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发布会邀请到市卫健委副主任邓义军先生发布近年来全市卫生健康总体工作情况。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张国瑞先生,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正先生,市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顾月星先生共同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有请邓义军副主任发布近年来全市卫生健康总体工作情况。
健康是幸福之基,人人享有健康是时代的呼唤、百姓的期盼,也是我们卫生健康工作者不懈的追求。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坚持党的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加快实施健康盐城行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作出积极贡献。
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疫情防控书写优异答卷。在与新冠肺炎疫情鏖战的3年时间里,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始终发挥主力军、排头兵作用,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治任务,毫不放松抓细抓牢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在大战大考中经受住了重重考验。一是织密织牢“防控网”。积极发挥专业优势,科学研判疫情形势,当好参谋助手,让防控措施始终跑在疫情前头。坚持“人物环境”同防,把牢高铁站、汽车站、机场、港口、进口货物、冷链物流、集中隔离点等外防输入关口,切实守牢第一道防线。加强与公安、交通等部门协作,紧盯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做好健康监测,落实健康管理,严防聚集性疫情发生。二是实施科学有效医疗救治。坚持“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工作原则,严格执行 “一人一策”精准救治,武汉疫情发生后,在全省最早实现确诊病例清零。高标准建成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与市级方舱医院,今年累计收治阳性病例183人次。及时调整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床位总数达2007张。三是完善常态化防控机制。牢牢把握住黄金“24小时”处置期,牵头制定小规模聚集性疫情应急处置工作清单,完善平急转换机制。在全省率先实施全员核酸检测实战演练,全市已具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的机构共44家、核酸检测基地14家,检测能力96.65万管/日,具备核酸检测资质的人员1695人。投入运行健康小屋487个,最大程度方面群众核酸采样。四是坚决服从大局,贡献盐城力量。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后,组织7批次253名医疗队员驰援湖北;2021年本省发生疫情后,派出援宁、援扬医疗队员857人;今年以来,累计派出3649名医疗队员,支援天津、苏州、连云港、常州、宿迁、徐州、上海等地疫情防控。
二、坚持崇尚健康、护航健康,健康盐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落实全民健康战略,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全周期保障和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一是健康促进成效显著。2020年,在健康江苏建设考核中获评优秀,在省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技能竞赛决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2021年,盐城市及东台市被表彰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全国共30个设区市、10个县级市)。2022年,射阳县建成国家健康县。累计建成健康江苏建设示范点2个,国家健康县1个,省健康县4个,省健康促进医院41个,省健康镇22个,健康村131个、健康社区47个。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9%,人均预期寿命达78.40岁。二是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累计创成国家卫生县城4个,国家卫生镇46个,省卫生镇25个,省级以上卫生镇占比达77.17%。三是重点疾病预防控制有效夯实。建成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3个,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6个。率先将适龄儿童2针次水痘疫苗纳入免疫规划,推进疫苗和预防接种全流程质控,儿童预防接种门诊标准化达标建设领跑全省。四是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93元以上。2021年,我市代表江苏省接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考核,成绩列全国第二。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开展全民健康体检工作的意见》,按照人均不低于200元标准,实施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各级财政投入近9亿元,共体检434万人。
三、坚持主动作为、奋发有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有效完善。2019年以来,市政府计划投资186.53亿元,开工建设31个重点卫生项目,已竣工交付12个。一是医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市一院“一院多区”加速发展;市中医院南扩工程列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项目,已投入运行;市妇保院整体东迁,市儿童医院按三级专科医院标准建成运行。市一院二期、市儿童医院二期、市二院改扩建、市三院南院二期、市四院异地新建等工程加快推进;市老年康复医院揭牌。二是县级医院能力得到加强。稳步推进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全面提升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6家县级人民医院建成三级综合医院。三是基层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连续两年全省第一。全市达“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151个、推荐标准47个,覆盖率分别列全省第二、第四。建成省社区医院28个、省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14个,建成数分别列全省第二、第四。四是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中医药传承创新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全市建有国家和省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28个,基层名中医工作室(工作站)建设项目12个,培育省名中医16人、市名中医89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5人、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4人。建成101个标准化基层中医馆,其中五级中医馆9个。
四、坚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焕发新的活力。完整、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发展活力。一是打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翻身战”。研究制定《盐城市市级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方案》,针对盐城弱项和短板,丰富考核指标,采用半年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常态化的数据监测和定期反馈机制。二是打好分级诊疗“持久战”。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市一院成功申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组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联盟、重症医学科专科联盟、儿童专科联盟以及创伤、卒中、胸痛救治联盟等共计574家;市中医院医联体成员单位增至59家;市二院牵头组建盐城市肿瘤防治联盟,成员单位28家;市三院与2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医联体。9个县(市、区)均出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施方案。三是打好信息化建设“攻坚战”。制定城市驾驶舱卫生分舱建设方案,按照“1+1+1+X”思路,着力建立为政府宏观决策、行业行政管理、群众就医体验、医疗机构管理提供分层级、可视化、交互式服务。推进“我的盐城”APP医疗健康板块建设,更好地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完成中医诊所备案移动APP开发运行。加快互联网医院及远程医疗平台建设,电子病历应用达5级水平的1家、4级水平8家。东台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获国家互联互通成熟度四级甲等奖牌,列全国区县综合得分第一。
五、坚持不忘初心、顺应民心,健康惠民奏响铿锵旋律。花大力气解决“一老一小”突出问题,始终关注妇女儿童、低收入人口健康,确保健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一是“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建设省级普惠托育机构7家,市级普惠托育机构7家,东台、亭湖建成2家省级示范性普惠托育机构。出台《盐城市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实施方案》,增加老年健康服务资源供给,建成3家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达65%,医养结合机构达56家,医养签约覆盖率达94%,现有护理院11家。推进“安康关爱行动”,覆盖率达61.2%,每年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培训3万多人次,在省第一届“老年达人”运用智能技术大赛上获二等奖和最佳组织奖。二是妇幼健康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市一院、市妇保院分别建成市级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市级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均控制在较低水平。积极推进“两癌”检查项目,加大出生缺陷防治力度。推进新生儿出生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工作,射阳、大丰、东台、响水、盐都实现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婚姻登记一站式服务。三是低收入人口健康支持持续增强。持续落实已脱贫的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健康扶贫政策,组织1661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与35万多低收入人口签订协议,全程连续性提供健康综合服务。扎实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卫生援疆援陕援青等工作,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暨对口帮扶支援合作先进集体。
六、坚持筑巢引凤、固巢养凤,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深入实施人才强卫、科技兴卫战略,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增强发展动能。一是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引才聚才。创新引才引智机制,积极抢抓“515”人才引进政策、“黄海明珠”人才计划机遇,依托人才峰会、高层次专家恳谈会、宣讲会、招聘会、名校优生汇盐行动等载体,全方位、全领域、全链条引进一批知名专家、学科带头人、优秀毕业生,至目前,全市共建立5个院士工作站和139个名医工作室,去年共引进名校优生80人,今年三批次共签约名校优生436人;认真组织公开招聘活动,去年以来,累计招聘4526人,其中博士24人、硕士602人。二是以创新创业的平台育才强才。加强与国际国内顶尖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建立团队学徒制、导师培养制。为人才成长出彩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市政府与南京鼓楼医院合作共建市第二人民医院,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盐城市中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集团合作,在市三院、市口腔医院成立跨地区医联体。三是以活力迸发的机制留才养才。鼓励用人单位实施项目工资、协议工资、年薪制,薪酬政策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和高层次人才倾斜。加大科研项目支持力度,鼓励单位自主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市直卫健系统干部人才挂职锻炼工作机制,创新干部人才培养路径。举办六期干部政治、业务能力双提升培训班,700多人次参加,努力打造“三出”干部。
下一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盐城竞逐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打下更为坚实的健康基础,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主持人
感谢邓主任。下面开始提问。
省广电总台记者:疫情防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请问盐城是如何抓好疫情防控的?
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国瑞: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来,我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省市决策部署,履职尽责、扎实工作,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全市累计报告147例阳性感染者,均得到科学有效救治,未出现死亡病例,今年射阳“4·15”聚集性疫情用3天时间实现社会面清零,7月初滨海、建湖等外市输入疫情实现零扩散,以最小范围、最短时间、最低成本控制住突发疫情。同时,坚持“全局一盘棋”,调派4759名医疗队员,星夜驰援、连续奋战,支援湖北、南京、扬州、苏州、无锡、连云港、上海等地疫情防控,接收1.5万余名外地来盐隔离人员,为稳定全国全省疫情防控大局作出了盐城贡献。
一是聚焦“主动防”。落实外防输入各项举措,全链条加强人物环境同防。集中隔离管理入境人员9586名。在“两站一场”、交通查验点设置核酸采样点,开展落地检工作。规范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运行,检测冷链食品相关样品62.2万余份,对进口非冷链物品按规定进行分级分类处置。成立市级水路口岸卫生防疫专班,先后派出专班人员63人次,检查指导水路口岸疫情防控工作,对高风险岗位人员落实闭环管理措施,切实守牢第一道防线。
二是聚焦“早发现”。发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作用,全市成立基层“三合一”小组1718个,24小时开展涉疫人员数据核查,做到日排日清、数据闭环。各级流调溯源战队全天候运转,排查管控密接4379名、次密接16273名。落实重点人群、重点行业核酸检测“应检尽检”,今年检测超1.1亿人次。对医疗机构就诊和药店购买“四类药品”人员,实行先核酸采样后就诊购药。定期对隔离点、定点医院、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等周边人群及环境,开展警戒式筛查,检测样本达19.5万余份。
三是聚焦“提能力”。按照平战结合、有备无患的原则,全面加强流调溯源、核酸检测、医疗救治、集中隔离等核心能力建设,全市储备疾控、公安流调队员1320名;核酸日检测能力96.7万管,具备核酸检测资质的人员1695名;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床位总数2007张,新储备5家方舱医院床位5200张;完成储备集中隔离房间35542间,在建隔离房间5270间,满足应急状态下隔离需要。
当前,境内疫情仍在高位运行,呈现各地多发、局部爆发的态势,海南、西藏、新疆、青海等地疫情严峻复杂,存在高度传播风险。我们将一如既往坚持科学精准,有力、有序、有效抓好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各项措施,全力守护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主持人:
谢谢张局长,接下来请继续提问。
扬子晚报记者:刚才邓主任介绍了全市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相关情况,作为盐城公立医院龙头单位,请问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是如何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
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王正:“十三五”以来,我院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市卫健委工作要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建设高水平区域医疗中心为目标,着力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创新医院管理运行体制机制,提升医院精细化管理运行水平。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我院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与具体要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立足“健康盐城”战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势,加快构建面向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面向疾病谱变化、面向临床实际需求、面向医保改革与考核、医研学产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一是深化创新体制改革。注重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加快创新人才集聚、创新动力发掘、创新平台的构建、创新举措的落实。二是创新管理运行理念。坚持“面向病人、面向医生、面向管理”,不断致力于差异化探索、首创性改革、集成式创新,全面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追求改革创新的跨越,医疗技术的卓越,就医体验的超越。三是改革诊疗模式加快医学新技术研究运用。推进全生命周期的大健康管理,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级;从患者需求出发,提升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微创智能化水平。打造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面向医院管理的“智慧管理”,提升医疗质量和效率。
二、坚持开放共享发展,拓宽高质量发展路径空间
以合理化学科布局、多元化人才建设、前瞻性教学科研设计、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示范性医疗服务,推动创建优势学科群,提升疑难病症临床技术水平,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一是加快学科建设。坚持解放思想,深化开放合作,不断提升院内资源使用效率。打破学科壁垒,健全完善多学科诊疗模式,促进学科交叉渗透,精准细分亚专科,提升学科发展内在动力和效能,打造优势学科集群、亚专科集群,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二是把握人才关键。构建更加科学的管理体系、更加公正的评价体系、更加鲜明的激励体系,更加贴心的人文关怀体系。建设一流人才集聚平台、一流人才创新平台、一流成果转化平台,着力形成引才、聚才、尽其才的“强磁场”。三是深化对外合作。巩固与国内顶尖、国际前沿开展合作的整体框架,强化区域联动合作关系。积极实行横向联合,通过加强医联体与专科联盟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等多种手段,加快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与辐射。
三、坚持绿色协调发展,深化高质量发展成果内涵
辩证把握并妥善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硬实力与软实力、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发挥多院区资源整合、集约共享的内在优势,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促进医院整体稳步跨越。一是提高考核综合运用水平。以考核杠杆撬动科研创新、管理革新、服务更新,精准分析把握平均住院日、药占比、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重要指标,积极推进医院质量安全水平提升;积极体现服务要素在医疗服务供给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鼓励和引导广大医务人员在服务病人中体现自身价值。二是持续改善医疗服务。重点落实分时段预约诊疗、MDT、危重急一体化综合救治、日间手术、日间化疗、日间诊疗、中西医结合医防康复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大力实施单病种管理及临床路径,不断提高床位周转率、设备使用率,提高医院运行的质量效能。不断拓宽服务半径,提高服务品质,深化服务内涵。三是全力打造“智慧医院”。以管理精准化、服务高效化、决策科学化为目标,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加快完善医院驾驶舱,通过“一块屏”可视化界面,建成覆盖全院“一张网”,完成“一盘棋”集成化管理。加快驱动医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走上数据融合、智慧协同、科学决策、高效运行的数字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下一步,我院将在市委市政府及市卫健委领导下,贯彻落实好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在时代的召唤和人民的需要中砥砺前行、不负韶华;在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只争朝夕、勇往直前,努力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干出新成效、开创新局面,勇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以优异成绩献礼党的二十大!
主持人
谢谢王院长,接下来请继续提问。
中国新闻网记者:作为盐城唯一一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请问市中医院在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市中医院院长顾月星: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门,在守护群众健康中具有独特优势和价值。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我院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振兴中医为己任,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全力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打造传承创新“精品工程”。积极抢抓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的机遇,竭尽全力向上争取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一步一个脚印把蓝图变为现实。项目于7月30日投入使用,医院占地面积由28.21亩增加到84.86亩,总建筑面积由5.47万平方米增加到20.91万平方米,面积狭小、用房不足、设施落后的局面得到彻底改变。
二、擦亮中医特色“金字招牌”。坚持中医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办院方向,开设专病门诊47个,开展中医诊疗项目78项、中医特色护理项目26项,推出特色制剂57种、治未病健康产品22种。建成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个、省级6个,挂牌首批市“中医惠侨”基地。积极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开设中医经典病房,开展体质辨识、健康指导、中医疗法干预等特色诊疗服务。大力推行“冬病夏治”,每年举办中医膏方养生文化节,让更多老百姓了解中医、信赖中医、使用中医。
三、激活医院发展“造血因子”。对外借势借力,对内激发活力,以改革创新引领内涵建设。在2021年度全省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医院排名第8位。市政府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附属盐城中医院;与北京、上海、南京多所知名医院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设立17个名医工作室,成立上海肺科医院肺结节诊疗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结直肠癌诊疗分中心,加入上海市肺科医院专科联盟;柔性引进医学博士、学科带头人28人。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各环节;持续优化完善考核方案、分配方案等涉及医院发展以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各项制度,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积极创建“互联网医院”,提升科学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下一步,医院将认真贯彻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瞄准“苏北领先 省内一流 全国百强”的目标定位,全面优化专科布局,全面升级就医体验,全面提升服务能力,为服务百姓健康、推进健康盐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主持人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