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直第3场——市生态环境局专场
我言新闻 2022-07-06 11:34

主持人

盐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副主任、主持人倪世勇:

大家上午好。中共盐城市委宣传部、盐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今天举办“勇当排头兵、奋进向未来”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市生态环境局”专场,欢迎大家。

今天的发布会邀请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彬先生介绍十八大以来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姚建军先生,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于长陆先生,海洋生态环境处处长周宇女士,生态科技处处长张美兰女士,水生态环境处潘新宇先生共同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王彬副局长作介绍。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彬:

一是沿海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国第14处、全省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全国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空白;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被2021年全球生物多样性大会评审为“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东台条子泥作为全省唯一入选生态环境部“2021年美丽湾滩优秀案例”,成为全国首批四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之一;高水平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以市域为单位成功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为2021年江苏唯一、全省第四个成功创建的地级市,建湖县、盐都区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东台、射阳、亭湖、滨海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盐都区创成苏北唯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卓有成效。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统筹推进环境治理,2021年全市环境质量实现“四个最优、三个100%”,PM2.5年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全省最优,臭氧浓度150微克/立方米,全省最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7.4%,为2013年以来最优;全市51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94.1%,高于省定目标7.8个百分点,其中入海河流水质优Ⅲ比例达90.5%,为沿海三市最优;近岸海域优良海水面积比例达86.9%,为“十三五”以来最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今年1-5月份,我市PM2.5平均浓度为35.3微克/立方米,全省第三;优良天数比例81.5%,全省第二;全市51个省考以上断面50个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比例为98%,同比提升7.8个百分点。

三是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不断加强。严格环境执法监管,2021年我市组织开展打击废水直排、饮用水源地保护、大气因子管控、打击生态破坏和数据造假等20多项专项行动,持续开展“绿盾”行动,重点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保护,严肃查处在生态红线内违规开发建设等行为。强化沿海环境监测,成立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中心和海洋监测中心,初步形成“一中心两区域多站点”监测体系,2个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站分设于沿海的大丰、滨海, 5个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东台、射阳、建湖、阜宁、响水)有3个设于沿海县(市、区)。

强化沿海污染成因研究,与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合作,全面分析我市近岸海域污染影响,针对性研究制定我市海水环境质量控制目标、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削减方案和陆源污染治理对策建议。严把环境准入关口,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机制,依法依规做好建设项目环评和排污许可审批,从严审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切实担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3090”目标,以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为目标追求,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走在全省前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持人倪世勇:

感谢王局长。下面开始提问。

新华日报记者:2021年盐城环境空气质量位居全省领先,连续10个月位列全国前20名,“盐城蓝”已经成为盐城金字招牌。请问贵单位是如何推进这项工作的?

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姚建军:一是强化重点时段污染治理。针对秋冬季颗粒物、夏季臭氧污染问题,推进扬尘污染、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细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监管。同时,继续实施工业企业、建筑工地豁免制度,实施差别化管控。

二是强化重点区域污染管控。以国省控站点为重点,实施PM2.5与O3协同控制,督促落实6个国控、15个省控站点空气质量提升方案,每日通报各地大气监测数据,提升治气效能。强化专家支撑团队决策支持和问题排查,每日开展大气走航、分析研判,每周形成分析报告、每月形成评估报告。三是强化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四大结构调整优化,做好工业、建筑工地、移动源、港口码头、加油站等重点领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建立全市大气污染防治预警、管控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推动治气责任落实。

扬子晚报记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一环,涉及到广大群众的民生福祉,列入今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请问,盐城市是如何推进此项工作,目前成效如何?

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于长陆:今年以来,我局将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列为重点任务,一是坚持目标化推进。3月份,我市制定下发了《全市2022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动工作方案》,明确了各地治理任务。截至6月,302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完成建设,占年度目标的22%;276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在建,占年度目标的20.4%;全市累计投资22723.34万元。二是坚持传导式推动。为全面压实各地政府的主体责任,将压力层层传导,6月23日,市政府在盐都区组织召开了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现场推进会,进行目标再明确、责任再压实、措施再细化,同时,邀请了东南大学专家讲授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理念与技术,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和推广运行费用低、管护简便的生态化治理模式,切实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三是坚持压茬式监管。3月份,我局组织对2021年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逐个县逐个项目“回头看”检查,发现问题现场交办整改。4月份,按照省生态环境厅明确的日处理能力达20吨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不少于20%抽测要求,目前,全市477个设施已完成96个处理设施开展排水达标执法监测。四是坚持常态化调度通报。对今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进度实施“月调度、月通报”,及时掌握全市任务进展情况并通报当地政府,对进度明显滞后的地区,及时发出预警函和组织督导帮扶,对严重滞后的实施约谈,有力地促进了建设步伐的加快。下半年,将紧盯年度目标任务,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将为民办实事项目实实在在的办出成效。

盐阜大众报记者:据了解盐城东台条子泥岸段2021年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全国首批“美丽海湾(岸段)”,请为我们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海洋生态环境处处长周宇: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培育一批美丽海湾示范典型,打造“水清湾美、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景象。2021年生态环境部首次开展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征集活动。我市积极组织开展东台条子泥“美丽海湾(岸段)”申报工作,组织专家班子对东台条子泥近年来在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海洋蓝碳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进行全面系统总结,从发挥世遗品牌效应,打造生态岸段的角度,提炼出条子泥的自然美、生态美、人文美、品牌美。经过网上公示、专家评议、现场核查、公众投票等环节,东台条子泥岸段从全国39个“美丽海湾(岸段)”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首批四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之一,是4个优秀案例中唯一一家“世界遗产”生态型岸段。

中国新闻网记者:近年来,盐城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不少成绩,2019年盐城黄海湿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1年,盐城市在联合国第15次生多多样性保护大会上还荣获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称号,请向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盐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关情况,以及今后将如何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生态科技处处长张美兰:盐城位于黄海之滨,盐城有着全世界最大的滩涂、最独特的辐射沙脊群和西太平洋最原始的滨海湿地,是生物多样性公约中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区域,也是世界八大候鸟迁徙带的重要通道。近年来,盐城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两海两绿”发展路径,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形成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多边治理、合作共赢的机制。我们坚持源头管控,将26%的陆域面积纳入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实行严格保护,形成“一带两片八廊多节点”的生态安全格局。我们坚持系统修复,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思路,组织实施海岸线整治、养殖用海清理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珍禽保护区累计退出种植养殖面积24.9万亩,720亩鸟类高潮位栖息地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条子泥岸段成为全省唯一的“中国美丽海湾”。我们坚持依法保护,研究出台《黄海湿地保护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通过立法拧紧生态保护刚性约束。我们坚持合作共治,推动建立环黄海生态经济圈,持续办好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扩大生态“朋友圈”,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更多的“盐城智慧”,提供更多的“盐城经验”。沿黄(渤)海6省市15个市(区)检察院在盐城共建黄(渤)海湿地检察保护联盟。“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大力度推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与探索,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一是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制定盐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行动计划,建立权责明晰的工作格局和责任体系,实施卫星遥感监测和生态状况评估,开展自然保护地监督执法专项行动,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二是完善监测网络建设。依托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数据,加快推进珍禽保护区、麋鹿保护区和东台条子泥湿地等重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建设,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三是推进生态系统修复。积极推动东台市生态岛建设试点,更大规模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极大程度保障自然地理单元的系统性和连通性,放大生态效益。

盐城广播记者:2021年,盐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请问,今年上半年地表水环境如何?下一步有哪些推进措施?

水生态环境处潘新宇:上半年我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实现了“四个百分百”目标:17个国考断面、51个省考以上断面、21条入海河流断面、14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比例为100%,为全年地表水环境质量提优争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减污降碳、源头治理”的要求,围绕年度水环境质量目标,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全力推动区域水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一是铆定目标抓攻坚。巩固上半年水质成果,深入开展“对标进位”专项行动,全力实现“四个百分百”目标,坚决打好水质提优攻坚战。二是强化责任抓攻坚。通过媒体公示、预警通报、约谈提醒、督查督导等方式,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治水责任,推动突出水环境问题解决。三是源头治理抓攻坚。完成2021年度水污染物平衡核算工作,查找问题,补齐短板。推动完成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项目,总结经验,面上推广。继续开展全市池塘养殖整治,分类施策,逐步推进。四是紧盯问题抓攻坚。推动年度省级挂牌督办项目整改,确保国考兴盐界河民主村断面全年稳定达标;开展入河排污口溯源排查,推动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深入开展农场水污染防治突出问题整改,建立场地长效联合治污机制。

主持人倪世勇: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嘉宾,感谢各位记者朋友。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