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东台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杨俊民:
各位媒体记者、各位来宾、直播间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东台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牵头举办“勇当排头兵、奋进向未来”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各相关部门从绿色生态、智能制造、幸福宜居、靓丽城市、美好生活等方面,就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重要举措、创新做法和工作成效进行宣传发布。今天是第四场活动——“东台市文广旅”专场,欢迎现场各位朋友,欢迎直播间的各位朋友。
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本次新闻发布会的同志:东台市文广旅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晓光同志,西溪景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韩惠琴同志,沿海湿地旅游度假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卫国同志,黄海森林公园管理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常维同志,我是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杨俊民。
现在,请王晓光局长介绍全市文旅发展总体情况。
东台市文广旅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晓光:
近年来,在东台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和各位媒体朋友的关心支持下,东台市文广旅局始终坚持“争一流、创唯一”高位追求,全力推动文广旅事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全域旅游快速发展
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大力谱写新生态、新旅游、新生活的生动实践。全市建成景区景点28个,其中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1个,国家4A级景区4个,全国美丽海湾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和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各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东台“瓜儿熟了”旅游季、森林音乐节、西溪半程马拉松赛、条子泥观鸟季等活动形成品牌效应,百家盐旅看东台、“约会东台”路演、上海推介、青岛推介等活动市场反响热烈,我市获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连续3年上榜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作为典型在全省乡村旅游节作经验交流,央视、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聚焦报道200余次,“一路走来 还是东台”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攀升。
二、文化名片熠熠生辉
立足我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东台文化名片。东台发绣从全国200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东台镇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微电影《水杉语》入围戛纳电影节展演;东台鱼汤面获评首届中国金牌小吃;少儿二胡、渔民号子登上央视舞台。我市多部文艺作品获国家级、省市级最高奖项,其中省级以上奖项10个;王昆大剧院常态化开展“周周演”活动,举办高水平艺术演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
三、公共服务提档升级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工程。图书馆综合体建成运行,上榜江苏文旅消费“十大新场景”;新建4家城市书房、4家24小时书吧,“十分钟阅读圈”加快形成;建成100家农家书屋,实现市镇村三级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图书通借通还,我市获评省“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市”。东台市博物馆、人民公园城市书房获评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高标准建成应急广播体系,高分通过省级验收。“智慧广电乡村工程”有序推进,试点梁垛镇高分通过省级验收。建成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86个,幸福小广场390个,全市“三馆一站”覆盖率达100%,我市获评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回首过去,我们收获满满;展望未来,我们扬帆起航。下一阶段,市文广旅局将立足全市“绿色智造地、生态康养城”战略目标,按照“十四五”东台文旅“一心两核三片四带五基地”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比学赶超争一流、勇攀新高创唯一,全面叫响“绿之蓝”文旅品牌,为加快建设“绿色东台、智造东台、康养东台、幸福东台”贡献文旅力量。
一是深化全域旅游。构建“1+2+5+11+N”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1”是集中力量打响世遗金字招牌;“2”是打造黄海森林城市生态客厅和西溪城市休闲客厅;“5”是打造串场河风光带、何垛河休闲景观带、结发街、犁木街、草市街等特色休闲街区;“11”是打造11个乡村旅游重点村;“N”是全域联动统筹“旅游+”“+旅游”融合发展。
二是打造艺术精品。每年创排1部以上大型剧目、20部以上小戏小品。围绕献礼党的二十大主题,创排大戏《涓生之路》等一批精品力作,冲刺省级以上文艺奖项。围绕“四个东台”建设主题,引领美术书法创作,用艺术之笔描绘和礼赞东台发展成就。深化王昆大剧院“周周演”,设立“品牌演出季”,让剧院有戏演、群众有戏看、游客有处去。
三是厚植文旅产业。构建“一战略、三园区、多节点、全覆盖”的空间格局。“一战略”,即实施产业数字化战略;“三园区”,即打造森林休闲度假旅游园区、天仙缘文旅休闲体验园区和沿海生态康养度假园区;“多节点”,即推出一批有影响的文旅精品线路、产品和项目,打造一批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和龙头企业。“全覆盖”,即推动乡村文化阵地村村全覆盖,积极发展特色民宿、主题场馆、农耕体验等新业态,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四是提升公共服务。持续丰富文化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五进”活动,每年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200场以上,切实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实施镇村综合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深化总分馆制建设,创建一批全省领先的特色公共文化空间。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建设五年行动,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的能力。东台市图书馆创成“国家一级图书馆”,争创一批省级优秀阅读新空间和省级文化阅读品牌,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幸福感和获得感。
主持人
下面开始提问。
东台融媒体中心记者余闻:当前东台正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域旅游创建不局限于旅游行业,对全社会发展也有相应的推进作用,是否可以具体介绍一下?
王晓光: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到来,我国旅游业的有效供给不足、市场秩序不规范、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日益凸显。为改变这一现状,国家专门出台了全域旅游发展意见,以全域旅游创建推动旅游业逐步实现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加强综合管理和实施系统营销。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是我市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我市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四个东台”的有力支撑。
我们东台市2016年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2020年6月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目前正在全力争取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回顾近年来的创建过程,我市围绕“宾主相洽、旅居相宜、产城相融”的发展目标,形成了“以绿色生态引领旅游高质量发展,以全域旅游引领社会全方位进步”的创建路径。一是打造“宾主相洽”友好东台。“美味”“夜宿”“乐游”“享购”要素不断提升,推出七里漾、结发街等6条特色街区,2000多张高品质特色住宿,每年举办森林音乐节等文旅节庆活动30多个,“东台有礼”自主文创品牌上线,“东台一日游”等特色线路好评如潮。3年以来发行赠票3.52万张、惠民联票1.5万张,今年发放涉旅消费券超300万元,旅游惠民成效明显。二是打造“产城相融”活力东台。高品质建设图书馆综合体、串场河人文河景廊道等网红文旅打卡点,常态化举办马拉松、骑行赛事、铁人三项赛等体育赛事,城市品味逐步提升。14镇18村不断挖掘人文底蕴和产业特色,创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乡村旅游在盐城领先、在全省有位置。在餐饮、住宿、娱乐、交通等相关行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城市居民和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目前我市旅游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近10万人,旅游富民成效进一步凸显。三是打造“旅居相宜”幸福东台。率先建成旅游大数据中心及智慧展厅,实现了“一部手机游东台”。“厕所革命”向全域延伸覆盖,累计投资超4000万元,建设A级以上旅游厕所119座,让市民游客共享文旅发展成果。改造升级通景公路超300公里,新增旅游交通标识牌超200块,市级旅游服务中心8月下旬对外运营,市域内交通换乘无缝对接,旅游交通品质提档升级,市民、游客的旅游体验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东台融媒体中心记者余艺:我们在东台感受到浓烈的文化氛围,从媒体的宣传上也感受到东台文化的影响力。请问东台在文化建设方面有些什么实的举措?
王晓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我市遵照总书记的指示,切实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重抓两个方面,一方面,重抓“顶天立地”,大力推进文艺精品创作。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创作为核心任务,全力推出更多聚焦时代主题、彰显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2部作品获国家群星奖,8部作品获省五星工程奖、省文华奖、省芦花奖,30余部作品获盐城市政府文艺奖、盐城市“五个一”工程奖。比如,围绕弘扬林工精神主题,推出大型锡剧《这一片森林》;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推出大型锡剧《离歌》;围绕讴歌新时代乡村振兴主题,推出小戏《脱贫之后》、《老九报账》;围绕展现国家级非遗东台发绣主题,推出舞蹈《发绣》,该节目在刚刚结束的省第十五届“五星工程奖”舞蹈类终评中,从全省31个节目中脱颖而出,取得第3名的好成绩,在荣获省五星工程奖的同时,有望参与竞争国家“群星奖”。另一方面,重抓“铺天盖地”,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我们着力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在丰富文化“五进”活动的同时,策划举办“缤纷夏日”文化艺术惠民月、“启航新征程”百年百场送戏下乡等品牌活动,切实提升广大群众文化幸福指数。本月初举办的东台群众文化调演,吸引江苏公共文化云平台30余万观众在线观看,东台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我们着力将优质“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丰富文博场馆开放内容,“流动的博物馆”“‘悦读’主题沙龙”等特色开放活动形成品牌效应。指导镇村因地制宜开展高质量文化活动,我市“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这一高质量考核指标排名位列盐城第一。我们着力让广大群众在文化发展事业中“唱主角”。加大对基层文化带头人、文化志愿者、乡土文化能人、民办文艺团体、群众文化团队的指导培训,指导举办更多有特色、有影响力的专场文艺演出,百花越剧团、旗袍协会获评省优秀群众文化团队。通过一系列文化惠民举措的实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献礼党的二十大这一主题,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统筹谋划主题艺术创作、公共文化服务等工作,精心组织好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幸福小广场主题演出等特色文化惠民活动,充分发挥好公共文化设施的载体作用,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东台融媒体中心记者曹坤:党的十八大以来,西溪景区大力挖掘和传承非遗文化,“大爱西溪”文化品牌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在对外宣传上取得了明显成效,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韩慧琴:西溪景区宣传口号是“千年福地 大爱西溪”。讲“千年福地”,是因为西溪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东台历史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方;讲“大爱西溪”,是因为西溪融汇了海盐文化的民生之爱、仙缘文化的不凡之爱、三相文化的家国之爱,孝贤文化的慈孝之爱、非遗文化的生活之爱,所以我们称之为“大爱西溪”。
为了推广“大爱西溪”文化品牌,我们一是围绕文化开展特色活动。开设《西溪讲堂》,先后邀请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毕飞宇、贾梦玮到西溪授课,网络收看人次突破了200万;挖掘“范公文化”,推出了《范仲淹》情景剧,举办中华天仙缘文化节、陈皮酒孝贤节等节庆活动。二是围绕文化开发旅游业态。将董永传说、东台发绣两项国家级非遗和鱼汤面、陈皮酒等41项省级非遗融入景区业态。汉潮街开设非遗店铺、草市街引进非遗小吃,许河猪头肉、后港茶干、溱东老鹅、三仓酱菜、草炉烧饼...这些东台人最熟悉的味道在西溪都能品尝到。三是不断创新媒体宣传方式,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重。西溪景区的文化活动和特色做法得到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多次报道,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更新速度和阅读量都有不错的成绩。景区微信公众号的多篇文章阅读量突破10万+,抖音“#dou来天仙缘”更是实现了5.8亿次播放。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西溪的文化品牌越来越响,业态越来越全,人气越来越旺,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要素配套,推出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营销,不断扩大“大爱西溪”的品牌影响力。
东台市政协委员蒋爱华:今年7月5日是盐城黄海湿地成功申遗三周年,请问条子泥湿地作为盐城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这三年来,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王卫国:我觉得变化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是理念的变化。申遗成功以来,我们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工作,与上海复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生态保护合作关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条子泥得到了很好的落地,生态保护已经逐渐成为每个人的行动自觉;其次是环境的变化。条子泥的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了69%、居全省第一。投入资金,开展了系列环境整治,生态修复海岸线27.6公里,建设生态廊道20公里,退渔还湿1.7万亩,对海堤堤外滩面互花米草进行不间断人工割除干预,定期清理海洋漂浮垃圾,今年年初,条子泥岸段被国家环保部评为首届全国最美海湾典型案例,全国四强、江苏唯一;最后是知名度的提升。提到“条子泥”,人们头脑中就会闪现出“鹿鸣呦呦、万鸟翔集,潮起东方、海天一色”的壮美景象,人民日报称赞条子泥已成为当地生态旅游名片和经济转型发展的有力抓手,央视《新闻联播》点赞为自然遗产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本”,生态修复案例入选了全球“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
玉带桥社区居民代表刘宏宇:我个人非常喜欢旅游,我们东台的黄海森林公园每年我都会去几次,每次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我想了解下,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未来黄海森林公园还会有哪些让我们耳目一新的变化?
常维:黄海森林,一座神奇生长着的“海上森林”,正日渐成为长三角地区高品质知名旅游目的地。未来我们计划通过5至10年奋斗,实现“三生三势”(生态版迪士尼,势不可挡;升级版莫干山,势在必行;森林版阿那亚,势不容缓)目标。生态版迪士尼,打造生态迪士尼即增加亲子拓展互动,2022年对现有科普馆、林海酒店、少儿营地、森林驿站A区、木工坊等亲子产品进行改造提升;同时加强课程研发,拓展研学游;升级版莫干山,即打造更高端的休闲度假胜地,启动国际会议中心建设,研发跟森林气质相契合的独特度假产品;森林版阿那亚,即通过调整土地要素,配合康养基地,引进高端康养产业链,通过资产性收入来弥补经营性的投资。我们将围绕“三生三势”的目标,致力把黄海森林公园建设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首选地。
主持人杨俊民: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发布嘉宾,感谢现场来宾、感谢走进直播间的各位朋友,谢谢大家的支持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