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是全国唯一以“盐”命名的城市。这里集森林、湿地、海洋三大生态系统于一身,如今正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灵动诗篇。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这是一片神奇壮观的湿地;
鹤舞鹿跃,万鸟翔集,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摇篮;
潮沟脉动,苇绿蒿红,这是一幅天人合一的画卷。
这里,就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世界自然遗产地——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随着气温逐渐下降,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一年中最美的“候鸟季”。每天,成群结队的候鸟在火红的盐蒿滩上,时而觅食,时而嬉戏……从空中俯视,俨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越冬地和中转站,这里生物资源丰富,为各种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大面积的盐蒿湿地,又为水禽的栖息提供了隐蔽的生存环境,每年有数千万只候鸟在此迁飞、栖息、繁衍。整个冬季,候鸟们在这片湿地呼朋引伴、自由翱翔,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好生态引得万鸟归的背后,是盐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坚持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以绿色转型、绿色跨越为路径,努力做好申遗后半篇文章,持续放大黄海湿地世遗效应、创造世遗生态产品价值机制的生动实践。
逐“绿”前行呵护一方净土
12月6日,大雪。走进盐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一处被称为“生态眼”的地方,这是游客在该保护区能抵达最远的观鸟平台,继续往前走便是保护区的核心区,绵延10公里能直通大海。那里一直保持着野生的自然环境,禁止一切游客进入。
记者从科普展牌上看到,红色标注的地方为保护区的核心区,面积有22596公顷,这么大的滨海滩涂全部供候鸟栖息使用。虽然无法进入核心区,但在现场目击到的各种鸟类已经多得数不过来。伴随着阵阵鸟鸣,鸟群变幻出形似鸟巢、花朵等图案的鸟浪,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实际上,这片区域是人工生态修复而成的。从地形地貌上看,有大片的盐蒿地、浅水区、芦苇地。不同的地方吸引的鸟也不一样,鸟儿们根据自己的作息时间还会换地方栖息。它们中有丹顶鹤、灰鹤、豆雁、苍鹭等,数量很多,都是成群地栖息觅食。
“最近我们在正常巡护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候鸟已经来到这里越冬。”盐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整个保护区野生丹顶鹤的观测数量超过了100只。今年越冬季,其数量预计逾500只。
生态是盐城最厚的“家底”,湿地是盐城最亮的名片。早在1992年,盐城珍禽保护区就被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被批准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作为全球仅有的两块潮间带湿地世界自然遗产之一,是太平洋西岸和亚欧大陆东部边缘面积最大、生态系统保持最完整的潮间带生态系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候鸟的重要中转站,保护着中国境内最大的野生丹顶鹤越冬种群。
这里地处海积作用下形成的滨海平原,随着土壤含盐量的递减,以及海水涨落潮的淹没范围变化,滨海景观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自海向陆呈现出广袤的淤泥质光滩、五彩缤纷的碱蓬滩、浩瀚无际的芦苇荡等典型生境,与在此栖息的众多野生动物一起,构成了极具保护价值的滨海湿地景观,完整展现了滨海湿地成陆的地质过程与植被演替的生态过程。
这里陆地与海洋相拥,淡水与海水相融,南黄海独特的潮汐运动“切割”出一片片独一无二的南黄海辐射沙脊群,雕琢出一棵棵向海生长的“潮汐树”,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潮间带滩涂,这方湿地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原始海岸带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海岸带自然保护区。
盐城沿海湿地不断发育完善的植被,不仅孕育了丰富的动物资源,而且还为珍禽等提供了理想的生境。经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对区内动植物资源进行全面摸底,记录各类动物1855种,高等植物697种。
细“治”入微擦亮生态底色
探索湿地保护与修复,盐城从未停下过脚步。
面对大自然的馈赠,盐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努力写好“绿色生态”这篇文章。根据《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法规框架》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评估工作要求,制定《盐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管理计划(2022-2031年)》,为该保护区未来10年的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和遵循。
该项计划依据国际、国内层面的保护原则,在《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3-2032)》的基础上,围绕生物圈保护区保护、发展、支撑三大功能及治理体系,形成了盐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行动计划框架,制定相应行动计划。
近年来,盐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按照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要求,积极推动各种生态要素协同治理,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提高综合治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务实开展湿地修复工作。利用亚行贷款、环境引导资金等财政资金开展多项修复工程,如引水补湿、退渔还湿、芦苇控制、互花米草控制等,修复核心区近10万亩湿地,对缓冲区、实验区退耕退养的33.9万亩区域恢复原状后实施自然恢复,修复成果显著,射阳盐场一号水库退渔还湿区等修复区域成为生物多样性富集之地。
2022年,保护区积极争取中华环保基金会项目资金,实施“青山公益自然守护行动”,对中实验区3200亩湿地开展生态修复,通过植被控制、地形塑造等生态化措施,营造适宜丹顶鹤等鸟类栖息的生境,修复区域监测到鸟类48种,包括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单次观测鸟类数量超1万只。2023至2024年,保护区实施互花米草除治项目,采取刈割、深翻、水淹等方式,累计除治互花米草74851亩,如期实现江苏省“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治理目标,治理区域是丹顶鹤等珍禽新的栖息之所,核心区万鸟翔集的生态场景成为盐城黄海湿地最美最治愈的风景。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保护管理工作的有效支撑。目前,该保护区已建成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以及野生动物繁育与救护中心,实现业务场景全覆盖、管理效能大提升,为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导向领航,得到国家林草局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认可。
功能稳定万物和谐共生
由于维持原生状态,保存着典型的淤长型粉沙淤泥质海岸原始剖面,近年来,盐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栖息的丹顶鹤、东方白鹳、河麂等重点保护对象数量稳定,湿地的固碳、净化、淤长发育等功能正常运行,潮下带光滩带→米草带→碱蓬带→芦苇带、芦苇湿地的自然发育与演替过程持续进行,生物多样性丰富且稳定。
自然湿地面积占比显著提升,可以说明一切。数据显示:从2018年的6%增加到2023年的9.6%,这有助于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水分调节、提供生物栖息地等重要功能。同时,未利用海域面积占比增加,2020年为54.45%,2024年达到62.48%,为海洋生物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然生存空间,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自然岸线保有率从2017年的0.77增长到2022年的0.83,增长率为7.79%,自然岸线的增加有利于抵御海洋灾害、保护沿海生物多样性和维持海岸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区相关负责人说。
根据日常监测及专项调查监测数据,盐城湿地珍禽保护区2018年记录到丹顶鹤、白头鹤、东方白鹳越冬种群数量分别为321只、5只、117只,2023年记录到丹顶鹤、白头鹤、东方白鹳的越冬种群数量为508只、45只、447只,主要保护物种种群数量显著提升。此外,保护区在国内首次开展朱鹮滨海迁徙种群野化放归、越冬地鸻鹬类水鸟人工繁育研究,均已取得初步成效。
经过多年努力,湿地管护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盐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借助中央、省级环保督察以及“绿盾”专项行动、遥感卫星核查等契机,克服区域大、人员少、执法难等现实困难,协同沿海县市区推动160余个违规违法问题的整改,累计退出种植养殖面积约33.9万亩、拆除建筑面积28.8万平方米。
此外,保护区还联合盐城市铁塔公司开发建设“智慧管理中心”系统,实现了线下管理到线上管理的历史性转变,该系统立体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真正做到全覆盖、全天候管护,定制开发的“护鹤人”手机App有效提升了管护队员巡护效率,其功能性和实用性在国内湿地类型保护区中处于领先。
“碳”路实践巧做绿色文章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下,保护区始终坚持大生态发展战略,不断擦亮生态底色金字招牌,释放生态红利,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成效显著。
——生态价值更加凸显。先后成为国家级保护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合作伙伴关系”成员、国际重要湿地、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成员,2019年成为世界自然遗产,这也是我国第一处、世界第二块滨海湿地类型世界自然遗产地。同时,工作成效得到彰显。先后荣获“全国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总支”“江苏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盐城市申遗突出贡献奖”等20多项表彰奖励。保护区职工李春荣、安玉亭分别荣获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绿色卫士奖、青年科学奖。
——主动服务绿色发展。围绕“保护发展协同”和“生态经济共赢”的双目标,盐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作为发起人,推动成立盐城市黄海湿地生态农业产业推广协会,将上海农场等27家涉农企业纳为会员单位,按照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四化一体”的农业生态循环模式,注册“鹤鹤有名”区域农业公用商标,构建标准化产业体系,打造高质量的生态绿色农产品,加快推动周边社区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
——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与厦门大学联合开展盐城盐沼湿地固碳、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相关研究,并与腾讯碳中和实验室达成两笔盐沼蓝碳生态系统碳汇交易,与亭湖区检察院达成全国首单“司法+盐沼+蓝碳”交易,为探索盐沼生态系统价值实现提供范例。
——科学开展生态旅游。盐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坐拥海洋、湿地、森林三大生态系统,是中国唯一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文旅名片独具魅力。第2个十年评估以来,保护区坚持保护优先原则,不断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做好“世遗+旅游”文章,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会客,充分彰显“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生态魅力、发展活力。近年来,围绕世遗、亲子、研学等热门文旅资源,精心策划6条重点研学线路、150多项自然教育活动,得到省内外研学机构的高度青睐。2023年,美国加州州长纽森先生来保护区考察,为一只丹顶鹤起名为“加利福尼亚”,并赞叹“盐城风景比家乡更胜一筹”,成为保护区美丽生态的代言人,当年旅游收入成倍增长,创历史新高。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动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党组书记、主任陈志洲表示,将以不负时代、不负年华的豪情,以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担当,在拼搏中坚定信心,从实践中汲取力量,用理想和激情在美丽湿地上绘就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继续贡献保护区的智慧和力量。
>>>阅读延伸
生物圈保护区是要保护什么“圈”?
作为江苏唯一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盐城究竟是要保护什么“圈”?
生物圈保护区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代表性区域建立的保护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面积由地方政府和国家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划定,并由地方政府和保护区共同提交相关材料至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审核后上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秘书处,经IAC国际咨询委员会质询后在当年ICC国际协调理事会上宣布是否批准成立。
按照功能划分,生物圈保护区分为三个区,其中,一个或多个核心区即用于保护、监测和研究。保护区核心区是生物圈保护区最为重要的主体部分;缓冲区即围绕或毗邻核心区,可开展合理的生态实践活动;可持续发展区即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协作,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所有生物圈保护区,都必须履行基本、平等和相互补充的功能。
截至目前,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共拥有分布在136个国家的759个保护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生物圈保护区正不断扩大“朋友圈”。据了解,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纬度差异巨大,拥有复杂多样的气候环境和无数独特的生态系统。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立于1993年,目前,网络成员已增加至200家,中国加入该网络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共有34家。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和其他的动植物、微生物共同拥有地球家园。让我们携手努力,保护地球上珍贵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和谐发展与人类共同繁荣。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赵亮
编辑:张伟伟 李艳 杨维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