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完成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中央决定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盐城农业体量大、农民数量多、农村地域广,是长三角中心区唯一农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城市。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使命如磐、责任在肩。2021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从市直机关选派42名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重点帮促阜宁、射阳两县35个村。
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全面推进富民强村。两年多来,第一书记们沉下心、俯下身,投入驻村工作,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队伍在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探索富民强村新路径,积极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建立经营灵活、管理有效、运行稳健、增收持续的集体经济发展新机制。
盘活要素资源 找准发展路径
面对村集体一没资产,二没产业的实际情况,怎样摘掉经济薄弱村“帽子”?怎么带动村民踏上乡村振兴道路?是第一书记上任后遇到的难题!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发展产业,首先要因地制宜。
来到射阳县海河镇巨星村后,第一书记李海昌就着手调研,发现村里有种植菊花的传统后,多次召集村组干部、党员、网格员、村民代表座谈交流,了解情况。
“前几年,村里为发展庭院经济,建议农户利用家前屋后‘拾边地’种植菊花、辣椒等经济作物,但老百姓积极性普遍不高,一是不懂,二是不敢。”巨星村党总支书记王小冬分析存在问题。
不会种就找人培训,不好卖就自己成立合作社,李海昌提出解决办法。
说干就干。2021年8月,在射阳国投集团和羊马镇鹤乡菊海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下,刚驻村4个月的李海昌就组织村里成立合作社,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到田头开展农技培训,为村民种植经济作物提供全过程服务,最大程度保证菊农收益。
从种到卖,让农户没有后顾之忧。去年,巨星村368户村民种植菊花400亩、46户村民种植辣椒50亩,总产值约450万元,亩收益达万元。
“今年我们力争菊花和辣椒种植面积超550亩,同时打造450米长的团结大沟‘菊花长廊’种植带,为更多农户做好示范,将来把菊花打造成特色产业。”谈及未来发展,李海昌胸有成竹。
发展产业,农村最大的资源就是土地。
同丰村是海河镇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但位置最偏的村,是目前全县不通公交车的两个村之一,也是全镇唯一村部不通自来水的村居。
条件差不怕,让来自市教育系统的驻村第一书记何永红最为难的是,不懂。
“不懂,没法跟老百姓交流。”
“不懂,就没说服力。”
驻村前3个月,何永红整天跟着村干部在村里转,参加会议和村里的活动时不说话、也不发言,只观察学习。
“要发展,首先要打破思维,改变种植结构,村干部要带头。”经过深入调研,何永红探索出“1+N”党员带头致富的做法,村“两委”干部每人承包集体农场3亩以上,每人带动3名以上低收入农户、5名以上普通农户,种植高效作物,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2022年,同丰村经营性收入突破52万元,连续两年在全镇综合考核名列前茅。
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也是第一书记杨恒桥驻村后做得最多的工作。
“2018年至2020年,村里3年才勉强完成18万元增收任务。”说到过去,海河镇小沙村党总支书记邹德忠眉头直皱。
小沙村是海河镇最小的村,没资金没资产没资源,镇综合考评中多次倒数第一。
杨恒桥驻村后,充分调查研究,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自身“造血”功能上想办法、下功夫。
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实现土地流转服务费收取率100%;开辟集体农场,探索自主经营稻麦种植;筹建集体养殖基地,实现山羊自繁自育。“杨书记帮着把村里900多平方米的空置房盘活,上了养羊项目,帮促工作队还奖了我们21万块钱嘞。”邹德忠一脸乐呵呵。
“我们首批养殖山羊136只已出栏100只,留下两只种羊和34只母羊,成功自繁自育34只羊崽。”看着一群新生的小羊,杨恒桥说,“这个很不容易,全镇也就我们村能做到。”
2022年,小沙村集体收入突破40万元。“今年,我们还要在集体农场、特色养殖、‘半亩田’等重点项目上发力,确保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杨恒桥信心满满。
改善人居环境 促进农民增收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1月8日上午,总投资1090万元的海河镇巨星、同丰、小沙3个村党群服务中心项目同日开工,这是射阳县2023年帮促项目第一批开工建设项目。
“我们村部投资最多,面积最大,设有便民服务中心、文明实践站、党员活动会议室、综治中心等功能室,公共服务标准化设施也会更加完善。”今年60岁的李海昌从2010年起就从事扶贫工作,是我市年龄最大的驻村第一书记。这些年,他积累了很多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民也有很深的感情。
升级改造98座垃圾池、拆建两座危桥、修建“断头”路……站在去年新修的近1000米长的水泥路上,李海昌盘算着今年的计划,“还要为群众办点儿看得见的事儿。”
乡村振兴,落脚点是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这路修得好哇,方便了大家伙,我家拖拉机开起来也带劲了。”3月21日11点40分,刚吃完午饭的阜宁县羊寨镇世明村二组村民孙丙文正在侧屋检修拖拉机,谈起去年门口新修的孙舍路,他眼神里透着高兴,“这多亏了郑书记。”
孙丙文口中的郑书记是来自市委编办的驻村第一书记郑永山。“要想富,先修路。”回忆起修路前,村民雨天出行的艰难场景,郑永山说:“连出行的路都没有,村民们何谈致富!”
“这一片有三四十户村民,基本都是老人。”作为第一书记,郑永山自上任后,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详细摸排了解村情民情,满满记了三本日记。“这个是梨树,这边是桃树,那里是葡萄。”黄河故道旁,每一户人家、每一片果林,郑永山都了然于心。
四明村充分利用黄河故道的生态优势,创建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特色林果、乡村旅游,积极打造林果特色村,新建多处家庭农场,发展农家乐项目,农旅融合产业迅速发展。
“未来我想做大林果产业,创立属于世明村自己的特色品牌。”驻村以来,郑永山一直在探索“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的富民强村课题。
2022年世明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0.43万元,同比增幅32.3%,在阜宁县25个帮促村中名列前茅。“今年我们村集体收入目标是破百万。”
农村因路而兴、因路而富。伴随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公路被赋予更多内涵,要通达畅捷,更要引领产业布局。
“市县交通运输部门联动,在村里新建了武进路和创业大道,形成一纵两横的道路框架。”阜宁县陈集镇汪朱村第一书记薛俊来自市交通局,修路有经验有资源。他表示,一纵两横的道路框架也是产业框架,村里围绕这两条路布局农业产业,大力发展大棚种植和养殖业。
“过了清明,这些丝瓜苗、辣椒苗就要打花了。”3月10日下午2时30分,陈集凤栖湖丝瓜产业园种植大棚内温度已经达到41.2摄氏度,57岁的种植大户蔡其兵在3号大棚内检查菜苗的供水情况。“这一片100多亩都是我承包的,交通方便了,游客也会越来越多,后期我们还会增加餐饮区和休息区。”
凤栖湖丝瓜产业园是市委富民强村帮促工作队为陈集镇汪朱、官路、郝周、大刘4个村建起的产业帮扶项目。村合作社领种、种植大户示范,现在汪朱村蔬菜大棚面积由不到100亩发展到近2000亩,成为全县高效农业排头村。
推进产业融合 探索多元发展
如何让深厚红色文化发挥最大价值?
阜宁县在保护、升级、提质基础上,将红色与教育深度融合、观光与体验结合,打造党性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红色研培、红色文创和红色乡村建设,走出一条以红色文旅带动乡村振兴新路径。
世明村位于羊寨镇西南方,是一个以烈士命名的村居,村部建有童世明烈士纪念馆,红色底蕴深厚。该村紧邻黄河故道,地势东西落差较大,分为堆上堆下两块。
因紧邻黄河故道,世明村世代依水而居,堆上堆下房屋错落分布,颇有江南水乡之美。结合人居环境提升,村里在主干路集中再现单家港战斗、青年学社盐阜分社等红色旧址,红色文化雕像群、凉亭、休憩长廊点缀其中,打造“走世明走过的路”红色微村庄工程。郑永山介绍,依托村里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是世明村未来发展的路径之一。
在陈集镇汪朱村,“沉睡”的红色文化资源被“激活”“用活”,赋能乡村振兴,红色热土跑出发展“加速度”。
“从阜宁到淮安有一条官道经过曹氏定居的村落,生活在这里的曹姓人家便在路边卖饭,供来往客商和官府公差吃饭。久而久之,人们便将此处称为卖饭曹。”在汪朱村党群服务中心,薛俊介绍起村里的红色文化,侃侃而谈。
卖饭曹文化村、湖海艺文社、刘少奇旧居、侉舟、草棚党校……汪朱村红色资源丰富,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战斗、生活较长时间。
串联红色遗址,结合研学旅游、党史学习教育发展红色旅游,再联合蔬菜瓜果种植,做大观光采摘业。薛俊对村里的发展方向有着清晰的规划,“村里还保留了一条老街,也会成为红色旅游线路的一大亮点。”
3月的田野,广袤的农村大地,春光无限,麦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射阳县海河镇小沙村山羊养殖基地内,34只小羊活力满满。同丰村将发力点投向塘口,利用成片坑塘水面,实现高效经济作物种植“结构性”突破,薄弱村悄然向特色村转变。
“这100亩鱼塘原来租给个人,租金每年8000元,租期10年。去年到期后,我们与射阳国投集团签下渔光互补项目,对方投资3000万元,村里每年保底收入12万元,而且每年递增,签了20年。”同丰村党总支书记徐华感慨,“过去十年都赶不上现在一年的收入,这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前景也好。”
“上面光伏电板,下面养鱼种芡实,渔光互补、种养混合。”站在塘口,何永红满脸欣慰,“两年前制定的三年发展规划,每一项我们都做到了。”何永红话说得坚定有力,成就感满满,“现在老百姓看我们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两年来,驻村第一书记始终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他们不急不躁,从村情实际出发,从自身资源找支点,不仅推动了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更提升了村“两委”班子的活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绘就乡村振兴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