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今天举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实践中实干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推动文化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场,欢迎大家。
今天的发布会邀请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徐曼女士介绍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情况。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夏斌先生,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唐文健先生,亭湖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蔡建玮先生,盐城市都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郑智勇先生共同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徐曼女士作介绍。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徐曼女士介绍情况)
非常感谢大家对盐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注。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年来,我市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注重以文化人,注重以文兴业,注重文化赋能,不仅实现文化自身繁荣,也带动经济、社会等整体繁荣。去年底,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38%,增幅全省第一;2023年,2家企业入选全省民营文化企业30强,实现历史突破,4家企业入选全省重点文化科技企业,总数达12家;淮剧《范公堤》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历史题材创作工程”,杂技《凌云—倒立技巧》获“金狮奖”;央视《非遗里的中国》栏目组走进盐城,淮剧、杂技、瓷刻等惊艳亮相;天仙缘小镇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重点培育对象;西溪文化产业园入选“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突出“创新”,探索文化呈现新模式
注重对历史文化挖掘、文化场景再造、文化IP传播等文化传承发展新路径的探索,努力提供体系化、多样化和优质化的文化供给。
一是创新传承平台。新四军纪念馆入选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红色基因库试点单位,成立全国新四军纪念场馆联盟,建成实景漫游及数字化信息展示系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盐城分院、全国盐文化场馆联盟、紫金文创研究院盐城分院、盐城文脉展厅、盐城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等平台相继成立,为传承发展盐城红色文化和地方特质文化提供了新机遇、新平台、新思路。
二是创新承载空间。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通过注入文化元素,实现空间焕新升级,将老建筑转化为新地标。竹林大饭店以浓缩版的老盐城为载体,展示着极具本土特色的市井人文,成为盐城人共同的“时光记忆馆”。西溪古镇变身为旅游胜地,建湖沙庄变身为淮剧小镇,肉联厂变身为文创园,等等,文化承载空间正在盐城实现“华丽转身”。“十四五”期间,持续打造“串场河海盐历史文化长廊”“湿地盐城·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等“一廊一带”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超500亿元。
三是创新文创IP。根植盐城“红、蓝、白、绿”四色文化,建成“礼遇盐城”文创旗舰店,重点展示弘扬新四军革命精神的“铁军潮”“东进”等红色系列文创,彰显盐城新兴产业活力的“盐城印象”“风生水起”等蓝色系列文创,突出盐城海盐文化特征的“盐城盐”、盐雕等白色系列文创,以及最具生态特点的“盐小勺”“条子泥”等绿色系列文创。连续举办七届市级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并焕新升级为“金海贝”文创大赛,旨在用“盐城之美”向世界更好地讲述盐城。
二、突出“融合”,打造文化消费新空间
全市聚焦打造21处重点景区、21条特色文化街区、42家文博场馆、56个小剧场和3000多个阅读新空间等“五大文化消费空间”,使之成为“近悦远来”的沉浸式打卡新去处。这些文化消费新空间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从东台西溪、安丰古镇,到珠溪古镇、海盐博物馆,再到盐镇水街、庙湾古城,盐阜大地上,历史与现代有机融合、相得益彰,一批新老文化地标正成为串场河畔最靓丽的风景。珠溪古镇以“千年古镇半日闲”为核心理念,以古镇古街为载体,用奇幻国潮唤醒文化自信,用浪漫舞台演绎传统文脉。
二是体现了本土与国际的融合。连续举办“欢乐一夏‘街’有你”——盐城特色文化街区夏季嘉年华,一批国潮类、艺术类、国际类、怀旧类的文化街区脱颖而出。欧风花街与串场水街有机结合,成为领略“最盐城”和“最国际”的经典游线;KK-PARK国际街区将盐城文化、韩国元素、潮流业态有机融合,成为青年人常去的网红打卡地。
三是体现了艺术与商业的融合。让“艺术”走进生活,先后举办“盐风海韵”小剧场艺术季、小剧场新春秀,推出“先锋”“国风”“亲子”“小剧场+”四大主题演艺板块近600场次演出,涵盖话剧、舞剧、音乐剧、儿童剧、淮剧、杂技剧等,不断丰富盐城演艺市场的艺术类型,掀起文化消费新热潮。
三、突出“聚力”,领跑文化产业新赛道
围绕文化产业九大类别,结合盐城实际,重点实施文化产业“六个一”工程,聚力提升演艺文化、数字文化、生态文化产业,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贡献盐城的“人文经济”新力量。
一是聚力打造演艺文化产业。持续塑造“有戏盐城”文化标识,并向“演艺盐城”转型升级。打造“主题演出+旅游景区”“驻场演出+小剧场”“街头演出+文化街区”“氛围演出+文博场馆”等一批新型演艺空间。围绕新四军题材,陆续推出淮剧《宋公堤》《为你绽放》《雪枫卖马》、舞剧《烽烟桃花飞》、杂技报告剧《芦苇青青》、歌曲《无名芳华》等系列文艺精品。此外,以荷兰花海《只有爱》、西溪《天仙缘》、九龙口《九龙聚喜》、大洋湾《盐渎往事》、珠溪古镇《相约伍佑》、盐镇水街《串场夜画》等为代表的新型演艺作品,将文艺有机融入城市肌理和文旅场景。
二是聚力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入推动长三角(盐城)数字视听产业基地建设,扩大5G、大数据、云计算等在全产业体系链的应用,大力发展数字创意、数字出版、数字娱乐、数字展示、动漫游戏等业态。加强对淮剧资源的线上数字化整理保存和线下实景展示,上线“中华淮剧APP”、中华淮剧官网,打造全网首个以“淮剧”命名的戏曲官方账号,在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全网曝光量突破1.1亿。4D动画短片《不是菜鸟的盐小勺》荣获第12届澳门国际微电影节“金莲花”最佳动画片奖。
三是聚力打造生态文化产业。充分用好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金名片”,依托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的打造,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以极危候鸟勺嘴鹬为原型的卡通形象“盐小勺”,已成为盐城家喻户晓的文化IP,以此为主题孵化的40多个系列的文创产品、2家盐小勺咖啡馆、盐小勺4D影院等文化消费新场景,深受消费者喜爱,成为生态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最好范例。依托黄海森林公园、条子泥、荷兰花海、九龙口、大纵湖等景区,推进生态资源与休闲旅游、亲子研学、婚庆康养等相结合,打造独具盐城特色的“生态会客厅”,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盐城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不断谱写盐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主持人
感谢徐部长。下面开始提问,请大家提问前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请第一排中间这位女士提问。
新华日报:文化为魂,旅游铸形,请问市文广旅局在做优盐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唐文健先生: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服务首位,着眼城市空间更新发展,持续优化文旅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织密网络,推动均等化发展。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全市11家文化馆、11家图书馆,14家博物馆、6家美术馆,134家镇级综合文化站、2375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均免费向市民开放。县级图书馆乡镇(街道)分馆覆盖率达100%,县级文化馆乡镇(街道)分馆覆盖率达95%。持续打造群众身边“最美公共文化空间”。9座文博场馆、56个小剧场、213个城市书房和阅读空间等一批新建、改扩建特色文化空间相继投入使用。“言+买书汇”“盐城市美术馆”等8个空间分获长三角、全国部分城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优秀案例,“‘在东台·享阅读’以文美城 涵养全民阅读风尚”获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十佳案例”。
二是打造精品,推动品质化发展。确保年均开展文化惠民(送戏下乡、送展览)等活动3000多场次的基础上,不断推出优质群文活动和优秀群文作品,进一步放大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效应。“‘群芳谱·百团大战’全市优秀群文节目展演”“双十馆联动下基层巡演”“我把文化送进城”“青少年艺术大赛”“盐渎风读书节”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矩阵初步形成。《建湖杂技:创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助推器》入选文旅部公共服务司2022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江风海韵’沿江沿海城市文艺联盟巡演巡展”入选2023年首届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发展大会“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优秀提名案例”。《你们告诉我》《发绣》《荡里的小伙在成长》等10部作品获第十五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6件作品获“网络最佳人气作品”奖,数质量位居全省前列。
三是赋能云端,推动数字化发展。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把文化资源送到群众身边和手边。打造一网化公共文化云,全市265家文化单位入驻公共文化云,与国家、省级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城乡覆盖率100%。搭建一体化智慧文旅矩阵,实现105家(63家景区、42家文博场馆)文旅场所、314个非遗项目线上浏览。丰富多类型数字资源,加大数字化产品供给,推动文博场馆全景式数字体验平台建设,让群众足不出户在线享受“云赏析”服务;在重点景区开展“码上同行”数字阅读推广活动,让游客“阅”游盐城;推出集淮剧视听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华淮剧”APP,“淮剧数字化”项目获“长三角企业数字化创新案例”。
四是融合创新,推动特色化发展。大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通过地域特色文化具象化打造,景区文化内涵挖掘植入,将公共文化服务有效融入旅游资源中,最大化实现盐城多彩文化输出和旅游价值提升。荷兰花海的《只有爱》、大洋湾的《盐渎往事》、西溪的《天仙缘》等沉浸式文旅融合表演项目,深受各类群体喜爱。建湖淮剧小镇以“演艺+实境秀”形式,立体再现国家文华大奖淮剧《小镇》18个情节,获评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省级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融合“盐韵史”“国潮风”“艺术范”打造的登瀛老茶馆、1956星剧场、竹林大饭店、珠溪古镇、KK-PARK、DA艺术街区等一批充满文化气息的景区、街区、场馆,成为吸流热门打卡点。
下一步,我们将致力于引入更多优质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断赋予公共文化服务新内涵,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建设有温度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完善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感谢唐局长。下面继续提问,请第一排这位先生提问。
中国新闻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请问盐城在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提升城乡现代文明程度上有哪些好做法、新成效,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方向在哪里?
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夏斌先生:近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稳中求进、守正创新、砥砺前行,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聚焦文明培育,扎实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我们一方面大力培育先进典型,不断优化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先进典型推选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共6人(组)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称号,110人(组)当选“中国好人”,37人(组)获得江苏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称号,241人(组)当选“江苏好人”,19人获评“新时代江苏好少年”,今年5月份“中国好人”卞康全先进事迹被省委信书记批示肯定,好人好事在盐阜大地持续涌现。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加大先进典型宣传礼遇力度,建设“盐城好人馆”集中展示他们的先进事迹,探索开展道德典型事迹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五进”示范活动,邀请道德典型出席市委市政府重要活动,并在交通、旅游、医疗、春节慰问等方面给予关心关爱,学习好人、争当好人、礼遇好人在盐阜大地蔚然成风,盐城“好人之城”的品牌越来越响亮。
二、聚能文明实践,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近几年来,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经历了“试点探索”“扩大试点”再到“深化拓展”三个阶段,研究出台了《关于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制定下发中心(所、站)建设标准,全市已建成文明实践中心11个、实践所135个、实践站2392个,阵地建设实现全覆盖。与此同时,我们还在拓展建设实践点、带、街区和综合体四类阵地,全面构建“3+4”同向发力的文明实践矩阵。积极了解群众需求,每月发布《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示》,常态化、规范化、精准化提供活动指导,全市组织开展“春意暖心”“精彩夏夜”“温暖秋冬”等主题文明实践活动10.2万场,惠及群众350万余人次,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组织的“文明中国”主题采访团专题来盐调研采访相关特色活动,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中国文明网、新华日报、省广电总台等媒体多次报道我市文明实践活动。举办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展示交流会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推动各地经验共享、难题共解、优势互补。
三、聚力文明创建,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自2020年我市以全国第二的成绩创成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利民的工作导向,持续深化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聚焦生活小区、农贸市场、交通出行、文明养犬等群众的关注点,精准发力施策,先后组织开展了20多次专项整治提升行动,解决了一批疑难问题,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与此同时,我们协同推进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村镇创建,在广泛征集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出台了《盐城市乡风文明公约“盐10条”》,高质量推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擦亮文明底色。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在核心价值观培育、道德风尚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公民素质提升上打好“组合拳”,努力在加快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上探索新经验、展现新作为。
一是在典型示范培育上再强化。实施“1+N”典型培育计划,以全国、全省道德模范评选表彰为契机,精心挖掘培育极具影响力和示范性的重量级典型,不断做大做强道德典型“蓄水池”。用心用情讲好盐阜大地上动人心弦的红色故事、道德故事,加大道德典型宣传礼遇力度,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
二是在资源共建共享上再提升。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持续深化“3+4”文明实践矩阵建设,推动文明单位与实践所站结对共建,让优质资源在部门之间、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阵地从“有形覆盖”转向“有效覆盖”,实施示范中心(所、站)培育行动,以点带面,探索打造更多文明实践“盐城样本”。
三是在创建短板弱项上再发力。紧扣群众急难愁盼,深入实施文明城市创建“2+12”专项行动和文明创建“十百千”工程,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同时加强县域文明创建,推广乡风文明“盐10条”,推动各板块互学互促,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推进社会现代文明程度再上新台阶。
各位媒体朋友,奋进新征程,扛起新使命,我们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条线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盐城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守正创新、实干争先,奋力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走好“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盐城道路。也请各位媒体朋友继续关注与支持盐城精神文明建设事业。
感谢夏主任。下面继续提问,请第一排这位先生提问。
现代快报:作为盐城的中心城区,亭湖区对于建设更具人文魅力、更显文化底蕴的文明城区,有哪些更深层面、更高层次的谋划?
亭湖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蔡建玮先生:作为盐城的中心城区,亭湖集中承载了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根脉,文化资源丰富,文化要素聚集。在区委九届五次全会“以更深情怀厚植精神根脉,赋予文化名片新内涵”的精神指导下,亭湖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推进文化融合和文化创造,加快建设文化强区,助力建设文化强市,全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23年,累计开展送戏下乡213场,放映电影92场,送展览164场,开设公益培训班127课次,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6.4次;亭湖文化分别在央视新闻、江苏卫视等重点电视媒体亮相11、16次;区图书馆创成国家一级馆,小戏《悔恨的泪》获批市首届廉洁主题小戏小品二等奖;八大碗制作技艺、亭湖木雕入选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
下一阶段,亭湖区将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平台、文化专区、创意活动等方面彰显亭湖文旅担当。一是做优做专文化平台。启动文化创作传播转型,聘请文艺形象顾问,打磨小戏《摘棉花》、歌曲《最美的你》,争创省政府督查激励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地区和省“五星工程奖”。规划建设市民艺术夜校,集中规划区文化馆、区图书馆、竹林大饭店、8号新生数字创业园为夜校实验基地,开展涵盖书画美术、舞蹈器乐、合唱戏剧等为主的亭湖市民艺术夜校。培育大舞台、小剧场、微展厅、轻书房等新空间,筹划致青春文艺演出、薯条民谣市集等文艺联谊活动。以“梦壹厂火塘音乐酒馆”、浠沧商业街下沉式广场为载体,继续开展“浠沧邀YUE”“浠沧中秋市集”“浠沧冬日市集”等主题活动,招募网红歌手开展驻唱直播,丰富市民夜间消费场景。二是做精做实文化专区。深度学习调研青岛、成都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同类型打通集中、异类型串点成线。大力度开展街区造势文化活动,聚焦假日周末,研究市场规律、群体流量分布,开展新生打卡游、薯条民谣音乐节、青年曲艺讲习所等活动。支持研学营地与亭湖少年军校、竹林大饭店、苏州露西森林学院等联合建设少儿游学特色平台,推进黄尖牡丹园建设“茶咖花”体验展示馆项目、黄海中医药非遗博物馆,设置绿雕主题公园,花卉直播基地项目,形成黄尖深度旅游“客厅”聚集效应。围绕建筑可阅读、街道能漫步、城市有温度,高标准打造“登瀛小筑”,提升城市文化微空间。继续举办“漫步建军路 博物知盐城”主题活动,高标准运营星剧场,扮靓城市文化会客厅。提升“繁星悦读会”文化品牌影响力,塑造城市常态化阅读活动崭新地标。三是做特做强创意活动。实施战略理念转型,探索亭湖区域文化产品由观光休闲向体验转移,由吃住行游购娱向疗休养、亲诚惠转型。开展专业产品服务优化升级,打造政府亲民、市民诚恳、价格实惠、的亭湖区域文化品牌。实现青年文艺演出突破,突出青年和艺术两大主题,策划青春携手行进校园、三校双城文艺研行和六校联拍等多家高校文艺合作项目,达到文化交流、彼此宣传的效果。筹划江苏大学生“致青春”文艺演出、薯条民谣市集、青年曲艺讲习所和亭湖“毕业季”文艺联谊活动。实行品牌战略计划,对云南茶咖花体验馆、中国黄海中医药非遗博物馆和串场人家、加小鹤、亭小鹿、蜻蜓(青亭)旅游管家、等系列文创品牌启动设计策划。全力讲述盐城故事,展陈老盐城物件和照片,打造“时空隧道”和“岁月长廊”,让老盐城故事承载新盐城风华,营造充满人文意味的复合型文化公共空间。
感谢蔡区长。下面继续提问,请第一排这位先生提问。
扬子晚报:作为新城区,盐南高新区在推动文化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什么独特路径?
盐城市都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郑智勇先生:盐南是全市行政文化、商务商贸和科教金融中心,也是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板块,得益于市委宣传部的悉心指导,这座新城在推动文化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逐步探索出了自己的路径,这里我用“文产、文旅、文创、文体、文数”5个词来概括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一是注重“文产”内培外引,构筑区域文化生态圈。近年来,我区文产事业以“内培特色、外引龙头”为抓手,探索出“业态+文态+形态+生态”的创新发展模式。内培方面:培育了长三角数字视听产业基地、盐城奥体中心、聚龙湖文化产业集聚区、南海未来城和珠溪古镇“5大产业基地”,形成了数字科技、文化创意、传媒娱乐“3大文化产业集群”。外引方面:成立盐南文化+产业联盟,借力落户盐南的紫金文创研究院盐城分院,聘请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院长王晨、省社科院财贸研究所所长孙克强为联盟特聘专家,为盐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注重“文旅”深度融合,擦亮宜居文化金名片。成功打造“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的盐南样板空间,2017年盐南文旅第一代作品欧风花街面市,2020年新弄里、中华海棠园联袂亮相,2022年D·A街区成功出圈,2023年珠溪古镇火爆开街。“先走一步、快走一步、领先一步、超前一步”的融合发展思路,让盐南成为全市群众闲适生活的首选地和外地游客心之向往的“诗与远方”。依托四街一园载体优势,常态化举办音乐节、电竞赛等系列顶流活动,推动更多首演、首映在盐南扎根。策应全市“欢乐一夏‘街’有你”“小剧场艺术季”等主题活动,先后开展各类子活动780余场次,吸引人流量近340万人次,创收近8000万元。
三是注重“文创”挖掘供给,激活文化资源生命力。大市区唯一现存的古镇——珠溪古镇,经过高水平规划设计、高保真修复建设、高品质打造场景,于今年“五一”正式开街,自开街以来,先后开展了500余场活动,吸引旅客超220万人次。自营品牌言+买书汇在2022年被授予“全国年度最美书店”称号,重点开发的“盐城文脉”展厅,收藏有关盐城书籍103种、1200余册。“言+买”3.0升级版联合青年漫画家陈磊打造混知研学中心,混知团队为我市量身定制的《半小时漫画盐城》即将完成。非遗博物馆、非遗体验馆、抱璞工坊、抱璞艺术馆正式开业,打造出一批彰显盐城形象、独具盐南特色的文创IP。《相约伍佑》《镜花缘》《船说海棠》等复合式实景剧远近闻名,持续丰富群众文化体验。
四是注重“文体”协同互补,引领运动文化新风尚。整合集赛事、健身、演艺、美食、旅游、休闲于一身的城市综合体优势,逐步实现“体育+多业态”融合发展格局。在“唤醒多巴胺·活力一整夏”系列主题活动期间,盐城奥体中心高标准承办2023NBL全国男子篮球联赛江苏盐城赛区赛事,盐南青年体育公园举办盐城首届社区超级联赛。社区超级联赛覆盖教师、学生、厨师、快递小哥等不同领域群体,109支队伍、1272人,历时2个月共进行了243场精彩纷呈的比赛,产生了24支冠亚季军团队,赛事期间,多巴胺夏日夜市集、音乐会等活动轮番助阵,引发全民狂欢。此外,中华海棠园迎新长跑、龙舟赛、铁人三项等也逐步成为辐射全市的品牌活动。
五是注重“文数”创新驱动,布局未来文化新赛道。坚持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长三角(盐城)数字视听产业基地正式开园,已集聚网易联合创新中心、百度云等36个重点数字文化产业项目。制定出台10大类21条《长三角(盐城)数字视听产业基地专项激励政策》,积极探索建设“数字潮玩”“数字文娱”等示范项目,更大范围推广数字创意、数字出版、数字娱乐、数字展示、动漫游戏等业态应用场景。常态化举办数字文化生活节,让数字文明融入群众美好生活,加快推动城市智能门户“我的盐城”APP连接更多服务和应用场景,实现便民、利民、惠民服务零距离。
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未来,我们也将持续拓展文化边界,不断开拓创新,为全市文产事业高质量发展交出高分答卷。
主持人
感谢郑书记。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嘉宾,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