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直第5场——市农业农村局专场
我言新闻 2022-07-13 17:07

王炎 摄

“勇当排头兵、奋进向未来”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农业农村局专场(2022年7月13日上午10:30,盐城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

王炎 摄

盐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副主任、主持人倪世勇:

大家上午好。中共盐城市委宣传部、盐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今天举办“勇当排头兵、奋进向未来”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市农业农村局”专场,欢迎大家。

今天的发布会邀请到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王丽萍女士介绍十八大以来盐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情况。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处处长陆叶女士,农村社会事业处处长彭胜先生,乡村产业与合作经济处处长周保华先生共同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

首先请王丽萍副局长介绍十八大以来盐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情况。

王炎 摄

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王丽萍:盐城是江苏农业大市,农业体量大、农民数量多、农村地域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坚决扛稳农业大市、粮食大市责任担当,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实现良好开局,乡村振兴实绩水平考核连续两年全省第一等次,高标准农田建设、富民强村帮促、促进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3项工作以市为单位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在盐阜大地徐徐铺展。

王丽萍: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升。全市农业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202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311.6亿元,列全省第一位,较2012年年均增长4.2%,成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中农业总产值唯一超千亿元的城市。实施重要农产品保供战略,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40亿斤以上,2021年粮食产量达142.96亿斤,占全省的19.1%,较2012年增长6.3%,可满足江苏约69%的人口粮食需求。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累计建成850.99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全省最大,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52.8%提高到73.3%,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做大做强优势种业,成为国家级三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市之一、中国蟹苗之乡,每年全国70%的蟹苗、全省80%的杂交稻制种来自盐城。重要农产品保供贡献度全省最大,培育壮大粮食、生猪、蔬菜、家禽、水产、林果等六大百亿级优势产业,万亩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达72万亩,粮食等14个大宗农产品产量和规模雄居全省第一,盐城农产品长三角地区销售额达359.2亿元,对全国的贡献可以概括为“11223”,就是以占全国0.6%的耕地,生产出了约占全国1%的粮食、1%的猪肉、2%的水产品、2%的蔬菜和3%的蛋类。

王丽萍:

2、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现有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789家,较2012年增加325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92家,省级龙头数量全省最多,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迈上3000亿元台阶,加工产值之比由1.39:1提高到2.44:1。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新业态加快发展,经营收入年均保持10%以上增幅,2021年销售额分别达197.4亿元、216亿元,农业功能加快向生产、生活、生态全方位拓展。现代农业发展载体做大做强,建成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86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13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6个。建有杂交稻种业、水稻栽培及西甜瓜种植等院士工作站和创新基地3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65%上升到69.9%,建成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1个,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全市培育高素质农民超64万人,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总数近4万家,盐城市家庭农场协会成为全省市级唯一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联盟。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省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覆盖,创成国安县3个,重点打造“盐之有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东台西瓜、射阳大米、阜宁黑猪、响水西兰花强势入选江苏省“十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王丽萍:

3、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全市1968个村(居)、867.67万亩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完成,151.51万农户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宅基地有偿退出面积超1万亩。探索创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效路径,联耕联种改革探索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推广,“小田变大田”改革做法入选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典型案例,全市土地流转率达63%以上,较2012年提高30个百分点。基本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共清核农村集体资产242.4亿元,646.8万人集体成员身份得到确认。不断强化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全市建成11个县级、133个镇级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到2021年底,农村产权累计进平台交易金额153.7亿元,实现交易溢价5.78亿元,溢价率3.9%。

王丽萍:

4、乡村面貌焕发新气象。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所有行政村完成综合整治任务,行政村垃圾整治达标率达100%,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覆盖率达100%,市域生活垃圾实现全量焚烧,县级以上文明镇、村占比分别达77%、63.58%,建成1个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98个省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涌现出东台甘港村、大丰恒北村、盐都新民村等一批极具盐阜特色的生态宜居美丽村庄。农业发展加快绿色转型,在全国率先施行《盐城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盐城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条例》,畜禽规模养殖场和“一虾两鱼”高密度水产养殖场治理实现全覆盖,农药化肥实现全域减量施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考核连续四年全省第一,废旧农膜回收工作荣获四连A。

王丽萍:

5、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大力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高质量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成为全面小康标志性成就。18.36万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105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2个省重点帮扶县如期摘帽,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良好基础。脱贫攻坚完成之后,全面启动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实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全市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4.02亿元,村平64.3万元,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0万元以上达80.6%。探索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农民收入实现十年倍增。2021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049元,较2012年增119%,增幅连续10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由2012年的2.17:1缩小到2021年的1.68:1。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实现全面小康到迈向共同富裕,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主持人

感谢王丽萍局长。下面开始提问。

王炎 摄

现代快报:请问,盐城作为农业大市,是如何扛起稳粮保供重任的?

王炎 摄

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处处长陆叶女士:

全市粮食总产连续7年超140亿斤,占全国1%、全省近20%。盐城市是全省唯一连续三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表彰的设区市。

一是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市委、市政府经常专题研究粮食稳产保供工作,市里连续三年将粮食生产目标层层分解、任务逐级落实,并列入年度综合考核重要指标。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工作,连续五年获得省政府办公厅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彰。

二是全面夯实种粮基础。强化耕地质量提升,建成高标准农田851万亩,耕地质量等级提升至4.82级。创新推动现代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农作物种子贸易量占全省一半。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推动优良食味水稻种植比重达70%左右。实施农机化“两大行动”,建成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

三是着力提升产业质态。大力实施“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拓宽延伸粮食全产业链。成功打造射阳海河、东台五烈等现代粮食产业园和阜宁罗桥、亭湖南洋等13个省级味稻小镇,创成粮食类农业产业化省级示范联合体8个,“射阳大米”入选首批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品牌价值达245亿元。

四是强化政策扶持保障。落实好各类惠农政策,统筹部省项目资金重点支持新型主体。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近三年累计投入1.7亿元,购买发放小麦赤霉病防控药剂,确保第一次用药全覆盖。市财政设立种业科技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专项资金,着力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主持人

谢谢陆处长。

王炎 摄

盐城广电:近年来,盐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提升,请您讲一讲2022年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有什么打算,有哪些目标?

王炎 摄

农村社会事业处处长彭胜先生: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是事关广大农民群众根本福祉的民生工程。2022年,我市将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最新部署要求,切实巩固三年行动整治成果,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三大重点,积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村庄公共环境提升行动、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行动和乡村文化传承保护行动等五大行动,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坚持强化保障、整体提升、全域推进,组织实施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村和省“三美一高”(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动美丽乡村串珠成链、连线成景,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到2022年底,全市实现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0%以上、自然村和农户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50%以上、新增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达5.7%、完成村庄河塘整治1653条、开展垃圾分类的镇(涉农街道)占比达50%、完成农村户厕改造2.46万户、26个行政村完成整村推进厕所革命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持续改善提升全市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为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谱写“强富美高”新盐城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王炎 摄

中国江苏网:今年盐城市全面部署启动了重点产业链培育行动计划,请问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盐城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目标是什么?

王炎 摄

乡村产业与合作经济处处长周保华:

今年,我们对照全市粮油果蔬加工和肉制品加工两条重点产业链培育要求,围绕粮食、蔬菜、生猪、家禽、水产、经济林果等百亿元级优势产业,细化发展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经济林果、规模生猪、现代禽业、特色水产等6条农业全产业链,每条产业链明确产业发展、链主企业培育、重点区域和企业招商的主攻方向,推动农业从抓生产向抓链条、抓产品向抓产业、抓环节向抓体系转变,构建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的立体多维现代化全产业链。总体目标:通过建强基地、做强龙头、培强科技、筑强品牌等“四强”措施,建设一批竞争优势明显、产值超百亿的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年销售超50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领军型、链主型龙头企业,建立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企业集群;形成一批种苗研发、生态种养、精深加工、冷链物流、质量安全和农业大数据等关键领域的农业科技成果;全面打响“盐之有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力争到2025年,全市优质粮油全产业链加工产值达310亿元,绿色蔬菜全产业链加工产值达25亿元,经济林果全产业链加工产值达15亿元,规模生猪全产业链加工产值达53亿元,现代禽业全产业链加工产值达30亿元,特色水产全产业链加工产值达22亿元。

主持人

谢谢周处长。

王炎 摄

中国新闻网: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盐城作为江苏农业大市,下一步如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实落地,更富成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王炎 摄

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王丽萍:

下一阶段,盐城将围绕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新定位,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统筹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大重点,探索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区域融合“三大融合”盐城路径,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村现代化样板区、农民现代化实践区“三化三区”建设,勇当沿海地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1、聚力擦亮盐城农业名片,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打造“东部沿海大粮仓”,扛稳农业大市责任担当,抓实种子、耕地与农机装备三大支撑,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1480万亩、总产量保持在140亿斤以上。打造“长三角名特优农产品供应商”,培育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经济林果、规模生猪、现代禽业、特色水产等6条农业全产业链,推进优势主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打造“长三角农旅休闲目的地”,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建设“好看”乡村美景,打造“好玩”精品线路,做优“好吃”地标美食,丰富“好感”体验活动。

2、聚焦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推动乡村高水平建设。全市域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开展“三美一高”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全环节加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围绕种植业节能减排等六项任务,实施化肥减量增效等十大行动,加快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全方位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新一轮乡村建设政策窗口期,加快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部分领域存在的突出短板。

3、聚合富民强村动能,推动乡村高效能治理。强化改革创新,聚焦农村承包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三块地”改革,推进“小田并大田”等改革,提高农村人、地、钱等各类要素配置效率,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广大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强化富民强村。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到2025年集体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50%以上。高水平打造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率先把黄河故道片区打造为乡村振兴示范带。强化基层治理。突出抓好“软治理”机制创新,多角度探索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1+4+1”乡村治理盐城路径。

主持人

谢谢王丽萍局长。

主持人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