。”蒋维银说。

 

评论:以人才活水润泽乡村沃土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到,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做好新时代乡村人才工作,既要重视本土人才的挖掘与培养,也要积极吸引外来人才的加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把选才、助才、育才“关键变量”转化为乡村振兴“最大增量”,在乡村人才培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不断探索种田新方法的冯佳斌、带领乡亲开启“莓”好生活的刘程媛、躬耕农机服务的徐鹏……从扎根乡土、技艺精湛的“土专家”,到联农带农、创业富民的“新农人”,再到怀揣梦想、投身乡村振兴的“兴农人”,一个个优秀人才在广袤盐阜大地上大展拳脚,他们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蝶变焕发新机。

农村越发展,人才需求就越强烈。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关键是要回答好人才从哪里来的问题。

本土人才是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乡村的土地、文化、习俗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理解。要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农民田间学校、技术培训、创业指导等方式,提升本土人才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让更多“土专家”掌握新技术。金满穗农民田间学校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围绕稻米生长周期,对农民开展针对性培训,正是培养本土人才的生动实践。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本土人才的坚守,也需要外来人才的注入。在金满穗农民田间学校,有一批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带来了学得会、用得上、能致富的先进理念和实用技能,助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我们需要积极吸引外来人才,完善人才发现、培养、使用的全套机制,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项目合作等方式,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发展空间,让更多优秀人才在希望的田野上扎根成长,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周冬晴

编辑:张伟伟 李艳 王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