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上午好。中共盐城市委宣传部、盐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今天举办“勇当排头兵、奋进向未来”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20场——“市体育局”专场,欢迎大家。
今天的发布会邀请到市体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如俊先生介绍市体育局总体工作情况。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处长陈澄先生,产业管理处处长孟德先生,训竞处四级主任科员韦广银先生共同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有请市体育局陈如俊副局长介绍市体育局总体工作情况。
近年来,全市体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全市体育事业呈现稳中有进、向上向好的发展局面,为盐城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积极作出体育贡献。
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体育设施实现“四个全覆盖”。即县级体育设施新“四个一”(一个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一个3000个坐席的体育馆、一个游泳馆或标准室内游泳池、一个3000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中心)工程全覆盖,“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全覆盖,镇(街道)高质量笼式多功能灯光球场全覆盖,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级政府累计投入300多亿元用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连续6年将增加体育设施建设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共建成各类健身步道1400公里,总里程居全省前列。建成镇级以上体育公园112个,其中总投资近10亿元的盐龙体育公园是苏北首座大型生态体育主题公园。全市符合条件的510所中小学体育设施全部对社会开放。目前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54平方米,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65名。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每年全市举办的各类群众体育活动超1000场次,积极创塑全民健身四季歌(春季马拉松、夏季龙舟赛、秋季自行车、冬季广场舞)品牌。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着力打造“跑者天堂”,面向广大健身群众在市区范围内征集10条“城市智慧跑道”,在全市范围内征集20条“最美跑步线路”,举办“万人迎国庆荧光跑”和“最美跑步线路积分赛”等活动,激发广大市民的跑步热情,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体育社会组织日益完善。2017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体育协会治理能力改革工作,先后出台《关于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四位一体”改革指导意见》《进一步促进市属体育协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有力促进了市属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目前,全市体育系统在职干部与协会基本脱钩,市属体育单项协会与行政机关全部脱钩。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动力和全民健身活力,现有全市各类单项体育协会352个,市级体育协会46个,实现市县两级体育总会全覆盖。
二、竞技体育工作基础不断夯实
竞技水平稳步提升。我市47名运动员代表江苏参加2019年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田径、篮球、乒乓球等8个项目比赛,获得金牌15枚、银牌5枚、铜牌2枚,圆满完成了省下达的参赛任务,省体育局专门向市委、市政府发来感谢信。在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上,我市28名体育健儿参加16个大项、41个小项的角逐,夺得5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创造了我市运动员参加历届全国运动会的历史最好成绩。今年是第二十届省运会举办之年,我市组建了1265名运动员的参赛队伍,参加全部36大项中的34个项目比赛,预计金牌、奖牌和总分均超历史。优秀人才不断涌现。2014年,我市选手韦奕获得第四十一届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锦标赛男子团体冠军,这是中国男子国际象棋首次获得世界冠军称号,同时中国队也成为奥赛有史以来第一次夺得男子团体冠军的亚洲代表队,打破了欧美人对男子奥赛长达87年的垄断。田径运动员潘高琴参加2018年国际田联黄金大奖赛日本大阪站比赛,夺得女子4×400米接力金牌。我市足球运动员彭诗梦、艺术体操运动员郝婷参加了2021年东京奥运会,郝婷和队友们在决赛中拿出了良好的状态,最终名列第四,刷新了中国艺术体操境外参加奥运的最好成绩。我市乒乓球运动员蒯曼征战2021年世界青年锦标赛,获得3金(单打、双打、团体)1银(混双)的佳绩。体教融合持续推进。认真落实“双减”政策,着力提升学校体育课质量,持续推进“专业教练员进校园”和“专业场馆向学校开放”活动,每年为中小学生免费开设网球、游泳、保龄球等技能培训课5万多人次。青少年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小足球、小篮球,大健康、大梦想”、“市长杯”等联赛活动普及校园。会同市教育局制定出台《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创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4家,省级青少年奥林匹克体育俱乐部15家,积极构建青少年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训练、青少年体育竞赛“三大体系”。
三、体育产业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坚持走融合发展的路子,积极推动体育与旅游、卫生、教育等领域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包括竞赛表演、项目培训、休闲旅游、场馆运营及相关衍生业态的全产业链。截至2021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320亿元以上,增加值约9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约为1.48%。燕舞健身广场、大纵湖体育旅游项目被评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示范项目,盐南高新区被省列为省级体育消费试点城市,阜宁县金沙湖被命名为长三角地区最佳体育旅游目的地,大丰梦幻迷宫、市全民健身中心等3家单位被认定为江苏省体育服务综合体。品牌赛事深入人心。盐城马拉松、盐城龙舟赛、盐城黄海湿地公路自行车赛等富有盐城生态特色和文化底蕴的重大赛事,已成为拉动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中,2019年首届盐城马拉松被中国田径协会授予“铜牌赛事”“最美赛道特色赛事”,为盐城这座国际湿地、沿海绿城注入了马拉松运动基因。经过持续、科学的培育,2021盐城马拉松吸引了1.5万人参赛,取得了圆满成功,赛事品牌内涵不断丰富,赛事品质持续提升,成为国内马拉松界专业性强、媒体辨识度高并广受公众认可的路跑赛事。成功承办了中华龙舟赛、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全国滑板锦标赛暨全运会资格赛等一系列重大体育赛事。在疫情常态化的形势下,首次承办了中国足球乙级联赛开幕式及部分场地比赛、中国篮协NBL联赛两项国字号职业赛事。政策保障持续发力。体育健身服务从业人数显著增加,体育市场日趋规范,居民体育消费意愿明显增强,严格落实市政府《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稳定经济增长的二十条政策意见》精神,针对当前体育企业面临的困难,研究出台了《盐城市体育局服务体育企业纾困解难十项措施》,有力推进体育企业复工复产,提振了市场消费信心,促进了消费回补。
百尺竿头思更进,接续奋斗再出发。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舍我其谁的拼搏担当,勇毅前行,勇立潮头、勇攀高峰,更大力度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市、健康盐城,为“竞逐新赛道,勇当排头兵”增色添彩、再创佳绩,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主持人
感谢陈局长。下面开始提问。
新华日报记者:十四五期间盐城市全民健身主要任务有哪些?
陈澄:
(一)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
“十四五”期间,提升丰富公园(广场)内涵和功能,新建或改扩建各类体育公园(广场)不少于100个,全市所有县(市、区)、镇级实施全覆盖。新建健身步道(含健步走步道、骑行步道、智慧步道)不少于400公里,新增智慧健身设施60处,新建改扩建全民健身中心不少于5个,新建改扩建县级公共体育场标准田径跑道和标准足球场地不少于10个,每万人拥有足球场达到1片,完成乡镇(街道)、村(社区)、自然村(居住小区)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发展户外运动,新建户外运动设施60个。
(二)实施活力健康社区建设示范工程
通过推评全市活力健康社区示范工程,制定活力健康社区建设标准,完善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好管好社区健身设施,逐步建设群众身边的“百姓健身房”。社区健身设施室内人均体育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体育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定期举办含5个健身项目以上的社区运动会,每年组织本社区居民开展不同人群赛事活动15次以上。社区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5名。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开展“你点我送”居家健身服务。多渠道组织全民健身和健康教育宣传,每年举办科学健身讲座不少于10场,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服务。
(三)打造品牌赛事活动塑造工程
支持体育社会组织打造自主品牌赛事,构建由体育社会组织牵头、覆盖全市的品牌赛事体系。支持市属体育社会组织通过城市业余俱乐部联赛,打造市、县(市、区)、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联动的赛事体系,形成海选、区域城市赛、总决赛的赛事模式,逐步形成品牌效应,丰富赛事品牌内涵,扩大参赛站数和参与人群,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四)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工程
全市完成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化改造升级10个,到2025年,享受国家、省级免费或低收费政府补贴3000万元,发放省市级体育消费劵2000万元,60%以上的公共体育场馆达到信息化建设提升标准。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活力,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开展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各类社区体育活动。每年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3000人,定期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星级评定和技能大赛,评选全市“十佳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国民体质监测,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突出问题的体育干预。
(五)加强全民健身文化交流与合作
广泛开展体育文化宣传,推广“主动健康”理念,积极参与长三角体育节及运动休闲博览会,联合举办长三角龙舟赛等区域性全民健身赛事;举办城市业余俱乐部联赛。
主持人
谢谢陈处长,接下来请继续提问。
现代快报记者:近年来,盐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活力初显,培育出一批绿色、低碳、高效,助发展、稳经济、惠民生的优质体育产业项目,请问市体育部门是如何推进的?
孟处长:体育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新兴产业,连接生产、服务和消费,兼容公益性与商业性,既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又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目前,我们注重推动体育产业的市场培育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有效激发社会资本投入,体育与旅游、文化、科技、商业等领域逐步实现融合发展,规模总量逐年扩大。截至2021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320亿元,增加值9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约为1.48%,较2015年的42亿元增加值和1%的占比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通过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基地、园区、乡镇积极创建“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旅游目的地”等体育产业载体。悦达健身广场和大纵湖体育旅游被认定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示范项目,大丰梦幻迷宫代表江苏参评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阜宁县金沙湖被命名为长三角地区最佳体育旅游目的地,市全民健身中心等3家单位被认定为江苏省体育服务综合体,黄海国家森林公园、大洋湾生态旅游景区等5家单位获评江苏时尚体育好去处,射阳千鹤湖公园、南海未来城AI智慧跑道等3条线路获评省十一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64个优质体育产业项目共获得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070万元。盐城马拉松、盐城黄海湿地公路自行车赛等富有盐城生态特色和文化底蕴的重大赛事,已成为拉动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中,2019年首届盐城马拉松被中国田径协会授予“铜牌赛事”“最美赛道特色赛事”,为盐城这座生态绿色之城注入了马拉松运动基因。2020年,我市又成功举办了疫情后国内首场万人马拉松比赛,拉开了国内马拉松赛事重启的序幕,成功塑造了盐城“体育+旅游+人文”的全新城市名片,有力推动了后疫情时代社会经济与生活回归正轨。体育健身服务从业人数显著增加,体育市场日趋规范,居民体育消费意愿明显增强,严格落实市政府惠企二十条政策,在全省率先出台服务企业保障复工复产十项措施和《关于支持全市体育企业抗疫情促发展的通知》,有力推进体育企业复工复产,提振了市场消费信心,促进了消费回补。“十三五”期间,累计销售体育彩票54.84亿元,筹集公益金19.19亿元,为国家公益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保障我市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持人
谢谢孟处长,接下来请继续提问。
中国新闻网记者:请问盐城市在深化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体育工作开展方面,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
韦处长:我们联合教育部门制定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化政策保障,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主要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
1、会同教育部门共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一是合作共建青少年体能训练基地,推进优质体育资源进校园,选派优秀教练员、体育俱乐部专业人员进学校指导体育课,开展业余训练;二是加强学前教育阶段体育教学,推动全市幼儿园、小学实施少儿体适能活动全覆盖;三是协助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推荐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教练员,加大学校体育教师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体育专项业务培训力度,提高体育教师专项技能和体育训练执教水平。
2、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赛事。继续办好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体育冬夏令营、亲子体育节等活动,鼓励各地、各学校承接全国和全省青少年体育赛事。一是广泛开展校园体育竞赛活动,构建市县校三级体育竞赛体系和选拔性竞赛制度,鼓励学校选拔组建学校代表队参加青少年体育竞赛;二是优化完善市级一体化青少年竞赛体系,体育教育部门共同制定市青少年体育竞赛计划,统一运动员资格审查与竞赛组织标准;三是联合选拔组队参加各级各类学生(青少年)体育竞赛,将备战参赛成绩纳入综合评价体系。
3、积极扶持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近年来,我市的社会青训俱乐部积极融入青少年体育工作,涌现了东台安贝斯足球俱乐部等众多知名青训机构,据统计,目前我市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有248家,有力助推了我市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开展。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充分释放社会力量的参与活力。一是深入推动训竞分离改革,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业余训练、竞赛组织和技术服务提供;二是大力扶持小微体育企业开展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和赛事IP打造;三是积极引导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志愿者投身青少年体育发展;四是“青少年体育+” 和“+青少年体育”的产品和服务层次更加多样、供给充足,成为“赛事经济”、“夜间经济”的新兴力量。
主持人
谢谢韦处长,接下来请继续提问。
盐城广电总台记者:省二十届运动会青少年部比赛正火热进行,请介绍下市代表团参赛的相关情况。
韦处长:我市1265名运动员(男767人、女498人)报名参加青少年部34个大项的比赛(除橄榄球、马术)。截止8月30日上午,共获得金牌49枚、奖牌155枚、总分1939分。本届省运会青少年部比赛,我市代表团取主要有以下亮点:
1、田径等基础大项取得历史性突破。在7月10日-16日举行的田径第一阶段比赛中,我市以12金6银9铜位列全省第三。其中在男子17-18岁组5000米决赛中包揽前三名,并夺得3000米、5000米混合团体金牌;在男子17-18岁组10000米、1500米项目中包揽冠亚军;沈雨涵夺得女子17-18岁组10000米、5000米和1500米这3个项目的金牌;陈文静蝉联女子17-18岁组七项全能冠军。充分体现了我市田径项目在多年积累后,一举爆发,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2、举重等传统优势项目继续保持领先。在8月4日-13日举行的举重比赛中,我市以4金7银7铜列全省第三,该项目比赛一结束,省队就选调我市运动员充实省队后备力量。
3、射箭等体教融合项目精彩亮相。射箭是我市在省二十届周期新开设的项目,训练时间仅2年不到,以3金4银1铜列全省第二。该项目设在市开发区实验学校,均由学生在课余时间坚持训练,首次参赛就获得了佳绩。
主持人
谢谢韦处长。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