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县委宣传部、县政府新闻办公室今天举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射阳新实践中实干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乡村振兴”专场,欢迎大家。
今天的发布会邀请到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周海洋先生,住建局四级主任科员戴龙先生,水利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刘锋先生共同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农业农村局周海洋局长作介绍。
近年来,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锚定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目标定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2年获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第一等次,我局获市委市政府乡村振兴先进集体表彰,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呈现逐年向好、稳步提质的良好态势。
一是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36万亩,夏粮实现总产42.7万吨。至10月底,生猪存栏50.89万头,累计出栏62.71万头。蔬菜生产面积28.8万亩次,产量98.4万吨,总产值24.3亿元。蟹苗产量70多万公斤,销售额达5亿元。放大全国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县效应,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面积10.3万亩。新获证绿色食品18个、有机农产品13个,新建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2个、省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9个,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80.34%,居全市前列。推进全省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353万元,补贴机具3610台,新增智能农业装备651台,农机增量全省前列、全市第一。完成2022年度12.67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任务,加快推进2023年度12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打造5个核心示范区。
二是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全面强化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积分制”工作试点。厕所革命取得新进展,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全年18000户农村户厕新建和改造任务。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督查,发现并交办问题63件,已全部限期整改到位。示范创建成果丰硕。围绕县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设指标,大力推进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典型。已创成县级示范镇2家、示范村3家;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家、特色村10家。争创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6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5个。休闲农业蓬勃发展。海河四季果香、黄沙港海兴生态园参评“苏韵乡情”江苏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围绕射阳河畔好风光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农业一号线”。
三是农村改革成效显著。1镇13村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纵深推进第四轮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调整县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成员,成立农村土地纠纷调解室。调研完善《射阳县粮食规模经营土地经营权流转合理定价操作办法(试行)》。至10月底,开展农村产权交易达1947宗次,交易额达2.01亿元,溢价额达1564.46万元,溢价率达8.4%。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4家、市级“十佳百示范”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3家,新增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7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2家。
四是共同富裕成色更足。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速建设、提档升级,城乡供水实现“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乡村民生水平不断提升。深入实施富民强村帮促行动,预计到今年底,全县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100%,其中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超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28000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我们始终将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县委、县政府经常专题研究粮食稳产保供工作,连续四年将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将粮食产量稳定度等列为高质量考核重要指标,压实各级党委政府粮食安全责任。二是强化基础支撑。紧紧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十四五”以来,三年时间建设高标准农田37.87万亩,约占全县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4,全县耕地宜建区域基本实现全覆盖,稳产保供能力日益增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至5.08级。创新推动现代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开展稻麦新品种(品系)筛选试验、优质粳稻品种机械化种植技术示范推广等工作。实施农机化“两大行动”,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98.2%,2019年创成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三是强化收益保障。落实好稻谷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粮油生产贷款贴息等各类惠农政策,统筹部省市项目资金重点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生产实现节本、提质、增效。
这里向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目前我县秋粮已全部收获,实现了丰产丰收、颗粒归仓,预计全年粮食产量将刷新去年22.83亿斤的记录,再创历史新高,有望实现面积、单产、总产、品质、效益“五增”。
下一步,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锚定建设农业强县目标,聚焦“稳粮、兴业、强村、富民、改革”主线,重点实施六大专项行动,以“先行区创建”为主基调,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主战场,以深化农村改革为主旋律,推进稳产保供底盘更坚实,农业发展支撑更给力,“千万工程”底色更靓丽,强村富民效应更突显,奋力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射阳新篇章。
一是实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专项行动。多措并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235万亩以上,总产22.8亿斤以上,生猪、家禽、蔬菜、水产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发展,切实发挥农业大县稳产保供作用。二是实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全链条升级,做足“土特产”文章,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力争到2025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开票销售超140亿元。三是实施农业科技装备提升专项行动。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建强重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在种业振兴、先进农机装备研发推广、数字农业等领域取得创新突破。四是实施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专项行动。全面推开“小田变大田”改革试验,农村宅基地省级两项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农村改革试点探索,进一步激活乡村资源要素。五是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专项行动。着力推进产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富民,完善联农带农增收长效机制。力争到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000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确保所有涉农村(居)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4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上的村达72%以上。六是实施和美乡村建设专项行动。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力争到2025年,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93941户改造任务,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0%以上,建设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6个。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实现乡村由表及里、神形兼备全面提升,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主持人
感谢周局长。下面请住建局戴龙局长作介绍。
农房改善是引领乡村振兴的牵引性工程、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县始终将农房改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和重大政治任务,抢抓机遇,统筹谋划,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一、回顾过去,农房改善工作行稳致远,托起农民群众幸福梦。坚持把农房改善工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工程系统推进。一是多元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对全县范围内农村老旧房屋进行全面评估,列出时间表、挂出“作战图”,高质量、高标准抓好农村危房整治、困难群体危房改造、老旧农房改善,累计改善农房4.3万户(其中货币化安置24505户、新建新型农村社区9656户、进城入镇4091户、维修加固5003户)。二是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共建共享、互通交融,一手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手抓老村庄提升,整体规划、系统推进。按照“设施配套集约齐全、公共建筑适度实用”原则,紧扣“六通”“十有”标准,进一步提升集约建设水平,加快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配套。截止目前,累计建成规模性新型农村社区74个,入住群众9656户,其中盘湾中华、特庸王村等13个社区入住规模超300户。三是扎实推动品牌创建工作。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考虑产业支撑、环境改善、配套提升,推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深挖资源禀赋,注重产业特色、文化底蕴、乡风文明的融合发展,保留乡村印记,推进传统村落申报。截止目前,已创成1个中国传统村落(新坍新潮),4个省级示范项目(海河旭日、特庸王村、千秋沙港、洋马贺东),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特庸王村、洋马贺东、兴桥津富、长荡三合、海河旭日、开发区桃园),10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千秋沙港、黄沙港洋中、洋马贺东、盘湾裕民、长荡西厦、海河条海、洋马药材、合德友爱、海通射南、临海金海)。
二、立足当下,农房改善工作提档增速,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进一步加强整体谋划,更高层次推进全县农房改善工作。一是明确目标任务。印发了《射阳县2023年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工作要点》,明确了各镇区2023年农房改善工作任务,通过新建新型社区、进城入镇、维修加固、原址翻建等方式,重点推进1980年及以前建的农房改造改善。二是出台相关政策。根据省、市农房改善新的政策导向,完善了规划发展村庄插建翻建流程,推动农民群众自主更新住房。同时,进一步研究县级奖补政策,完成了《射阳县2023年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工作资金奖补办法(征求意见稿)》,保障政策的连续性和指导性。三是加快推进工作。紧盯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全力推进改善进度。截止目前,累计拆除老旧房屋3882户,新建17个新型农村社区房屋617户,引导进城入镇277户、完成插建翻建38户,改造低收入人群危房43户。
三、展望未来,农房改善工作任重道远,开启农房改善新篇章。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农房改善后续管理上下功夫、做文章。一是强化统筹意识推进农房改善工作。针对农民群众不同的改善需求,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发力。进一步加强县级政策集成,拓宽惠民渠道,优化购房服务,积极引导进城入镇;统筹农民意愿、用地保障等情况,进一步提升集约建设水平,按需合理建设新型社区,试行“三个一”管理模式,做好新型社区管理的后半篇文章。二是坚持创建理念推进农房改善工作。重点培育海通射南、洋马药材等村庄创建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海河陡港、洋马药材创建省级传统村落。同时,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与沿海特色风貌塑造相结合,围绕G228沿线,打造洋马药材、海通射南、临海金海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坚持“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推动农房改善工作上层次上水平。三是加大指导力度推进农房改善工作。构建“各部门分环节牵头抓总、按分工各负其责”的农房改善工作责任体系,定期召开农房改善工作推进会议,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健全完善县级指导制度,实行“月考核、季评比”工作推进机制,完善“一户一档”资料,推动农房改善专项资金使用规范,奋力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主持人
感谢戴局长。下面请水利局刘锋书记作介绍。
今年以来,全县水利系统干部职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治水思路,紧扣服务和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履行水利保障职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一、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1、苦干实干、补齐短板,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提档升级。“十四五”以来,全县共投入4.82亿元,重抓六大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夯实乡村振兴战略基础,成效显著。一是洼地治理工程。投资1.56亿元,在射阳河、黄沙港沿线拆建、新建涵闸、泵站48座,全面提升区域防洪排涝能力。二是农村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投资1.55亿元,疏浚整治河道总土方量1077万方,新建农村生态河道221条1199.73公里。三是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整镇推进项目。投资6118万元,对盘湾镇、海通镇境内57条河道进行疏浚,清除阻水建筑物,新建亲水平台5处。四是八丈河整治工程。投资7297万元,疏浚整治河道26.4千米,护岸防护6.8千米,拆建沿线建筑物10座。五是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2021-2022年投资4500万元,实施四明王开和兴桥跃中两个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 2023-2025年投资1.167亿元,实施陈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六是小流域项目。“十四五”期间,我县还实施了滨东小流域、王开生态清洁小流域、港南小流域和淮海生态清洁小流域等区域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2816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加强了内部水系连通,提高了区域引排能力,扩大了旱涝保收农田面积,夯实了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利基础。
2、职权明确、考核严格,工程管护效果显著提升。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全县所有小型水利工程均明确管护人员,签订管护协议,明确管护范围、管护责任、管护报酬,确保工程管护全覆盖。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出台了《射阳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明确管护资金渠道。其中县财政依据各镇区耕地面积按照6元/亩的标准安排补助,镇区统筹按4元/亩的标准落实管护经费,充分保证了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三是强化督查考核。县、镇、村三级依据“管理考核办法”的要求认真开展检查考核工作。村居每周检查考核,镇区每月检查考核,县级每半年检查考核。同时委托第三方进行审计考核,开展绩效评估。该项工作开展以来,我县2017—2023年连续7年被省水利厅评为绩效考核“优秀”格次,累计获得奖补资金1191万元。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2024年度,我局将围绕“建设标准更高、协调配套的安全水利体系”、“建设功能齐全、运管一体的农村水利体系”、“建设有效控制、绿色健康的生态水利体系”三大目标,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全面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与水利现代化建设为统领,坚决打赢项目拼抢“主动仗”,做足水资源利用“大文章”,下好优质工程“先手棋”,保障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与保障。
1、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开展“两整治三提升”。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村河道整治力度。按照2024年度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方案,计划投入500万元,疏浚县乡河道71条137公里71万方。二是进一步加大“三乱两违”整治力度。围绕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和防洪排涝安全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影响水质水环境和河道“碍洪”问题的排查力度,制定问题清单和整改任务,限期整改。三是进一步提升生态河道覆盖率。2024年度,投入1000万元实施新庄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在此基础上,再投入2500万元,新建农村生态河道49条200公里,力争将我县生态河道覆盖率提升到45%。四是进一步提升区域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投入9405万元,实施红旗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不断提升区域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五是进一步提升幸福河湖建设水平。优选项目区和项目内容,确保2024年建成10条以上幸福河道。
2、紧扣防洪保安主线,抓实抓细“三到位一配合”。一是在建工程建设管理到位。重点抓好在建的陈洋灌区项目和12月份开工建设的双洋闸拆建工程、串通河整治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确保项目早日竣工发挥效益。二是规划工程提前准备到位。2024年计划争取国债资金,实施运粮河整治、夸套闸拆建、双洋闸南侧海堤防护、总渠堤应急防护等工程项目。我们将做好这些项目的环评、稳评、用海、可研、初设等前期工作,并积极向上报批对接,确保项目2024年能开工建设。三是储备工程沟通对接到位。主要是计划在2025年实施的利民河闸、运棉河闸2座三类闸的除险加固工程,潭洋河整治工程,东小海海堤达标工程,超前开展项目前期要素,确保项目能顺利立项。
3、坚持民生优先理念,深入推进“两改革四保障”。一是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在防洪评价、水土保持、河道占用等水行政许可方面进一步推进部门职能转变,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增加视频和水位监测,做好用水管理和节水管理,重点做好中型灌区项目和高标准农田项目新建灌溉泵站安装计量装置工作。三是强化区域防洪保障。实施水利重点工程,整改度汛隐患,统筹兼顾做好防汛、防旱、防台、防潮工作,确保全县安全度汛。四是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规范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及验收,开展取水工程规范化建设,控制地下水开采总量。五是强化水行政执法保障。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不断提升水政综合执法能力。六是强化安全生产保障。通过落实安全生产“三同时”和“三到位”措施,确保水利系统安全生产无事故。
主持人
感谢刘书记,下面开始提问,请这位记者提问。
射阳日报:今年射阳县开展了省级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创建,请问目前进展成效如何?
农业农村局周海洋局长:自入选省级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名单以来,我县以粮食为主导产业,积极探索数字引领型农业现代化模式,紧紧围绕创建任务,创新思路、系统谋划、务实推进,先行区各项创建工作成效初显。今年8月份,省厅调度23个示范区、先行区进展情况,射阳评估结果为“好”,列全省第7。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目前的进展情况。
一是聚焦数字化,擘画先行区发展蓝图。巩固省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成果,推进大田种植、数字农业等集成技术,打造数字化“无人农场”和特色农机试验示范基地15个,农作物和主要农作物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88.15%和98.19%。实施“数字+农业”行动,推进粮食生产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建成数字农业农村基地65个(其中省级基地3个)。建成“芯谷里”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打造全链条数字化管理系统种养基地。
二是专注融合化,厚植先行区产业优势。以“射阳大米”、菊花、蚕桑等产业为支撑,构建“生产+加工+科技+流通”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推进鹤乡菊海、特庸桑乐田园等6家农业园区由基地型园区向示范型、综合服务型园区转变。举办健康产业专题招商推介、首届蟹苗“挂笼”节暨第二届中国河蟹育苗产业发展高峰论坛、“飨射阳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启用仪式等活动,串联“中国农民丰收节”“黄沙港开渔节”“洋马菊花节”等节庆活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等新业态,打造“茧爱民宿”“渔港小镇”“在水一方”等一批农文旅融合发展典型。
三是锚定绿色化,筑牢先行区的生态底色。深化全国首批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工作成效,建成千亩以上成框连片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区18个。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和有机肥应用,新建化肥减量示范区、绿色防控示范区13个。推广应用水稻毯状钵苗、钵苗摆栽等机插秧绿色高质高效配套技术30万亩,建成稻麦绿色高质高效核心示范区15个。完善废旧农膜回收处置体系,形成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废旧地膜回收处置模式,废旧农膜回收工作成效评估全省A等。实施“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0.33%,获批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5个。全国绿色原料标准化水稻基地、面积均位于江苏省前列。“射阳大米”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和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典型案例。
射阳电视台:加快改善苏北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是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全面小康短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射阳县农房改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幅幅安居乐业、留住乡愁记忆的美好生活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请问下一阶段,农房改善工作将做好后续管理、维护、配套等“后半篇”文章?
建局戴龙局长:当前,我县农房改善工作已从扩张式建设转变为填平补齐、精细化管理阶段,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
一是围绕“住的进”。一是支持多元改善。尊重农民意愿,重点推进1980年及以前建的农房拆除,按需扩建、新建新型农村社区,持续加大进城入镇奖补标准,引导群众进城入镇。二是完善公共设施。在“六通”“十有”的基础上,结合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进一步完善满足群众精神、物质需求的公共设施,提高居住舒适度。三是改善居住环境。坚持“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结合,统筹农房改善、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二是围绕“管得住”。一是环境卫生有人管。建立完善物业管理常态化管护机制,并同人居环境提升等工作统筹推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村庄风貌有人管。维护好社区建设时的整体风貌,定期对村庄外墙、绿化等进行管护,提升村庄整体风貌。三是文明乡风有人管。将基层党建、乡风治理同农房改善结合起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行小区网格化管理,营造良好村居氛围。
三是围绕“能致富”。一是产业强村。通过农房布局,统筹村庄土地、集体产业等资源,拓展农产品电商、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提高村集体收益。二是产业富民。重点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主体,发展家门口经济,完善服务体系,不断拓展增收渠道,引导更多农民追寻商机、创业致富。三是产村融合。将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打造射阳大米、千秋酱油等本土品牌,推动农文旅同步发展、形成“一而再、再而三”产业链条。
射阳电台:根据前几年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经验,2024年农村生态河道应如何推进建设?近几年水利部积极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2024年是否其他灌区的建设计划?
水利局刘锋书记:1、挂图作战,明确时间节点。2023年7-12月为前期工作阶段,其中:7-9月开展断面测绘、设计等工作;10-11月完成实施方案编制报批等工作;12月完成工程招投标工作并开工建设。2023年12月-2024年6月为施工阶段,综合考虑地理、农耕、气候等条件因素,同时为确保工程6月底前能顺利完工,2023年12月-2024年3月开展河道清淤清障工作,为后续施工打下良好基础;2024年3月-5月正值春暖花开的时候,是生态河道护岸工程的最佳施工期,在此期间进行草种播撒、草皮铺设和绿化栽植,植被成活率较高;6月做好工程最后的扫尾工作,月底前完成全部工程量,做好已建成农村生态河道的管护工作,确保7月份顺利通过省级农村生态河道考核。
2、高度重视,明确职责分工。水利局直接负责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保证施工质量。而属地镇区负责做好施工前的清障赔青工作、施工中的矛盾协调工作和施工后的河道长效管护等工作。
3、细化设计,编制实施方案。按照“十四五”末射阳县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达到50%的建设要求,对照已建成农村生态河道名录,扒排年度建设任务,结合上级奖补资金以及县级财政配套资金,合理安排施工工程量。根据每条河道现有生态条件,着力对淤积严重的河道进行疏浚整治,同时对河道两侧进行全线绿化,播撒草种护坡,栽植银杏、大叶女贞、垂柳、红叶石楠、青杨球、紫薇等各类树木。此外对高标准打造的生态河道重要节点,采取木桩防护、铺设草皮的方式,以保持河道的完整和自然形态;对自然基础条件好、两侧居民较多的河道建设亲水平台,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村面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23年我县投入3500万元,共建成农村生态河道269.58公里,于6月底前全部完工,7月均已通过省水利厅组织的农村生态河道考核评估。
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能够改善灌区范围内的农田灌溉条件,为农业用水提供保障,高效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我县已向上争取到红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项目投资约9405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整治骨干渠道63.9km;新(拆)建各类建筑物42座,新建管理道路5km。目前正在进行设计招标,计划2024年2月底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工作,4月10前完成实施方案报批工作,6月20日前完成招投标工作并开工建设。
主持人
感谢刘书记。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嘉宾,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