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莓”好!草莓大棚里的大学生村官→
2025-03-08 22:23 我言新闻

第10届国际草莓大会即将召开,作为主观摩点——盐都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筹备正忙。而在园区一隅的旮旯里,却显得格外静谧。这里,一位25岁的“大学生村官”正守护着他的“试验田”,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3月6日,在盐都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最东侧一条河沟外,有着几个塑料大棚。一块指示牌上面写着:水稻草莓&草莓玉米轮作示范基地。因河沟相隔,与整个园区相比,这里有点孤零零之感。

带着好奇,记者走进基地,一排排整齐的草莓大棚映入眼帘,棚内绿意盎然,一颗颗红彤彤的草莓点缀其间,散发着诱人的果香。一位偏瘦的年轻人正蹲在田间检查草莓苗的生长情况。他叫姚伟,2021年毕业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是这片基地的负责人,也是龙冈镇的一名大学生村官。

去年年初,盐都区开始组织实施草莓产业“星火计划”育才工程,通过自主报名、层层筛选、理论学习、实践操作……21名村(社区)后备干部脱颖而出,他们在草莓田间发挥引领作用,挥洒青春汗水,助推盐都草莓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姚伟更是被委以重任,成为潘黄街道新民村草莓园区稻莓轮作示范园负责人。

“这里是我的‘试验田’,也是我的梦想起点。”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姚伟有些腼腆,但介绍起项目时却自信满满。2024年10月,他负责的25亩稻莓轮作示范基地正式建成,种下了宁玉、红玉、红颜和“盐莓一号”等多个草莓品种。这当中的“盐莓一号”是2023年盐都区和省农科院合作研发的新品种,个大、清脆、甜度高,深受市场欢迎。

“这里虽是基地最偏僻的地方,但却是学习农业知识的‘宝地’。”姚伟说,基地采用“稻莓轮作”新模式,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破解耕地“非粮化”瓶颈,探索特色农业发展用地新路径。这片试验田的意义非凡,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一一提前避雷或及时化解。他经常向他的老师——省农科院专家求教,并将实践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收获颇丰。他和导师相信,通过不懈努力,他们可以带领村民真正实现“千斤稻、万元钱”的“莓”好目标。

在基地隔壁的“星火计划”创业园里,记者还看到了两位年轻的女大学生村官——薛景和张郑莹。她们分别学的是环境技术设计和行政管理专业,从未下过农田干过农活的她们,经过一年的磨砺,已然成为草莓种植的“行家里手”。从整地造垅到摘果包装,她们几乎包揽了所有工作。“我们不仅要自己做,还要做得好,这样才能真正带领村民致富。”薛景说。虽然在田里忙得整天腰酸背痛,但她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

站在基地的高处,放眼望去,一排排草莓棚整齐排列,已然一片希望的田野。这里,不仅有红彤彤的草莓,还有年轻人炽热的梦想。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而是科技与创新的结合,是充满希望和机遇的广阔天地。第10届国际草莓大会召开期间,这片基地也将迎来世界各地的目光。而这些默默耕耘的年轻人,正是这场盛会背后最动人的风景。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在探索农业新模式、解锁富民增收新密码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张兆领 徐群群

编辑:刘志红 赵新立 顾海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