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大家上午好。中共盐城市委宣传部、盐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今天举办“勇当排头兵、奋进向未来”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23场——“市工信局”专场,欢迎大家。
今天的发布会邀请到市工信局副局长郑荣东先生介绍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总体情况。市工信局中小企业处处长、四级调研员周广亚先生,产业转型升级处处长王雪东先生,装备工业处处长何华先生,电子信息与软件产业处处长吴奇静女士共同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工信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坚持工业强市,抢抓新一轮产业变革,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升级,推动我市加速形成“万亿规模总量、千亿产业支撑、百亿企业引领”的发展格局,为我市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高地展现工信担当,贡献工信力量。
一、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龙头企业势头强劲
一是规模总量再创新高。过去的五年,盐城工业总量连续跨越四个千亿元台阶,其中2021年连续跨越7000亿元、8000亿元台阶,达8081.3亿元,列全省第六位;东台、大丰、响水等3个县(市、区)销售超千亿。今年1-8月份,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8.7%,列全省第一;实现开票销售达6265.7亿元,增长25.2%,总量全省第六、增速全省第一;在上年连续跨越两个千亿元基础上,今年有望突破9000亿元。
二是企业培育形势向好。2021年,立铠精密开票销售首次超100亿元,金风科技、天合国能、润阳悦达3家企业首次超50亿元,16家企业首次超10亿元,全市超亿元企业数突破千家,其中百亿元、50亿元、10亿元级企业数分别达7家、6家、83家。今年,立铠精密全年开票预计将超200亿元,天合光能、博汇纸业、润阳光伏、SK新能源4家企业全年有望超100亿元。
三是重大项目实现突破。今年在建10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6项(滨海港综合能源253亿元、立铠电子180亿元、SK二期160亿元、金光纤维素106亿元、弗迪刀片电池105亿元、蜂巢动力电池100亿元),50-100亿元11项,10亿元以上92项,较上年增加33项;年度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达510项。
二、主导产业韧性加强,链式集聚效应日益彰显
一是四大主导产业支撑有力。坚定不移做大做强汽车、钢铁、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四大主导产业,成立工作专班,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1-8月份,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开票销售3023.2亿元,增长32.5%;汽车产业开票销售402.5亿元,增长20.3%;华人运通累计产销3224辆、3394辆,实现开票31.8亿元,新车型HiphiZ已于成都车展正式上市,与HiphiX形成双旗舰驱动格局;动力电池今年底规模将达到50.8GWh;在建产能77GWh;签约产能28GWh;规划产能45GWh(SK三期,列入2022年省重大储备项目)。电子信息产业成功招引立铠精密、东山精密、维信电子、领胜科技等一批细分行业龙头企业,今年1-8月份开票销售550.9亿元,增长52.8%。新能源产业推动光伏和风电研发、制造、运维、检测和场景应用一体化布局。先后落户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中车电机、天合光能、阿特斯、协鑫等一批领军企业,成为长三角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不锈钢产业链规模全国第三,德龙镍业、联鑫钢铁分别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1名、463名。
二是产业链培育成效显著。依托四大主导产业及关联产业,从细分领域延链补链强链,致力打造晶硅光伏、风电装备、不锈钢、动力电池、大气治理等5条地标性产业链,着力发展精密结构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8条优势产业链,培育突破光电显示、工业互联网等10条潜力产业链,逐一编制了产业全景图、招商地图、规上企业清单、重点项目清单、重点突破企业清单等“两图三清单”,实行“一条产业链、一个市领导挂钩、一个牵头部门服务、一个工作专班推进”,形成领导挂帅、市县联动、部门协作、企业参与的推进格局。1-8月份,23条产业链规上企业实现开票销售3304.2亿元,增长32.1%;晶硅光伏、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产业链开票销售实现倍增。到2025年,我市动力电池产能将达200GWh,产业链规模超千亿元。
三是重点项目发展后劲增强。召开全市工业投资及技改投资专题推进会,每天调度和公布各地工业投资入统情况,1-8月份,全市工业及技改投资预计分别增长5.7%、6.4%。47项市重大工业项目已实施42项,其中19项已投产或部分投产、10项设备安装调试。550项重点新建、技改项目已实施521项,完成投资919.9亿元;其中351项计划新开工项目已开工322项,开工率91.7%。123项重点新增长点新增开票销售844亿元,拉动面上增长66.9个百分点,其中新增开票销售超10亿元15项(立铠精密130.7亿元)。
三、立足为企服务初心,多措并举激发企业活力。
一是聚焦龙头企业。2016年以来,在全市工业、服务业、建筑业、农业企业中,根据年度入库税金开展“争星创优”活动,为星级企业颁发金质奖章和奖牌。其中工业企业“争星创优”,按照2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税收标准,分别认定三星、四星、五星工业企业,去年认定工业星级企业131家(三星91家,四星19家,五星21家),在全市综合绩效考核大会上为企业家颁发奖牌、发放金牌,引导更多企业做大做强、跨入星级行列。为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重企业、尊重企业家的氛围,市委市政府为重点企业主要负责人发放“盐商服务卡”,在子女入学、体检就诊、通行便利等8个方面提供便利,提升企业家的荣誉感、归属感。
二是聚力关键环节。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培育以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为代表的优质企业,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国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8家、73家,列苏北第一。73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本土企业达57家,这也为我们培育本土企业做强做优提供了新的路径。今年全市计划培育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以上。
三是聚合政策扶持。出台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20条政策等文件,去年发放奖补资金1.5亿元。今年,市委市政府加大对产业链培育、智改数转、绿色发展和专精特新支持力度,将资金规模提高至2亿元。建设“盐企通”惠企综合服务平台,形成集政策发布、政策咨询、项目申报等于一体的高能级惠企平台。今年来,已保障市工信局、发改委、商务局等多个部门的惠企政策线上申报。截至目前,平台共上线政策1679个、申报事项71个,共接受项目线上申报475条。开展“送政策送服务进企业”等系列助企益企活动,举办线上政策解读11场、专家讲堂15场、经济论坛3场,发放中小微企业政策汇编2万余册,指导企业用好用足国家和省市各项惠企政策。向103家“链主”企业、星级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负责人发放“盐商服务卡”。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在全市组织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按照一个规模企业、一名挂钩领导、一个服务平台、一套服务举措的要求,市县镇(街)联动、部门协同,全力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推动企业稳定增长,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四、强化数字盐城建设,数字化赋能产城融合
一是强化数字盐城建设。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持续推进“城市驾驶舱”建设,主舱定位城市运营指挥中枢,按照“3+3+1+1”架构,完成3大数字底座、3个服务载体、1个数字资产运营平台、1套标准规范建设,为政法、城管、住建等部门提供27项服务;完成视频感知、物联感知、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链、规划一张图、民情民意等9个主题场景开发,接入1个县区分舱、6个部门分舱和10个场景分舱。进一步提升“我的盐城”APP便民功能,开发上线“场所码”“盐货通”等大数据平台,累计上线服务530项,实名用户超421万。
二是全面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实施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全面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今年覆盖面力争达到40%。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科研院所与规上企业合作,帮助企业定期体检、发现问题、推动智改数转,实现规上企业增效益、研发机构得实惠的双赢效果。综合运用贷款贴息、投入补助、免费诊断服务等方式,让广大企业真正“敢转”“愿转”“会转”,加快形成“雁阵”效应。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建成69家省示范智能车间,悦达润阳、东山精密获评省示范智能工厂,催生了海聆梦家纺个性定制、昆岳环保远程运维等新的制造模式。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过去成绩的辉煌,对我们将来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一步,全市工信系统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勠力同心,奋发有为,坚定不移推动工业强市,为盐城城市能级迅速提升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主持人
感谢郑局长。下面开始提问。
省广电总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要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务院也持续出台一系列企政策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请问盐城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方面有哪些成效?下一步有哪些具体培育措施?
市工信局中小企业处处长周广亚答: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8家(含刚公示结束1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3家(含国家级28家)、85块牌子(专精特新产品、科技小巨人),其中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基本形成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龙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主干、创新型中小企业企业为基础的良好梯度培育格局。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下一步我市将按照“加强引导、加大扶持、多方联动、加快发展”的思路,一是完善梯度培育体系。坚持部门协同、市县联动,梯次推进、滚动发展,持续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梯度培育体系。二是强化引导服务。发挥中小微企业服务联盟等服务平台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投资融资、精益管理等指导服务,帮助更多中小企业加快专精特新发展。三是营造良好发展生态。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不断壮大专精特新企业队伍。
现代快报:近年来,盐城大力培育23条重点产业链,推进产业链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请问在培育产业链方面有哪些成效,下一步推动产业链赋能方面计划采取哪些举措具体?
市工信局转型升级处处长王雪东答:实施重点产业链培育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把产业链培育作为组织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建机制、组专班,绘图谱、排清单,强招商、培“链主”等各项工作,重点产业链总体发展态势较好。1-8月份, 23条重点产业链规上企业开票销售3304亿元,增长32.1%,其中不锈钢产业链开票超千亿元,晶硅光伏产业链开票销售665.8亿元,增长175.2%,全年有望超千亿。10亿元企业47户,开票2303亿元,占产业链总量的69.7%;全市共招引超10亿元产业链重大项目78项,协议总投资2286.8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组织实施产业链赋能行动,通过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行动、产业链资金链融通行动、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行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行动、产业链服务链协作行动五大行动,建设“产链通”综合服务平台、开发推广“盐链保”专项产品等27项具体任务,推进产业链与供应链、资金链、创新链、服务链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壮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扬子晚报:当前制造业多重承压,数字化转型已不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而是关乎企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必修课”。针对企业存在的“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等共性问题,请问盐城有哪些具体举措?
市工信局装备工业处处长何华答: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今年以来,在全市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的统领下,先后组织实施“十百千万”工程、“313”诊改行动等,聚焦企业“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痛点卡点,从四方面精准发力:
一是开展入企诊断,解决企业“不会转”难题。今年我们将实施2400家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遴选优秀服务机构,深入企业开展咨询诊断,提出“一企一策”顶层规划和系统解决方案。同时,引导和支持企业以诊断报告为基础,落地一批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项目,力争全年实施1000项数智化技改项目。下一步,将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难点,我们将开展细分行业轻量级数字化改造试点,低投入、快见效、批量化复制推广,实现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快速普及。
二是扩大服务供给 ,解决企业“不能转”难题。加快构建“一池、一平台、一会”的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即建设数字化服务商资源池,年内入池服务商达到200家;上线智改数转综合服务平台,组建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打造智改数转服务链。大力招引优秀服务商落户盐城,实施本地化服务,定期发布优秀数字化服务商及技术产品目录,举办智能制造供需对接会,促进技术资源精准匹配。
三是强化政策支持,解决企业“不敢转”难题。全市构建起“免费诊断、改造补助、贷款贴息、示范奖励、人才引培”的全流程政策扶持体系。对“智改数转”项目贷款贴息最高1.2%,对“智改数转”项目最高补助500万元,对创建国家级示范标杆企业最高奖励300万元,同时可享受智改数转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下一步,我们将和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单位举办金融财税智改数转财税金融政策宣贯暨专题银企对接系列活动,确保政策精准直达企业。会同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实施数字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年内认定10个数字化人才实训基地,评定20名盐城数字工匠,引培1万名数字化技术人才。
新华网:数字经济已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其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蕴含着无限的发展机遇。8月1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会,对盐城数字经济发展进行专题部署推进。请问,下一步盐城市推进数字经济有什么举措和发展目标?
市工信局电子信息处处长吴奇静答:数字经济是转型升级的新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盐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中明确提出:到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数字经济“四上”企业达1000家以上,规模突破3500亿元,打造全省数字产业新兴增长极、长三角数字治理示范高地。
(一)着力培育“1+4+N”数字经济产业体系。聚力打造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数字产品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四大数字技术应用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康养、数字文旅等一批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多领域数字化转型,着力构建“1+4+N”数字经济产业体系。
(二)全面实施“八大行动”。扎实推进数字核心产业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赋能、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数字政府加速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数字科技创新攻坚、数字经济生态优化、数字安全防护保障八大行动,设立7个专项行动组,分别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负责,对照数字经济22项年度预期指标,逐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细化工作举措、压实工作责任,系统推进全市数字经济各项工作。
(三)突出抓好数字经济项目推进。按照信息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四个类别,加快推进列入《三年行动计划》的90个数字经济项目建设。年内,举办珠三角数字经济投资说明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会,突破一批头部企业优质项目,力争年内新开工亿元以上数字经济制造业项目100个以上。
(四)打造一批数字经济特色载体。推动盐城高新区持续突破智能终端重大项目、环科城加快建设精密智造产业基地、市开发区集聚提升晶硅光伏产业链;盐南高新区围绕创新之核定位,加快聚集软件服务、大数据开发等应用企业,在全市培育打造10个以上特色鲜明、配套完善、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
主持人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嘉宾,感谢各位记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