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毅前行当先锋 踔厉奋发走在前丨朱相桂:走向世界的“中国鞋王”
2023-05-25 07:12 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融媒体 记者 周俊 曹恒

盐城撤地建市40年来,涌现出许多对盐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特别贡献的人物,与共和国同龄的森达集团创始人朱相桂就是其中杰出代表。他将一家在牛棚创办的皮鞋厂发展成为“中国鞋王”,创造了连续13年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辉煌历史,并在国际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心公益事业的朱相桂,去年获得盐城市慈善总会颁发的“最具影响力慈善行动奖”。他说,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回报社会,奉献社会。是的,人的价值就在于贡献,将来被历史铭记的,也正是像朱相桂这样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敢于“吃螃蟹”

牛棚办起“小作坊”

“镇南穷,光棍苦,年过三十五,衣服没人补,老了一把土。”这句话描述的是改革开放前的建湖县镇南村。在镇南村长大的朱相桂,整个童年的记忆就是贫穷,这样的磨炼让他养成了一种倔强的性格和懂得感恩的好品质。

1978年,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犹如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给各行各业发展带来蓬勃生机。敢闯敢干、敢“吃螃蟹”的朱相桂决定辞掉砖瓦厂合同工的“铁饭碗”,回到村里带领村民们一起拔“穷根”摘“穷帽”。经过一番讨论调研后,他和村里几个头脑活络的青年用生产队的仓库做车间,牛棚做宿舍,猪圈做食堂,踌躇满志在村里办起了一家皮鞋厂。

“创办初期,皮鞋厂每天都会遇到若干困难,只有咬紧牙关一个个去解决。”在回忆艰难辛酸的创业阶段时,朱相桂说,那时虽然改革开放了,但还是计划经济。“购买牛皮都要上计划,没办法,我们只有私自收购,不然厂子根本办不下去。”有一年,朱相桂去安徽偷偷收购生皮,后车灯没关,以为是追查车跟在后面,一紧张货车翻了,头部被划破,身上还流了血。

皮鞋生产出来了,销售也是问题,他和同事们挑着鞋子沿街兜售,尽管遭到冷嘲热讽,但还是凭着一腔热情和坚持打开苏北和东北市场。村办企业没有资格参加订货会,他们就满脸谦卑地去敲参会代表的房间上门推销。就这样,他们的皮鞋在国内市场逐步打开局面。

“要想走向全国,就必须进军上海。”朱相桂说,当时上海皮鞋是全国“大哥大”,只有发展壮大自己,才能在上海站稳脚跟、辐射全国。1984年,朱相桂带着鞋子进军上海滩,与上海中华皮鞋合作,贴牌生产中华牌皮鞋,还合作生产出口皮鞋,生意越做越大。

虽然贴牌生意好做,但是朱相桂并不满足做一家代工厂。领悟到“品牌是无形资产”的他,于1991年成立森达集团,力图打造自己的品牌。1993年,森达接受国家鞋类检测中心的检验,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个皮鞋生产企业,森达集团也荣获“中国鞋王”称号。从此,森达皮鞋成了苏北民营经济的一面旗帜。

勇做“领跑者”

走向国际“大舞台”

“做鞋就要做最好的。”胸怀全球市场的朱相桂,至此有了创世界品牌的自信。为了做出全球质量最好的皮鞋,他将目光瞄准“制鞋王国”意大利。因为在这里,他看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流水线、最精湛的制造工艺和最时尚的皮鞋款式。朱相桂一下子豁然开朗,深知“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他,高薪聘请著名制鞋专家马尼龙格等人,在他们的倾情加盟下,森达皮鞋无论是质量还是款式都站在了世界前沿。森达人通过不懈努力,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国际鞋商发展业务关系,产品全面销往全球鞋业高端市场。

朱相桂很早就有企业形象宣传的意识,为了扩大森达皮鞋的名气和影响力,他在1995年投入600万元,请刘晓庆拍摄热播电视剧《武则天》的跟片广告。随着央视广告的轮番“轰炸”,森达迅速闻名全国,销量也是一飞冲天,森达皮鞋成为众多国人脚下的一道风景。“600万元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我是顶住压力,力排众议的。”朱相桂说,那次代言广告等于签了一张“卖身契”,失败了就什么都没有了。1997年,森达被当时的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皮鞋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

1998年,欧盟对中国产皮鞋征收16.5%反倾销税,导致当年广交会上鞋类产品订单数量骤减。然而令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欧盟反倾销不仅未对森达造成冲击,相反,却助推森达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当年9月8日,朱相桂在北京宣布:森达经过筛选,确定由意大利阿历桑德·尼科莱迪、百罗利和法尔卡三家著名鞋厂贴牌生产森达牌皮鞋。这种“销地产”的营销模式,不仅开创民族鞋业品牌输出之先河,而且改变中国制鞋业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历史,从无牌创业到贴牌生产再到被贴牌生产,森达使中国制鞋业与国际制鞋业进一步接轨。

森达人在朱相桂的带领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2002年,森达获得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冠名权;2004年,森达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森达更是创下了连续13年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辉煌历史。“我们在创办森达的道路上,一路走来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坚定信心、顽强拼搏,一步一个脚印攀到最高峰。”朱相桂说。

常怀“感恩心”

回报社会“大家庭”

视今天为落后是森达的企业精神,也是朱相桂的人生态度。从21世纪初开始,森达集团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IT、热电公司纷纷建立,由足下起步的“森达”开始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至今仍在不遗余力地为建湖乃至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森达力量。

朱相桂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十五、十六、十七连续三届全国党代表等诸多荣誉面前,仍保持着谦虚的心态和努力的姿态,感恩和回报是他经常挂在嘴边、放在行动上的话语,这样的精神也滋养着森达员工。森达热电建湖公司副总经理徐俊之感慨地说:“公司成立20年来,朱董事长对待员工就像对待家人一样,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都给予很大的帮助,给我们提供成长的环境和发展平台,让我们不断提升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截至目前,朱相桂和他的企业累计向建湖纳税20多亿元,创造几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在他的带动下,一大批创业者顺应时代潮流,在建湖创新创业,勇于拼搏进取,对全县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功不可没,绘就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近年来,森达集团所在地近湖街道,不断厚培民营经济发展土壤,始终把民营企业作为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抓手。街道党工委书记胡荣华说:“我们一直传承发扬森达文化,营造好营商环境,服务好辖区内各类企业,推动企业行稳致远。”

这位从水乡走出来的企业家,有着浓重的家乡情结,始终热心公益事业,关爱弱势群体,为镇南村的老人办社保,设立百万元基金助力“希望工程”,资助孤儿重返校园,出资改造森达小学,帮助患白血病的儿童和困难家庭……暖心义举饱含着朱相桂感恩父老乡亲的大爱。“朱董事长先后多次援助抗洪救灾、资助困难学生。”建湖县慈善总会副秘书长张俊生说,2019年,他在县慈善总会设立朱相桂儿童白血病专项救助资金,4年来共救助24名白血病儿童。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建市10周年的时候,我还参加庆祝活动,一晃过去了30年,如今盐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相桂说,森达发展至今,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人民群众的厚爱。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森达人将接续奋斗,为盐城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作出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