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直第21场——市科技局专场
我言新闻 2022-09-06 11:59

主持人

大家上午好。中共盐城市委宣传部、盐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今天举办“勇当排头兵、奋进向未来”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21场——“市科技局”专场,欢迎大家。

今天的发布会邀请到市科技局副局长丁桂林先生介绍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总体情况。市科技局高新技术处处长邹苏豫女士,发展计划与政策法规处处长鲁伟先生,对外合作处处长刘茜怡女士,科研机构与科技成果处副处长胡国兵先生,区域创新处四级主任科员成洁女士共同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有请市科技局丁桂林副局长介绍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总体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科技系统坚持创新赋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创新重大举措持续落地,创新重大成效日益凸显,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全市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一、强化创新政策引领支撑,创新创造活力持续凸显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激励政策》。在政策起草过程中,我们结合全市“十四五”发展的新目标,对标长三角27座城市科技创新政策情况,赴先进地区学习调研,明确我市科技创新政策新定位;先后召开科研院所和企业人员座谈会,充分听取多方意见;经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于去年年底正式印发。主要体现以下特点:一是坚持总体稳定。新政策对原“聚力创新十条政策”中实施成效较好的条款进行了保留,如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奖励、企业产学研合作奖励等务实管用的条款均予保留。二是注重与时俱进。针对我市科技创新存在的短板问题,建立健全市科技计划体系,围绕基础研究、重点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能力建设等,面向产业链龙头企业,精准开展研发攻关。三是着力突出重点。重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面向产业创新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重大目标产品研发。上半年,我局围绕23条重点产业链,收集梳理各地、各部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项目173项、指南建议156条,联合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编制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指南。四是体现奖励激励。加大科技创新激励支持力度,出台《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激励政策实施细则(试行)》,目前共确认1921家单位的3072个项目符合政策奖励条件,第一批奖励金额10949.35万元已下发,其中市本级财政承担5547.17万元。

二、落地落实重大创新举措,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去年,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科技创新突破年”活动,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持续开展“科技创新推进年”活动,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纵深发展。

(一)实施高企培育壮大工程。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积极引导企业参加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力争全年通过国家评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4000家以上。利用大数据可视化系统动态监测,全面掌握科技型企业发展状况,深度摸排拟申报高企企业,组织开展模拟评审,帮助企业对标补差,力争新增高企200家以上。组织实施全市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年内通过省、市评估的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和独角兽企业超2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30家。

(二)实施科创载体集群工程。加快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围绕我市风电、光伏和生物质、氢能、储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技术攻关,积极争创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实现我市产业高端创新平台零的突破。鼓励企业按照“有人员、有场所、有经费、有设备、有项目”的标准,建立研发机构,新增省级以上企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80家以上。

丁桂林:

(三)实施产业创新提升工程。围绕23条全市重点产业链,梳理摸排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推动产业技术供需对接,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1000项以上。聚焦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科创产业资源富集地区,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组织10场以上专题招商活动、20场以上科创企业进高校及高校专家盐城行等产学研专场活动,重点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补链项目落户盐城。

(四)实施区域创新协同工程。推动各高新区打造特色创新集群,强化人才、技术的资源集聚,优化创新条件,提升创新浓度,打造高新区发展的集体品牌和独特优势。组织开展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推动园区创新内涵不断提升。加快推进市科创中心建设运营,分批次招引30家以上域外优质创新资源、科技服务机构入驻,把科创中心打造成为全市高品质科技服务业集聚中心。

(五)实施创新生态优化工程。举办中国盐城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挑战赛、沿海发展人才峰会等活动,全面创塑盐城科创IP品牌。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新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载体3家以上,吸引和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加强科技与金融联动,充分发挥科创基金引导作用,撬动更多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社会资本支持创新活动。强化高企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重点支持高企申请发明专利和注册商标,年内高企新增有效发明专利800件以上。

(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23条重点产业链,通过竞争择优、揭榜挂帅等形式,重点支持10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对国家鼓励发展的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操作系统、处理器等领域研发攻关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努力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产业带动强的重大科技成果。

(七)开展“科技创新送服务”。发挥科技部门桥梁纽带作用,结合“企业大走访、项目大推进、产业大招商”活动,领导班子带队深入各地一线,加强科技政策宣传解读,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重点聚焦规上工业企业、拟申报高企、新型研发机构等,深化挂钩服务,摸排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及创新能力等情况,帮助梳理技术需求,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发展成效不断显现

一是创新总体实力显著提升。去年在全市开展“科技创新突破年”活动,省对市高质量考核科技创新4项指标实现全面进位,技术合同成交额、科技型中小企业2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三位。近三年全市研发投入持续保持15%以上增幅,今年上半年全市工业企业研发投入92.77亿元,同比增长28.9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稳步提升,今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1758.33亿元,同比增长38.5%,增幅全省第一。东台入选首批江苏省创新型示范县(市、区),盐城工学院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

二是科技企业集群持续壮大。强化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截至7月底,全市共有2580多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全市现有高企1633家,今年组织1260多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全市现有瞪羚、独角兽入库培育企业分别为184家、15家,去年22家企业获评“省高新区瞪羚企业”,4家企业获评“省潜在独角兽企业”,实现我市零的突破。

三是平台载体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4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19个,国家级众创空间9家、省级28家,国家级孵化器14家、省级29家、市级22家,科技孵化器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区全覆盖。省列统新型研发机构20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400多家,与省产研院签约共建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大丰、响水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四是政产学研合作纵深拓展。深化与大院大所交流合作,今年已征集企业技术需求277项,征集清华、北大、中科院等50多所高校院所科研成果3000多项,组织举办盐城-南京科创合作洽谈会等产学研活动17场次,累计签约合作项目569项,97项获省产学研合作项目立项,立项数全省第二。组织推荐336名科技人才申报省“科技副总”,认定147名市“科技副总”。

下一步,全市科技系统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科技创新推进年”活动持续走向深入,全面塑造科技创新竞争新优势,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建设四个“绿色盐城”贡献科技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主持人

感谢丁局长。下面开始提问。

新华日报记者:近年来,盐城市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能否介绍一下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总体情况?

市科技局高新技术处处长邹苏豫: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企培育工作,围绕高企培育下功夫、出实招,着力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先后开展“科技创新突破年”、“科技创新推进年”活动,均把高新技术企业摆上首要位置,通过扩增量、优存量、提质量,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21年底,全市高企总数达1633家,全省第6。

一是组织推进有力度。明确工作导向,坚持高位推动,完善工作机制,压紧压实责任,始终把支持高企发展作为各地“一把手”工程重点重抓,坚持把科技创新与全市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将高新技术企业列为全市年度目标任务综合考核和园区“等级创建”考核指标,加大分值权重。

二是政策支持有强度。先后制定出台《全市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激励政策》等政策文件,根据企业不同阶段的成长规律,因时制宜、因企施策,做到精准发力、精确扶持、精心培育,加快打造企业创新梯队。

三是培育工作有体系。一是发挥园区主体作用,厚植全市高企培育后劲,深入推动园区分级对标建设孵化器,重点打造专业孵化器和标杆孵化器,提升科技企业自主孵育能力。截至2021年底,我市14家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区)、3家合作园区和7家市级工业园区拥有高企1478家,占全市高企总数的90.5%。二是加强部门联动协同。科技、财政、税务部门切实发挥牵头作用,不断完善工作协调机制,推动相关部门优先支持高企和入库培育企业获得授权专利、研发机构、人才招引等关键指标。三是动态充实高企培育库。制定《盐城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管理办法(试行)》,指导各县(市、区)加强对新竣工、新招引项目的关注,及时筛选纳入培育视野,先后有2377家企业进入市高企培育库。四是持续开展指标补差。坚持平时抓、经常抓,对进入培育库的企业加强分类培育、对标补差,在做好当年培育的基础上同步推动来年培育工作,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帮什么。

四是壮大发展有成效。持续推进“高升规”、“规升高”行动,促进高企做大做强,全市规上高企总数达954家,占高企总数的58.42%。启动实施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入库培育数量分别达184家、15家。2022年通过省、市评估的潜在独角兽企业共5家,估值近100亿人民币。培育壮大高企上市后备梯队,“一企一策”实行动态管理、重点服务,全市主板排队待审、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中高企数量占比超60%。

现代快报记者:今年盐城市在《盐城市重点产业链培育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培育壮大23条重点产业链,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链,为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提供坚实产业支撑。请问科技部门如何配合推进?

发展计划与政策法规处处长鲁伟 :  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核心引领作用,为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提供关键支撑,市委市政府决定,2022年在全市开展“科技创新推进年”活动,出台了科技创新推进年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实施产业创新提升工程。市科技局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建立健全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供给常态化征集、对接、服务机制,形成产业技术需求清单,对接高校院所技术清单,准确分析需求侧与供给侧的耦合度。

目前成效:今年已征集企业技术需求277项,征集清华、北大、中科院等50多所高校院所科研成果3000多项,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16场次,累计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569项。

二是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围绕重点产业链,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牵头,编制产业紧缺、替代进口等“卡脖子”技术清单。建立“揭榜挂帅”、定单式研发等制度,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目前成效:组织企业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66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项目指南编制,共收集梳理各地、各部门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项目173项、指南建议156条。目前正联合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编制2022年度盐城市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指南。

三是实施科技补链强链。聚焦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科创产业资源富集地区,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抓大不放小,面向都市经济园、大学科技园、产业园区、孵化器,组织开展专题招商活动,重点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补链项目落户盐城。

目前成效:先后组织举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成都、深圳专场赛及产业链科技招商活动,签订合作项目51项,组织起草离岸孵化实施意见,建设一批离岸孵化器。下一步,我们还将组织举办杭州、西安专场赛及产业链科技招商活动,组织参加沿海人才峰会、苏北五市产学研活动、专精特新产学研专场活动等,全面推进科技补链强链工作,着力提升产业创新水平。

中国江苏网记者:在今年的科技创新推进年活动实施的“创新生态优化工程”中提出了集聚海内外人才资源,请问在吸引和集聚海外人才方面有什么重要举措和进展?

市科技局对外合作处处长刘茜怡:为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吸引和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今年,我们将国际科创平台载体建设作为我们集聚海外人才资源的重要抓手,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外国专家工作室建设,年内将新建市外国专家工作室10家以上。今年6月份,我局制定出台了《盐城市外国专家工作室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和规范市外专工作室的建设与管理,并进一步明确了奖励支持政策,对认定为市外专工作室的,优先推荐申报部、省科技项目等,绩效评估优秀的市外专工作室最高给予10万元奖励。

二是加快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结合盐城现有外国资源和产业发展需要,加快中韩、中欧跨国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促进更多先进科技成果在盐城的转移转化。我们积极指导和协调盐南高新区与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中欧(盐城)跨国技术转移中心,抢抓机遇引进欧洲高端人才、技术资源。目前,中心已成功引进7位专家与盐城本地企事业单位合作,并获批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

三是完善苏港(盐城)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落实盐城市政府与香港科技大学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以平台为链接导入香港科技大学等香港科创资源,计划年内入驻科技项目15个以上,以项目带动人才流动。目前,中心已成功入驻中港赢科等科技型企业13家。

盐城广电总台记者:在今年的科技创新推进年活动实施的“科创载体集群工程”中提出了创建重大创新平台,请问目前取得了什么重要进展?

科研机构与科技成果处副处长胡国兵: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沿海高质量发展,提升我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要求,今年我们一直在围绕我市风电、光伏和生物质、氢能、储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需求,瞄准海水耦合制氢、海上漂浮式光伏等前沿方向,立足盐城市丰富的沿海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加快推动建设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以下简称中心),为我省打造海上可再生能源产业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在省委省政府和科技厅的支持下,目前我市与省产研院正式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完成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由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悦达投资有限公司和盐城市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进行工商注册,并与中科院电工所、华北电力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江苏华能、金风科技等高校院所和企业充分沟通,甄选行业内的优秀领军人物担任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人选。

中心将落户创新氛围浓厚的盐南高新区科创走廊,全面启动中心理事会的筹建工作,聘请院士等行业顶尖专家担任专家委员会成员,同步启动专家咨询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筹建工作,召开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研讨会,积极推动与金风科技、远景能源等龙头企业合作,招引国内外优秀团队来盐开展相关技术研发,招引项目入驻。

扬子晚报记者:高新区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那么,盐城市在推动高新区进位争先,提升园区创新内涵的举措有哪些?

区域创新处四级主任科员成洁: 为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更好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我们着力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推进对标赶超。组织省级以上高新区对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深入查找制约位次前移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形成分析报告,制定提升措施。根据发展阶段、区位竞争等因素,选择对标园区,抬高目标定位,及时督促推进,强化责任落实,不断提升园区创新力和竞争力。

二是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指导各高新区从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出发,围绕“一区一战略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创新生态,提升集群支撑能力和配套能力,打造区域性地标产业。盐城高新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三大主导产业;盐南高新区聚焦机器人、物联网、无人装备等细分领域;建湖高新区紧扣高新定位,聚力六大产业链条;环保高新区依托完备的绿色环保产业链条,集聚环保行业领军企业。

三是加快提升创新水平。支持各高新区持续深化与重点科教单位的合作,组织开展专项产学研对接洽谈活动,精准集聚创新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开展精准支持和帮扶,引导和支持高新区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新技术,组成研发团队,建立研发机构,提高企业创新和管理水平。

四是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围绕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柔性引才机制,深入推进“黄海明珠人才计划”,促进技术、人才资源向园区企业流动;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化发展,提升孵化平台服务能力、管理水平、孵化效益,增强创新创业服务水平。

主持人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