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老宅”的百年传奇
2024-12-12 17:22 我言新闻

在阜宁县羊寨镇大沙河北侧,静静地矗立着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老宅——王家老宅。这座老宅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默默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老宅已有百年历史

走进王家老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3间保存相对完好的主房。现年85岁的高贵英老人,依旧坚守在这片充满回忆的土地上,她的丈夫王士孚虽已离世,但老宅却仿佛留存着他们一生的印记。

据《王氏家谱》记载,这座老宅始建于清末光绪八年(1882年),由当时做粮食生意且富甲一方的老太爷王介福精心打造。当年的规模应为三合院,房屋所用砖瓦都是从江南运回。可惜时光流转,左厢房已被拆除,右厢房还留存至今,即便如此,它也已走过142年的漫长岁月。

3间主房坐北朝南,墙体由青砖砌就,砌法上采用的是三顺一丁方式,使墙体结构稳固,外观整齐美观。那20厘米的厚度,不仅彰显着当年建造者对房屋质量的严苛要求,更赋予了老宅隔热保温的独特性能。虽原有的大门已消失不见,但门墙两侧的门洞依旧存在。门楣之上,“鱼跃龙门”的图案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清晰可辨,仿佛诉说着家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建筑明显具有清代风格

3间主房和西厢房的屋顶,都是悬山顶设计。屋顶两端悬挑出山墙之外,恰似飞鸟展翅,造型轻盈活泼。“这种独特的设计,有效保护了山墙免受风雨的侵袭,使其历经百年而不倒。”阜宁县国土资源局羊寨分局的李国华说。汤小莉是高贵英老人的儿媳妇,她说之前屋顶两端曾雕有蟠龙,那栩栩如生的蟠龙仿佛在云端舞动,为老宅增添了几分威严与神秘。

屋顶之上,小青瓦相互搭接,排列紧密,形成一道道整齐有序的瓦垄。瓦垄的走向与屋顶坡面的坡度完美契合,每当下雨之时,雨水便会顺着瓦垄迅速滑落,有效防止了屋顶积水渗漏,确保了屋内的干爽与舒适。

踏入3间主房屋内,便能看到其独特的穿斗式木构架结构。这种由柱、梁、枋、檩等木构件巧妙组成的框架,是清代苏北农村建房的典型特色。它犹如老宅的骨骼,稳稳地承载着屋顶和上层建筑的重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创造出较大的空间跨度,让房屋内部显得宽敞明亮。同时,这种结构在施工和维修方面也极为便利,即便遭遇地震等自然灾害,也能展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为居住者提供安全的庇护。

阜宁县老建筑保护单位

“婆婆年纪大了,一个人在家不放心。”汤小莉的老公是一名小学老师,孩子已经上大学的她就在老家陪伴婆婆高贵英。“东、西卧室的上面是阁楼,我住的东卧室上面的阁楼地板被拆了,西阁楼还很完整,前几年西阁楼里面有一张古床,但一直没人睡也被拆了。”汤小莉指着西阁楼的一堆木板告诉记者,她说现在西阁楼的木梯也是后来做的,原配的木梯已经没有了。西卧室的房门是原配的,门板有5厘米厚度,显得很厚重,有历史感。

在主房与西厢房中间,有两间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砌的瓦房。西厢房也因为长年无人居住,变成了杂物间。“墙体的青砖、瓦的连接处,都是用糯米汤搅拌泥沙砌成的,所以经历了100多年,墙体和屋顶基本保存完好。”高贵英说。

主房的前方被后人砌了一间厨房,之前有一棵直径80厘米、高十几米的石榴树。“十几年前,被苏南的一位老板买走了。”汤小莉说树卖了之后家人很后悔,就又买了一棵石榴树苗植上,从2023年开始,新植的石榴树开始结果了。

老宅的前面就是大沙河,在清代,这条河一直通向射阳河而四通八达,王家的老太爷王介福也是依靠这条大沙河做起粮食生意的。1951年,大沙河的东面修建了苏北灌溉总渠,才与射阳河断开而停了大船的航行。

经过百年的时光流转,王家老宅也见证了几代人的悲欢离合。在后人砌的院墙门外,有一块羊寨镇政府悬挂的“阜宁县老建筑保护单位”的牌子,被攀在院墙的豌豆藤所覆盖。微风拂过,传出沙沙声响,好似诉说着老宅悠久的历史故事。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郭敬雷 文/图/视频

编辑:张伟伟 李艳 蔡悦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