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盐城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矢志不渝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征途中,努力交上一份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答卷。即日起,本报开设“和谐共生·盐城探‘绿’记”专栏,讲述盐城绿色发展的鲜活故事,生动展现盐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和有益探索。
盐城湿地地域广阔,地貌奇特。
现场见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
“720高地”,条子泥观潮区内侧一块耳朵状的浅水地。如今,这里已经成了鸟儿避潮休憩的“家园”。大潮涌起,成千上万只鸟儿飞越海堤,落脚栖息。
2021年1164只!2022年1221只!2023年1560只!近日,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东台条子泥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青脚鹬1560只,其中“720”高潮位候鸟栖息地发现1450只,均创历史新高。
濒危物种数量连年增加,见证生态保护实效。东台沿海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卫国介绍,2020年4月,东台沿海经济区在离候鸟觅食区最近的围垦养殖区辟出720亩区域,投资进行微地形改造、湿地修复、环境整治并实行封闭管理,打造国内首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720高地”,被誉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
勺嘴鹬在浅滩觅食。
为呵护这些“南来北往”的鸟儿,条子泥专门打造一套独具特色的4A级信息化系统,对“720高地”进行封闭管理,落实专人巡护,利用“人防+技防”的防控网络,为条子泥湿地爱鸟、护鸟、助鸟的工作提供坚实后盾。同时,聚合科研机构、公益组织、公民志愿者等组成的多元湿地保护力量,积极探索“政府+科研+公益组织”的湿地生态修复模式。
如今,“720”扩大版——占地1.9万亩的川水湾海岸带湿地修复工程已至尾声。这里,将形成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成为水鸟和麋鹿的新家。同时,大规模开展互花米草整治,遏制外来物种对湿地底栖生物群落、鸟类生境的破坏。
火烈鸟到访条子泥湿地。
“因为湿地生态修复得好,条子泥越来越受鸟儿欢迎。目前,条子泥湿地记录到鸟类种数达41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1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1种。”东台沿海经济区条子泥湿地服务中心主任姜文魁说,条子泥珍稀物种种群数量屡创新高,濒危物种小青脚鹬数量达1560只,是目前为止全球记录到小青脚鹬的最高种群数量;东方白鹳今年首次记录到121只;卷羽鹈鹕单次记录数66只,今年初首次记录到7只在条子泥湿地越冬……
全景扫描:打造沿海生态修复典范区域
黄海湿地,广袤壮丽,飞鸟翔集。盐城孕育着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是全球候鸟迁飞的重要枢纽。
作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申遗成功四年来,盐城不断提升湿地保护水平,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加大湿地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加强珍稀濒危候鸟栖息地保护,推进湿地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区域。
盐城积极实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生态修复工程,实践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推动东台条子泥、建湖九龙口、盐都大纵湖湿地“生态岛”试验区、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不断提高生态系统质量,恢复珍稀濒危候鸟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2021年,盐城在全国率先将“NbS”写入党代会报告。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2022年盐城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修复退化湿地面积3.37万亩,位列全省第一。全国首个海岸带遗产地生态修复项目加快实施,获得中央财政3亿元的支持,计划2023年底完成。
麋鹿
继打造“720高潮位栖息地”国际样本后,条子泥打造鸟兽共生“新样本”,恰当处理黑嘴鸥和麋鹿两个竞争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大丰四卯酉生境提升项目、射阳盐场1号水库生态修复工程等一个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野生动物打造新家园;川东港南建川养殖区生态修复工程探索“为鸟留食”的“生态+农业”模式……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目前,盐城已经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2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级市,全市受保护湿地面积达41.6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62%。盐城已记录鸟类436种,占全国鸟类种类的30.17%,珍稀濒危鸟类共计117种,包括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受威胁鸟类37种;麋鹿种群数量增至7840头,占世界总数的70%。(图片来源:李博 李东明 王亚洲 李思远 王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