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量82分钟,盐城如何“让预警跑在灾害发生前”?
2025-03-24 15:57 我言新闻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今天,预警早、预警快、预警广,风险可能更少一分。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气象日的主题是“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气象日前夕,记者在盐城市气象局了解到,我市已构建“地+海+空”一体气象观测系统、“321631”递进服务机制以及共享共用的预警发布传播平台。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加持下,重大气象灾害短信在50分钟内覆盖我市全网720余万手机用户,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82分钟,比2023年提前了38分钟。

盐城南洋国际机场,一个白色巨型圆球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银光,十分醒目。“这是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其精确度、可靠性、实用性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盐城市气象局局长张志刚介绍,天气雷达24小时全天候探测,为我市主办的马拉松赛、沿海湿地国际自行车比赛、中华龙舟赛等重要活动保障及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提供第一手观测资料。

“气象预警的第一步是观测,通过各种自动化的观测设备,采集数据,看清大气的微妙变化。”张志刚告诉记者,计算机将收集到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算,得到天气图、数值预报图等产品,为预报员提供预报依据。“观测站点越多,预报越准确。”

成气溶胶和反应性气体观测站、农业气象物联网观测站、高精度温室气体等各类专业气象观测站建设。全市布设气象雷达20部、海上自动气象站12部,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370套,全市气象监测密度重点区域5公里、城市4公里。一部部自动化、智能型的气象观测仪器编织出一个巡视、监测、预警气象变化的“天罗地网”,成为捕捉风云变幻的“千里眼”“顺风耳”。

“第二步是‘预报’,超级计算机会根据数值预报模式得出初步结论,预报员再结合自身经验对数据进行订正,如果天气变化接近致灾临界气象条件,就会将预警结论及时发布。”

据张志刚介绍,2024年,盐城市政府与江苏省气象局共同建设省强对流灾害风险预警重点实验室盐城分中心,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强化精细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技术研发与应用,不断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目前,我市天气预报精细化到乡镇,暴雨、强对流预警信号准确率分别为89.47%和81.25%,时间提前量分别为203分钟和82分钟,处于全省前列。

“预警越早,对极端天气的防范才会更加从容。”

2024年7月1日至2日,盐城出现强降水和大风天气,由于提前预警、及时撤离,危险地区群众成功躲避大风灾害,未出现人员伤亡。张志刚介绍,为了给政府防汛防灾“靶向”部署打出提前量,市气象局提出“织密织牢‘321631’递进式预警服务‘安全网’”:市气象部门提前3天加密会商,提出预报和防御建议;提前2天开展部门联合会商研判,并落实相关防御准备工作;提前1天发布预警;县(市、区)气象部门提前6小时发布预警信号,定位高风险区;提前3小时开展分区提醒和直通式叫应服务;提前1小时发布精细到镇(街道、园区)的风力(雨量)等级预报。

“预警信息不仅要报得准、发得早,还要传得畅、发得广,更好发挥防灾减灾‘消息树’作用。”目前,市气象局加强同20多家部门、单位合作,共享共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预警信息可在5至8分钟内到达应急责任人。建成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平台。与市文广旅局合作,利用应急广播发布气象预警信息。联合通管部门建设预警短信专用通道,重大气象灾害短信在50分钟内覆盖我市全网720余万手机用户。

为了让气象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经济发展和民生安全,气象部门依托科技创新,面向农业、交通、能源、旅游、低空经济、海洋等多领域实施“气象+”赋能行动,不断提升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和水平。

张志刚表示,市气象部门将借力大数据、互联网、智能等新技术,努力建设现代气象业务服务体系,紧紧围绕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不断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水平,在盐阜大地逐渐建设起一个防御气象灾害的“天罗地网”。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王旗 通讯员:陈晓明

编辑:张伟伟 李艳 王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